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世界”理论视野中的武侠世界

2009-08-07 01:51程梦诗
理论观察 2009年3期

刘 帅 程梦诗

[摘要]“可能世界”指的是人们能够想象的任何不包含逻辑矛盾的世界。武侠小说所刻画的武侠世界虽然是人们想象的结果,但由于在武侠世界这个共同空间里,同时存在着两个物理世界,违背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而自相矛盾,从而不是一个“可能世界”。

[关键词]可能世界;武侠世界;逻辑矛盾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3-0053-03

自晚清的《三侠五义》崭露头角以来,各种武侠小说大量出现,到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掀起了武侠的热潮。时至今日,不仅以文本为载体的武侠作品畅销市场,而且不断地被翻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使武侠作品的表现更为直观化。武侠热非但没有走向衰落的迹象,反而一浪高过一浪,成了一种奇异的、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禁要问:武侠小说所刻画的令人神往的武侠世界能否实现,是否是一个“可能世界”?

一、什么是“可能世界”?

“可能世界”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莱布尼茨认为:“世界是可能的事物组合,现实世界就是由所有存在的可能事物所形成的组合(一个最丰富的组合)。可能事物有不同的组合,有的组合比别的组合更加的完美。因此,有许多的可能世界,每一由可能事物所形成的组合就是一个可能世界。”也就是说,一个由事态A1,A2,A3,……形成的组合是可能的,当且仅当A1,A2,A3,……推不出逻辑矛盾。由无穷多的具有各种性质的事物所形成的可能的事物的组合,就是一个“可能世界”。

关于“可能世界”理论,一般有如下三种立场:

(1)以D.刘易斯为代表的激进实在论。他们认为,“可能世界”是和我们目前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完全一样真实地存在,“像是一个个相距遥远的星球,或另外一些‘宇宙。”

(2)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温和实在论。他们认为,真实的世界只是现实世界,“可能世界”是建立在现实世界基础上的理想化状态。克里普克反对把“可能世界”看做一种真实的存在物,倾向于使用“‘世界的可能状态(或历史)或‘非真实的情形。”

(3)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工具论。认为“可能世界”只是我们的一种说话方式,“谈论可能世界也就是谈论语句的极大相容集”,不用理会其是否真实存在。

按照莱布尼茨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可能世界”理论上持哪种立场,都强调一种逻辑上或者说原则上的“可能性”,是要求不含有逻辑矛盾的世界。正如陈波教授指出的:“‘可能世界就是人们能够想象的任何不包含逻辑矛盾、然后可以用例举法去说明它们的世界。”例如,人类将于未来登上火星是一个“可能世界”;而天在下雨并且不在下雨的世界就不是一个“可能世界”。

二、武侠世界不是一个可能世界

许多批评武侠小说的文章都从其“武功”人手,本文亦不例外。然而,本文的着力点不在于指出武侠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而在于指出武侠世界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世界:在武侠世界这个共同空间中,同时存在着或者说武侠世界里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同时跨越了两个物理世界,而这两个物理世界是相互矛盾的。我们将重点指出武侠世界违背了逻辑学的三大规律,而这三大规律是“语意或语法之最低限度的必须条件,违反了这些条件,就无语言意谓可言,或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

(一)违背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同一律(Law of Identity):A是A。具体地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惟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它要求语言使用者所用的一个文字记号,在同一场合以内,如果多次出现,则必须始终保持一个指称,否则就是“偷换概念”。

武侠小说在使用文字记号时,经常出现同一文字记号的指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如所谓的“江湖世界”。武侠世界中的人物的一切活动都发生于其中,但“江湖世界”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指称:

指称一是指日常生活层面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具有活生生的“人”的基本功能与特征,并非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

另一个指称是“武林”意义上的“世界”。在这个层面上,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不断成长,其身上便越来越凸显出“神”或“妖”的特征。

武侠小说一方面在日常生活的意义上来描写“江湖世界”,另一方面又在“武林”这一意义上来刻画,而这两个“世界”恰好是重合的。因为这些人物的突出表现离不开普通大众的配合,然而这些人物的突出表现又必须在“武林”中才能发挥。这样一来,“江湖世界”就有了两种不同的但又重合一起的指称。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同时活动在这两个世界中:时而在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展示其神奇的功能,时而在“武林”中得见日常生活的特征,这是违背同一律的。在接下来的论证过程中可以看到武侠世界之所以存在着逻辑矛盾,不是一个“可能世界”,皆是由于“江湖世界”的不同指称所引起的:由于“江湖世界”有两个指称,造成了在一个共同空间里同时存在着两个物理世界。

(二)违背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所谓矛盾律(Law of Contradiction)是指:A是B与A不是B,二者不能同真。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由于同时跨越两个世界,违反矛盾律的例子甚多:

1年龄越大,“武功”越高

武侠世界里的“武功”有着一个共同点;年龄越大,“武功”越高。在《神雕侠侣》第40回中,作者借黄蓉之口表达了这个观点:

黄蓉笑道:“一灯大师与我爹爹功力与日俱增,当年已居五绝,今日更无疑议。”

我们知道人类同任何生物一样都要经过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习武有索者虽强于常人,却也会有年龄上的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到一定程度,其基本的生理功能会不断地下降。因此,武功的提升如同体力的增长都有一个极限,过了这个极限之后会呈下降趋势,不可能无限地增长。然而在武侠世界中,却并非如此:

一方面,如前所述,武侠世界中的人物生活在一个与普通人无异的世界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衰老的迹象。《倚天屠龙记》(以下简称《倚》)第24回有如下的描写:

他(张无忌)见太师父(张三丰)虽然红光满面,但须眉俱白,比之十年前分手之时,着实已苍老了几分。

而另一方面,这些人一旦踏入“武林”,生理技能便似乎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化,以之为基础的武功似乎就能无限地提升。在同一回就有如下的描写:

俞岱岩却知师父(张三丰)武功越来越是精深,从空相的脚步声中,已可测知他的武学门派、修为深浅。

既然武侠世界中的人物与常人一样面临着生理衰退的现象,为什么其武功能越来越高呢?这里就体现了武侠世界中存在在两个重合的“世界”,一方面面临着生理的衰老、退化,另一方面却又通过“武功”来否定这种退化与衰老,从逻

辑上而言,是违背“矛盾律”的。

2勿须借力的“轻功”

武侠世界中,大凡武林高手,其“轻功”也必是一流的。

其实,武侠世界里“轻功”的“原型”就是现实中的“轻身提纵术”,其实质上就是利用人体的冲力和技巧,巧妙地攀爬、穿越障碍物而已,并不是练功之后,身体的重量真的减轻了。但在武侠世界里,“轻功”往往被写得神乎其神,仿佛功夫高的人真的能够不受地球引力的控制而为所欲为,《倚》的第14、17回所描写的:

但见他(杨逍)膝不曲,腰不弯,陡然滑出,陡然站直,便如全身装上了机括弹簧,而身子之僵硬怪诡,又和僵尸无异。

那人(韦一笑)虽抱着静虚,但奔行之速,丝毫不逊于灭绝师太。此处虽是沙漠,但两人急奔飞跑,尘沙却不飞扬。

杨逍“膝不曲,腰不弯”便能“陡然滑出”,其力从何处而借呢?韦一笑与灭绝师太在急奔飞跑,却能“尘沙不扬”,这是否说他们也是凌空而行呢?武侠世界中的这些人物一方面,与常人一样生活在一个需要借力的世界;另一方面,一旦施展“轻功”却能够不借力而行。换句话说,在他们所生活的世界里,既可借力也可不借力,这岂不是矛盾了?

3自相矛盾的“内功”

读过武侠小说人都知道,衡量一个武林高手功夫的高低,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其“内功”的深厚程度。“内功”在武侠小说中往往被描写得怪诞离奇,似乎只要拥有深厚的“内功”便可以无所不能了。

据袁良骏先生统计,仅金庸笔下的“内功”就有33种之多。尽管种类繁多,这些“内功”之间还是有许多的共性:1)练习“内功”的时间越长,“内功”越强;2)在打斗或以“内功”为人疗伤过程中,“内功”会有所损耗乃至出现不继的情况,但可以补充回来;3)“内功”可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乃至长生不老;4)“内功”是一切的基础,“内功”深厚之人不仅武功高人一等,而且无论学什么都轻而易举。这些特征是违背矛盾律的,限于篇幅,本文仅对第2点特征进行分析。

《倚》第20、24回中对“内功”的损耗有着精彩的描写:可是自己(殷天正)连战五个高手之余,已是真气不纯。韦一笑初时毫不落后,但时刻一长,内力渐渐不继。这一点并没有错,然而《倚》的主人公张无忌所拥有的“九阳神功”却与之相反,似乎可以无限度地使用。《倚》第16回明确写道:“他(张无忌)的九阳神功本来用之不尽,愈使愈强。”这就不禁令人怀疑:“九阳神功”是“内功”吗?对于这一问题,书中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他所练的九阳真经纯系‘内功与武学要旨,攻防的招数是半招都没有的。”既然同属于“内功”,“九阳神功”又怎么会“用之不尽、愈使愈强”呢?“九阳神功”岂非成了一种可以无限制使用的“内功”,而张无忌就成了一个拥有无穷无尽的“内功”之人。这里便存在着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

一是在打斗或以“内功”为人疗伤过程中,“内功”会有所损耗乃至出现内力不继的情况;另一个是有的“内功”,如“九阳神功”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耗损,不会出现内力不继的情况。

第一个命题的性质是全称肯定命题,第二个命题的性质是特称否定命题,而这两类性质命题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二者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或许作者也觉得这样的“九阳神功”不合逻辑,于是在《倚》第36回张无忌斗少林三大神僧的“金刚伏魔圈”时,便有了如下的描写:

(张无忌)斗到二百余招时,渐感体内真气不纯,每一招均须耗费极大内力,竟然渐感后劲不继。

这样写,虽然较为现实,却与“九阳神功”的原则——“用之不尽,愈使愈强”,相矛盾了。如此自相矛盾,“九阳神功”能否自圆其说呢?

(三)违背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Law of Excluded Middle):A是B或A不是B。具体地说,指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一个,否则会犯“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如上所述,在打斗或疗伤过程中“内功”是会损耗的,如若过度则会使人身疲力竭。但是为什么“内功”被他人吸走之后,也会有这种情况呢?《笑傲江湖》第39回描写过这样的情景:

岳不群内力疾泻,第二剑待欲再砍,已然疲软无力,几乎连手臂也抬不起来。

根据小说内容,岳不群并未与人打斗,仅仅是内力被人吸走,为什么会疲软无力呢?这样的场景就如同体力耗尽一般。那么,这“内功”和普通的体力是什么关系呢?

按照武侠世界“内功”越练越深厚的原则,“内功”便不是体力或者说“内功”的本质不是体力一类的物质,因为即使在武侠世界中体力也是会耗尽的。

但若“内功”不是体力,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引文中的情景呢?难道一个没有“内功”之人,会连手臂也抬不起来吗?为什么“内功”被吸之后,会形同废人?如此一来,“内功”又是体力或者说“内功”的本质是类似于体力一类的物质,这样“内功”就不是无限增长的。

对于这样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根据排中律的要求,在两者之间必须确认其中一个。然而武侠小说却试图通过描写不同的武功,不同的人物(主人公与陪衬)来回避对此做出明确的抉择,却恰恰暴露了“内功”所存在的逻辑矛盾。

三、结语

综上所述,武侠世界之所以不是一个“可能世界”是因为其中存在着两个重合在一起的“世界”。如果只有其中的“武林”世界,则武侠世界会是一个“可能世界”。但如若这样,武侠小说就将成为和《西游记》一般的神话小说,而这恰恰是赞誉武侠小说者所不能同意的。许多人人沉迷于武侠小说,有着“千古平民侠客梦”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只看到了其中的“武林”世界神秘的吸引力,而忽略了二者的重合。一旦将这二者分离出来,我们就会发现武侠小说家将许多存在逻辑矛盾的武功加之于生活在与常人无异的世界中的“英雄”身上,企图以此来表现所谓的“侠义精神”,然而,没有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绝世武功”,何来“感人肺腑的侠义事迹”、“催人泪下的兄弟情谊”、“缠绵悱侧的爱情故事”呢?

[参考文献]

[1]冯棉,“可能世界”概念的基本涵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06):31。

[2]周北海,模态逻辑导论CM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1-5。

[33[5]陈波,逻辑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32,331。

[4]陈伟,论可能世界语义学的主要哲学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1998,(06):15。

[6]殷海光,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160。

[7][8]陈东林,金庸作品批判——人妖的艺术[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5,31。

[9]袁良骏,武侠小说指掌图CM3,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36。

[责任编辑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