从狄平子谈到梁节庵(下)

2009-08-07 06:56俞汝捷
收藏·拍卖 2009年7期
关键词:枯木光绪镇江

俞汝捷

上一期狄平子跋中提到的梁鼎芬是近代史上的名人,一生有过诸多引人注目的行事。他曾在中法战争中上疏弹劾力主议和的李鸿章,指李有“六大可杀之罪”,因而触怒慈禧,被连降五级。辛亥革命后他是死忠于清朝的遗老,曾任溥仪师傅。他的诗和书法也都富于个性。

上世纪80年代,本文作者的岳父在“文革”中被抄的字画也有几件失而复得,其中就有梁氏的行书四连屏。

梁氏对自己的书法一向自负,认为连他的短札将来都会被人裱为手卷或册页,所以短札上都要钤印;条幅、对联更不用说。这四连屏没有上款,说明并非受瞩书写,而是信手挥来,准备留给后世爱好者收藏的。

“寂灭非吾愿”

狱平子跋中提到的梁鼎芬(1859-1919)是近代史上的名人。他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进士,一生有过诸多引人注目的行事。他曾在中法战争时上疏弹劾力主议和的李鸿章,指李有“六大可杀之罪”,因而触怒慈禧,被连降五级。之后他主持过若干书院,又曾长期作为张之洞倚信的幕僚参预各种决策。辛亥革命后他是死忠于清朝的遗老,曾任溥仪师傅,并曾参预张勋复辟。他的诗和书法也都富于个性。在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中,他被比为粱山好汉中的“美髯公朱仝”。在目前收藏界对晚清文人书画普遍缺乏赏识能力的大背景下,他作品的市场估价还不算很低。

我青年时期没有见过梁鼎芬作品,所以对狄平子说的“喜用笔锋,意如蜻蜒点水”也没有实际感受。很巧的是,上世纪80年代,当前述“明人手迹”意外归来时,我岳父“文革”中被抄的字画也有几件失而复得,其中却有梁氏的行书四连屏。那是他1895(乙未)年书写的四首诗,分别为五律《渡鹤楼春思》、《江上怀朱一新》和七律《枯木堂宗室侍郎遗带》、《闻王二殿撰兄出守镇江寄贺》。按张之洞于长期担任湖广总督期间,曾两度署理两江总督,第一次是在1894年末至1896年初。梁鼎芬作为张的重要幕僚也随之来到南京,这四幅条屏便是在南京所写,但所录的诗并非全作于当时当地。还须提到的是,梁氏对自己的书法一向自负,认为连他的短札将来都会被人裱为手卷或册页,所以短札上都要钤印;条幅、对联更不用说。现在这四连屏没有上款,说明并非受嘱书写,而是信手挥来,准备留给后世爱好者收藏的。下面来看看这四首诗——

枯木堂宗室侍郎遗带

苏公留带偶然耳,继者文襄(杨公一清)今竹坡。事过百年人始贵,我无一物意还多。评量兴趣翻忘世,想象神仪各有科。心断兰丛霜折后,闻堂独在夜如何?(钤印:此闲斋,来轸方遒)

渡鹤楼春思

百年有明日,明日又安归。寂灭非吾愿,沉冥与世违。因闲贪野饮,伤独眷春菲。试倚南楼月。殷勤满客衣。(铮印:思接千栽,一息尚存)

闻王二殿撰兄出守镇江寄贺

帝命词臣守润州,声名谔谔出时流。怀恩共信心如面,发议真成骨在喉。略尉平生将母愿,定摅当轴蔽贤忧。待君已办焦岩酒,如此江山那可求。(钤印:鼎芬长寿,禀气寡所谐)

江上怀朱一新

分此千里月,照余两人心。知慧于何寄,梦魂能共寻。通微颓有悟。学哑便无音。岁晚相逢否?沦江深又深。

乙未四月鼎芬(钤印:粱鼎芬印,番禺学人,苕华室)

由于无上款,四幅条屏除《江上怀朱一新》应为末幅外,其余三幅的次序可随意变动。现在姑且将七律与五律交错排列,先谈《枯木堂宗室侍郎遗带》。

这是一首追怀爱新觉罗·宝廷(1840-1890)的诗。宝廷字竹坡,号偶斋,室名枯木堂,系郑亲王济尔哈朗八世孙,同治七年进士,光绪年间官至礼部侍郎。他曾因敢于直言而与张佩纶、黄体芳、张之洞并称“翰林四谏”。他的罢官也颇有戏剧性。光绪七年,他设授为内阁学士,出典福建乡试。还朝途中,看上一位麻脸的江山船伎,纳以为妾,随即上疏自劾,遂遭罢免。此事在当时颇受嘲讽,后来还被曾朴写进小说《孽海花》中,即所谓“宗室八旗名士草,江山九姓美人麻”。不过宝廷的诗特别是长篇歌行在晚清诗坛有一定地位,甚至被誉为“满族第一诗人”。前几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偶斋诗草》。至于梁氏的追怀诗大概是在游览镇江时所写。据传苏东坡当年与佛印和尚交往;曾在金山寺留下一条玉带,一直被视为镇寺之宝。后来焦山寺也弄来一条玉带;说是明武宗时为诛灭太监刘瑾立下大功的杨一清所遗。而梁氏游览中又发现宝廷亦曾在此留赠玉带,一时兴起,乃有此作。

《渡鹤楼春思》系梁鼎芬长居武昌时所作。不妨说明的是,黄鹤楼在历史上屡焚屡建。于同治七年(1868)重建的清代最后一楼又于光绪十年(1884)被焚,所以粱诗中提到的“鹤楼”并非真楼,而只是遗址而已。读此诗时有一件令我欣然的事是,1985年黄鹤楼重建落成后,有次讨论白云阁上的匾额。我忝列该楼文化顾问,遂建议借用《文心雕龙》中的两句话,将面朝长江的一匾题为“视通万里”,以与万里长江的景致相吻合;背面一匾则题为“思接千载”,以与“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意相呼应。这个建议得到采纳,不久就请程十发和朱屺瞻两位画家题就。而在梁氏这幅字上,有一方闲章亦为“思接千载”,说明事虽相隔百年,而文思自有相通之处。此外,这首诗中有一句“寂灭非吾愿”,我以为最能代表作者的个性。

《闻王二殿撰兄出守镇江寄贺》是又一首与镇江相关的诗。“殿撰”是状元的别称(明清一甲第一名例授翰林院修撰),这里指的是光绪三年中状元的王仁堪(1848-1893)。他是福建闽县人,字可久,曾任侍讲学士多年,而任镇江知府是在光绪十七年(1891)。那时梁氏在武昌,所以诗题中有“寄贺”二字。诗中的“润州”则为镇江的古称。

《江上怀朱一新》所思怀的朱一新(1846-1894)是与梁鼎芬志趣相投的朋友。他字蓉生,号鼎甫,浙江义乌人,光绪二年进士,中法战争时曾力主抗击法国侵略,反对屈辱妥协,后又因屡次上疏斥责太监李莲英而触怒慈禧,受到降职处分,凡此均与梁氏作风相近。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曾函聘他至广东,先主讲肇庆端溪书院,后任广雅书院掌教,而梁氏亦曾执掌这两所书院,故有同事之谊。就诗论诗,这首五律堪称情感深挚的怀人之作。

回到梁鼎芬的书法。梁氏素以行楷见长,这四幅屏条挥来若不经意,而自然形成气势连贯的布局,落笔诚如狄平子所说,“喜用笔锋”而似含郁勃之气,是个性鲜明的作品。

猜你喜欢
枯木光绪镇江
枯木
枯木
枯木
枯木
镇江香醋
镇江阁
狮子山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一份答卷
Scholar and East L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