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丽 李晓琳 董静萍
摘 要: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之一。近年来经过众多功能语言学家的努力,它在话语分析方面的应用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为主要理论,以奥巴马的胜利演说词《变革已降临美国》为语料对政治演讲进行了人际意义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政治演讲中,演说者多使用陈述语气来阐述信念、表达肯定、树立权威;在情态方面,多使用中高量值情态动词来说服听众以响应自己的号召;而在人称方面多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形式we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增加亲密关系。
关键词:人际功能 巴拉克·奥巴马 《革命已降临美国》演说词 人际意义
一、引言
以韩礼德(2000)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派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和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也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看法的功能。它主要是通过语气和情态两个语义系统来体现的。
关于语言的人际功能,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已结合多种文体对此做了长期的研究。如李战子的《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2001),《自传中反身表达的人际意义》(2001)和《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2002);常晨光的《英语习语的人际意义》(2002);黄国文的《〈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2002)等。另外,还有一些语言学家也做了关于法律、广告、小说和诗歌等语篇的人际意义研究。从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不同的语类所体现的人际意义是不同的。人际功能的实现形式也并不局限于韩礼德的语气和情态,凡是能表现人际关系的语气成分都应该看作是人际功能的体现形式。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家认为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的,然而有些语言学家认为这一理论尚存有缺陷。例如,Thompson[1]认为语气、情态、评价和协商都是人际意义的重要体现形式,而马丁[2]进一步把评价系统分为三个次系统,使评价成为研究人际意义的新的组成部分。国内语言学家李战子(2002)认为,除了语气和情态,代词、时态、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反身代词和评价语的使用同样具有人际意义。她认为语言的人际功能在不同语篇中应该有不同的体现形式。
本文主要运用韩礼德的人际功能理论,同时参考其他学者关于人际意义的观点,从语气、情态和人称代词三个方面分析奥巴马胜利演说的人际意义,旨在揭示人际表达手段的选择与其所要表达意义之间的关系,以便能深刻地理解政治演讲语篇的特点,把握演讲者的真实意图。
二、奥巴马的胜利演说
政治演讲是指人们针对国内政治事务和对外关系,表明立场、阐明观点、宣传主张的一种演讲,政府首脑的竞选演讲、施政演讲、就职演讲、各级领导宣传大政方针和实施计划的演讲等,都是政治演讲(李元授,邹昆山)[3]。它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多重目的性,二是将意图传达给听众时所展示的权威性。
2008年11月4日,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奥巴马在大选获胜后在芝加哥发表了胜利演说《变革已降临美国》。在演说中奥巴马回顾了竞选历程,感谢选民的支持,也寄语那些没有给他投票的人,发誓将成为所有美国人的总统。同时他强调美国的变革时代已经到来,并做出承诺——带领美国走出重重危机,克服一切困难。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宣誓就职,在他面前充满了挑战,包括两次对外战争、气候变化、能源危机,还有奥巴马描述的“本世纪最严峻的经济危机”。然而整个国家的气氛却是乐观的,奥巴马本人也信心十足,他呼吁国民给他时间来应对这些挑战,克服重重险阻。
三、奥巴马胜利演说的人际意义分析
(一)语气
Thompson[4]指出,语气在人际功能的实现中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语气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主语和限定成分。在交际过程中,无论讲话者如何变换角色,主要的角色只有两种:“给予”和“求取”[5]。交际中的“交换物”可以是物品和服务,也可以是信息。两种交换物和两个交际角色便构成了四个言语功能。如表1所示: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小句表达语气的一般原则是:通常用于交流信息的语法范畴是“直陈”语气。在直陈范畴内,通常用于表达陈述的是“陈述”语气,用于表达提问的是“疑问”语气[6]。
在政治演讲中,由于演讲者的特殊身份和使命,“给予”信息和“求取”服务这两种角色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演讲者向听众提供某种信息,表明自己的态度和主张;另一方面要求或呼吁听众采取行动,支持演讲者的主张,按演讲者的意图去做事。因此,在演讲语篇中,完整的陈述句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祈使句,一般情况下不使用疑问句,因为疑问句的使用可能会降低演讲者的庄重和严肃性。这应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的观点: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形式的选择本身就具有意义。
在奥巴马的胜利演说词《变革已降临美国》中共有108个句子,其中陈述句共有101句,占整篇演讲的94.5%。通过这些陈述句的使用,奥巴马成功地回顾了自己的竞选历程,表达了对支持者的感谢,描述了美国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向公众做出了承诺——在美国推进改革。同时也向人民发出呼吁,要求他们给他时间和支持,共同应对挑战,共度难关。
除了占主要地位的陈述句,祈使句的使用也是演讲语篇的一个重要特点。祈使句在演讲语篇的人际意义体现方面,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一方面祈使句的作用是向听众进行直接地呼吁,激起他们的热情并让听众执行演讲者的意图;另一方面,祈使句的使用也体现了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和地位,即说话者的一方处于权势地位。在政治演讲中由于演讲者的崇高威信,使用祈使句更具有煽动性。
另一方面,在演讲中,演讲者又希望与听众保持一种平等信赖的关系。通常“命令”语气太强的句子容易导致听众与演讲者的关系紧张,不利于听众接受演讲者的看法和主张,甚至有可能影响演讲的顺利进行。韩礼德[7]在对祈使句进行主位分析中指出:祈使句传达的基本信息是讲话者要受话者做某事,或者讲话者要受话者一起做某事。传达后者信息的句子通常以“Let's”开头,这类祈使句所蕴含的受话者是“我们”,预示着说话者向受话者提出一个建议,而非直接的命令,带有一种商量的语气,借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削弱权势关系,号召大家共同行动。因此在这篇演讲中,奥巴马特意选择了“Let…”祈使句型来弱化权势关系。如以下两例:
(1)So let us summon a new spirit of patriotism,of responsibility,where each of us resolves to pitch in and work harder and look after not only ourselves but each other.
(2)Let us remember that,if this financial crisis taught us anything,its that we cannot have a thriving Wall Street while Main Street suffers.
在这两例中,通过“Let…”句型的使用,奥巴马成功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把自己和听众放到同一立场上,拉近了自己与听众的距离。同时,这样做更能打动听众,得到听众的支持和拥护。
另外,在这篇政治演讲中有两个疑问句,它们是:
(3)So tonight,let us ask ourselves—if our children should live to see the next century;if my daughters should be so lucky to live as long as Ann Nixon Cooper,what change will they see?
(4)What progress will we have made?
实际上这两个疑问句都是设问句。在政治演讲中使用设问句,可以使演讲者和听众形成一种对话关系,即通过演讲者的提问引起听众的思考,进而激起他们对演讲者号召的响应并付诸行动。在这里,奥巴马使用这两个句子的用意并不仅仅是要引起听众的注意,更为主要的是,他想号召听众以及所有的美国人民共同努力,克服困难。
总之,在这篇演讲中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的使用都成功地帮助奥巴马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向听众传达了他的意愿以及在公众面前建立和维护了他的权威。
(二)情态
韩礼德(2000)认为,情态是体现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讲话者对自己所讲的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的判断,或在命题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下图是韩礼德的情态系统:
情态表达的是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之间的中间区域,所以在肯定和否定之间,演讲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情态词把他的命题表达得更趋向于肯定或否定,这样,不同的情态词具有不同的量值,即它们可以表示不同程度的可能性、经常性、义务和意愿。情态量值大致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级,情态量值系统如表2、表3所示[8]:
在语篇中,情态的实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情态副词、情态动词、情态小句、名词以及形容词等。本文主要分析文章中出现的情态动词所体现的人际意义。首先回顾一下几个情态动词的基本意思:“can”表示能力或推测,“may”表允许,“will”表意愿或将来,“must”表义务或是肯定。
如前文所说,权威性是演讲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演讲中,演讲者就是要试图树立自己的权威,同时将自己的意图传达给听众,并希望听众能够去执行这些意图。而演讲者有效地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给听众的方法之一就是能够在他的演讲中恰当地使用情态动词。表4是奥巴马胜利演说中几个主要动词的出现次数:
在奥巴马的胜利演说中,总共用了55个情态动词,will出现了18次,can 22次,must 4次,would 2次,shall 1次,should 2次,could 2次,may 4次。其中will、can和must出现的次数最为频繁。本文主要分析will、can和must在这篇政治演讲中所体现的人际意义。
“Will”既是一个单纯的表示将来的时间标志,也可以用来表示“意愿”,此时属于中量值情态动词,在文中共出现11次,占所有情态动词的20%。这与政治演讲的目的是分不开的,政治演讲往往需要表达演讲者强烈完成某项任务的意愿,同时号召听众也有类似的强烈愿望,以给予支持,共同完成任务。如:
(5)The road ahead will be long.Our climb will be steep.We may not get there in one year or even in one term.But,America,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than I am tonight that we will get there.
在上例中,前两个情态助动词“will”既是将来时态的标志词,同时在句中也起情态限制性作用,表明话语发出者对句中所含命题的态度或观点,表达了演讲者对未来道路的一种预测。而最后一个“will”表达了演讲者的坚定信心。奥巴马展望未来的道路充满了艰难,希望获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同时委婉地提到了自己的连任,承诺将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困境。
情态动词“can”除了可以表示程度较低的情态外,还可体现非明确的主观取向的“潜在性”,在语义上表达有能力或没能力做某事,仍隶属情态系统。如:
(6)Thats the true genius of America: that America can change.Our union can be perfect.What weve already achieved gives us hope for what we can and must achieve tomorrow.
当时美国经济陷入困境——经济危机、两次对外战争、气候以及环境问题严峻、民心不稳,正如奥巴马在演讲一开始所提及的有些人仍然怀疑“美国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度”,怀疑“先人的梦想在我们的时代是否还存在”,怀疑“民主所拥有的力量”。对于这些疑问,奥巴马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今晚你们就能够听到答案”。在这里,奥巴马多次使用“can”再一次给予民众新的希望,鼓励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做任何事情,从而唤起人们对国家的希望和对演讲者的信任。
政治演讲需要强有力的鼓动力量,演讲者或鼓动、或宣传、或批驳,都需要引起听众的共鸣,需要有很强的号召性,需要表达演讲者和听众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要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政治演讲词中使用高量值的情态词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篇演说中高量值情态词“must”共出现了四次。例如:
(7)As Lincoln said to a nation far more divided than ours,we are not enemies but friends.Though passion may have strained,it must not break our bonds of affection.
奥巴马在这里引用了林肯就职演说词中的一句话,号召大家要团结一致,为国家的富强而共同努力。
在这篇演讲中,通过恰当地使用情态动词“can、will”和“must”等,奥巴马成功地向听众表达了他对未来的信心和对全民大众做出的许诺,希望人民能够信任他,以赢得民心。
(三)人称代词
胡壮麟(2000)认为,恰当的人称代词的使用有助于建立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演讲语篇中的人称代词同样有助于建立和维持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人际关系。除了语气和情态外,人称代词也具有实现话语人际意义的功能[9]。在言语中,我们通常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说话人,用第二人称代词来指听话人也称为受话者。但是,一旦场合出现变化,人称代词所指的言语角色也会发生变化。由于人称代词的指代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指代,因此它们的语义也较为复杂。本文着重分析人称代词“we”和“you”的使用体现的人际意义。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这篇演讲中第一人称代词所占比例最大,为66%,其中复数形式“we”及其变体“our”“us”占44%,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分别为14%和20%。
人们一般把“we”的含义分为包容性(inclusive)和排斥性(exclusive)两种[10]。前者包括听者,相当于“我和你”或“我和你们”,后者不包括听者,相当于“我和其他人,而不是你或你们”。而社会语言学家Robin Tolmach Lakoff[11]认为,人称代词“we”不管是包含性的还是排除性的,都具有象征意义。包含性的“we”具有强大的感情效力,能够拉近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距离,使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排除性的“we”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使人感知到压倒一切的权力。
在奥巴马的胜利演说中,“we”共出现了46次,其中包含性的和排斥性的分别为39次和7次。在演说中,奥巴马巧妙地混合使用包容性we和排斥性“we”,时而把自己刻画成一个与美国人民患难与共、同甘共苦的“普通公民”,时而又变成与民肩负同样历史使命,为实现“美国梦”而共同努力的奋斗者。如:
(8)We are,and always will be,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we”指整个美国)
(9)We are better off for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this brave and selfless leader.(“we”指代奥巴马和除了麦凯恩的美国国民)
(10)To those—to those who would tear the world down:We will defeat you.To those who seek peace and security:We support you.
在例(8)和例(9)中,奥巴马在演讲时把自己当作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使用包含性“we”可以缩短与听众的距离,与听众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而例(10)中排除性“we”的使用则树立了奥巴马及其政府的权威,表示要支持正义事业,坚决打击破坏世界和平的危险分子。
总之在这篇演讲中,第一人称复数“we”的使用掩盖了交际中的权势关系,缩短了双方的距离,增加了与听众的亲密关系。
在语篇中,人称代词“you”通常用来指代听众一方。在自传话语中,李战子[12]认为直接称呼读者激活了口头交际模式,使作者的听众的存在突然变得明显了。类似的,在演讲中,第二人称“you”的使用有利于演讲者把听众拉入其对话氛围中,缩短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 如:
(11)And I know you didnt do this just to win an election.And I know you didnt do it for me.(“you”指在竞选中奥巴马的支持者)
(12)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tonight is your answer.(“your”指那些对美国国力和民主的怀疑主义者)
例(11)中第二人称代词“you”的使用,把听众摆到与演讲者面对面的位置,引起了听众的注意,制造了一种对话的氛围,表达了演讲者对听众的关心和尊重。而例(13)对那些对美国国力和民主的怀疑者,第二人称的使用使奥巴马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同时展示了自己作为即将上任的总统的伟大雄心和坚定信心。
以上谈到的都是人称代词“we”和“you”在演讲中的多种指代用法,其使用目的主要是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语篇更像是一种面对面的交谈,给人以亲切感,同时充分吸引听众注意,使听众觉得自己与演讲内容息息相关,从而确保了听话者和说话者之间的交流。
三、结语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入手,以奥巴马的胜利演说为语料,从语气、情态和人称三个方面分析了在政治演讲中人际意义的体现。从中得出了以下结论:
由于演讲者的主要目的是宣传自己的思想,故在语气方面大多选择陈述语气,表达肯定;在情态方面,演讲者也多选用量值较高的情态词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在人称使用方面,多选择第一人称复数“we”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削弱权势关系。
总之,通过这一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演说的最终目的和演说者的真实意图——向听众传达信息,阐明自己的主张,获取听众的支持并促发行动。
注 释:
[1]Thompson 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n.)[M].London:Arnol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第49页.
[2]Martin,J.R.Beyond: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第142-175页.
[3]李元授,邹昆山.演讲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第29页.
[4]同[1],第52页。
[5]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第68页.
[6]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23页.
[7][10]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第47页.
[8]同[5],第358页。
[9]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1]Robin Tolmach Lakoff.Talking Power[M].New York: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1990.
[12]同[9],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Amol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Thompson 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n.)[M].London:Arnol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常晨光.英语习语的人际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
[5]管淑红.政治演讲语篇的人际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
[6]黄国文.《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J].外语教学,2002,(3).
[7]胡壮麟.理论文体学[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8]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9]李战子.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10]李战子.自传中反身表达的人际意义[J].外语教学,2001,(3).
[11]王红阳,程春松.英语政治演讲和学术演讲的情态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
(王金丽 李晓琳 董静萍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 10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