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 升
在构建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的浪潮中,在高等教育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今天,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中团学组织“一体两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在实践中体现出其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群众基础深厚等特点。高校中社团的存在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营造了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我国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出了巨大力量。
随着高校学生社团在数量、规模和类型上的迅猛发展,高校中的团学组织对其管理自然也会跟上发展的脚步。就目前普遍情况看来,各大高校基本采取以共青团组织为主体,成立了类似学生会的组织,一般称为学生社团联合会,与传统的学生会一起,构成“一体两翼”的共青团工作新格局。高校团委对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联合会工作进行指导,学生会侧重于学生维权与服务,学生社团联合会则侧重于校园文化建设。这种管理格局规范了社团日常管理工作,将其纳入了体系化、秩序化的轨道,对于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加强现阶段高等院校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当前高校社团的建设与管理来说,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考虑到学生社团具有自主性、群众性和松散性等特点,因此在管理学生社团方面,应根据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站在全局的角度统筹兼顾,形成适合社团发展的一套理念。笔者根据自身数年来学生社团联合会及一线学生社团工作经验,觉得我国高校社团联合会在工作实践中应坚持三点理念:
(一)以服务代管理。社团联合会要确立将传统模式的管理更新为服务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做到上级服务下级,内勤服务外勤,全员服务会员,将社团联合会的服务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从社团中来,到社团中去。“从社团中来”,即社团联合会本身来源于社团,其最高权力机构为社团成员代表大会;“到社团中去”,要求社团联合会能够下到基层服务于社团,社团联合会的一切决定都必须以社团的利益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基层社团的发展考虑。在面对社团提出的质疑时,要给出耐心细致的解释,并在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和改进,竭尽所能地为社团的活动和发展提供一切帮助。
(三)发挥强大凝聚力。社团联合会必须在学校众多学生社团中建立应有的威望,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社团大多是相对松散的组织,成员中的关系多靠感情维系。这就要求社团联合会的主要负责人具有较高的个人魅力及广泛的人际关系,着力营造浓烈的社团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会员参与社团活动,投身社团工作。将社团凝聚在周围,统筹兼顾所有社团发展,真正名副其实地成为众多社团的“联合会”。
通过和众多高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同仁几年来的接触,笔者发现很多高校的社团联合会更多扮演的是一种管理者的角色,而非服务者。这或许是与大多数高校社团联合会最早出自于学生会有关。其实这种“大社联,小社团”的管理理念与社团的文化与理念是有冲突的。它或许能形成短期内的繁荣,但从长远来看,过多强调强势的管理不适宜社团的自身特点,会导致会员流失,对社团的发展不利。这就要求社团工作不能只考虑到一时的繁荣,应更多地从服务角度出发,方可长远发挥其“一翼”的重要作用。
另外一个在高校社团发展过程中所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大学生对于社团的质疑和不信任。比如,在大学生中就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即“大学社团都是骗钱的”,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阻碍了社团的长远发展。其实,该认识的源头来自于社团会员本身对于所在社团不满。即使是个别问题,也会很容易被当事人放大到对整个社团组织的不满。当不满的情绪积累,并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引起共鸣时,便产生了大学生们对于社团的信任危机。
如何消除大学生对于学生社团的质疑?治本的策略莫过于加强社团组织的规范化、活动的品牌化,在其特色领域中发挥出应有功能。只有使大学生从一开始便领略到社团独特的文化氛围,才能吸引他们参与到社团活动与管理中,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扶持
任何一个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都必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社团管理层往往对于基层社团管理经验不足,容易在诸如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经费筹措、活动策划与实施等具体问题上不知所措。这便需要学生社团联合会承担起扶持社团的责任,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机构设置、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社团全方位的指导。如有需要,可委派有基层社团工作经验的同学进入社团协助社长工作,在实践中给予社团帮助。
社团联合会应定期开展社团干部培训会,听取指导老师意见,推广优秀社团干部的工作经验,探究社团未来发展方向,为社团骨干成员提供一个交流工作经验、分享社团成果的平台。主动带领新兴社团快速融入学校的社团系统,实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协调各级各类社团关系,整合资源,统筹兼顾,促使社团间广泛合作,相互促进,逐步形成高校社团活动规模化,扩大社团影响力及社团活动号召力。在一年一度的社团巡礼之外,在校园内外为广大社团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平台。
总之,社团联合会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对各级各类学生社团进行服务和协调,监督社团活动的开展,并提供场所,组织评优,联合兄弟高校进行交流联谊,提高社团工作效率,加大与各大校际社团合作力度。实践证明,社团联合会的扶持对于社团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社团组织机构建设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正朝着多样性、规模性、专业性的方向发展。学生社团的规模化发展,为社团活动质量的提高、社团管理制度的创新、社团影响力的扩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趋势下,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团往往会缺乏关注,这是不可取的。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二课堂,大学社团是各类参与者共同的家园。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便可以成立一个社团,抑或在一定时期内,为研究同一个专题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组建社团,当研究结束、目标达成时,社团便可随之解散。笔者认为,社团形式应灵活多变,做到因地制宜,并非仅仅考虑社团的规模及影响力。
基于上述观点,各社团均有必要在学校团委、社团联合会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独立的社团章程,社团联合会根据章程对社团进行宏观层面的服务、管理和协调,保证社团活动顺利开展。另外,与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等学生机构不同,在社团内部没有必要局限于传统学生组织的机构设置。社团可自行根据特定时期内组织运作的需要适时调整内部机构,力求达到部门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目的。
另一方面,办好一个社团,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学生社团骨干对学生社团的发展、凝聚社团内部成员发挥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所以,实施社团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势在必行。高校团委、社团联合会要重视培训社团骨干,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通过贯彻“全员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吸引、发现、使用和留住社团的人才,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增强社团的凝聚力。
(三)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作为当代大学校园活动的主干力量,社团必须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通过举办高质量活动,争取向高水平、高层次的目标迈进。而有的社团仅仅是为办活动而办活动,通过单纯的举办活动的方式来维持社团本身的延续,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形成不了自己的社团文化。这类社团往往不注重自身文化建设,这便永远形成不了一种文化氛围,长远来看这样的社团必定会走向没落。
社团文化是社团得以存在的精神基础及上层建筑,具有特色的社团文化才能引导社团走得更远,实现可持续发展。社团文化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文化,是社团的整体定位,只有定位准确并在发展中将这种定位提升到精神的层面上,社团才能够保持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性。二是人文文化,通过形成社团人文文化来提升自身的质量和层次。社团文化不仅对社团的整体发展方向起导向作用,亦能提高社团凝聚力,并通过优秀社团文化的外溢效应,最终形成社团的品牌效应,取得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社团。
(四)加强社团活动建设
一个成功的社团必定会具有三个特点,即常规活动经常化、大型活动届次化、经典活动精品化。这其中常规活动是基础,必须维持社团常规活动的正常开展,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过于松散的社团组织往往活力不足,会员积极性很难调动,会使会员大量流失,社团也会在短期内走向衰落。社团联合会应确定社团常规活动开展最低频率,并加大活动开展力度和管理力度。大学社团活动的内容指向和阵地选择,应当围绕社团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来进行,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同时,新的时期需有新的变化。当今的社团活动应该超越校园讲台和舞台,主动与社会对接,更多地将视野和触角延伸至社会,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寻求社团的发展新思路,将当代大学生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愿望通过社团这一组织载体昭示于校外,并努力提高社团活动社会化的程度。根据不同社团的特点,利用社团的优势和条件为社会服务,充分调动广大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通过引导社团活动走出校园,掀起社团文化的高潮、展示社团文化的风采、促进社团活动品位的提升和精品活动的涌现,使大学生能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另外,通过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优势和责任意识,推动大学生在促进社会进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有所作为。争取在将来把大学社团组织建设成为大学生跨入社会前的实践活动基地。
总之,建设优秀的社团,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会员为核心,以社团内部文化为导向,通过与社团联合会及其他社团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交流,进一步加强社团组织机构建设、社团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建设,以促进社团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高等院校的社团工作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在新的时期,既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当今世界发展迅猛、变化迅速,各个高校社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所以高校社团的发展一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是要因校制宜、创出特色。我们坚信,各高校基层社团在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在肯于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又善于创新,一定能使社团的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一定能开创中国特色高等院校社团文化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