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一面光辉旗帜

2009-08-04 09:37省委省政府专题调研组
群众 2009年6期
关键词:华西村华西村民

省委省政府专题调研组

华西村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走在全国农村发展的前列,创造了令人惊羡的发展奇迹,几十年红旗不倒,享有“天下第一村”之美誉。30年改革开放,华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50多项全国第一。

——村级经济实力雄厚。2008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8亿多元,村级可用财力达20多亿元,总资产超过160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独树一帜,形成了相当于一个县乃至一个市的经济实力。

——村民生活富足安康。华西村民的生活水平基本赶上发达国家农民的水平,人均年收入达1万美元,家家都是富裕户,不是百万就是千万,户户住上小别墅,空调、电脑、汽车、健身房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

——村风民俗淳朴清新。华西全村文明户和五好家庭创建达标率达1 D0%,家庭和睦,长幼有序,邻里相亲。已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刑事犯罪案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呈现出一派和谐宜居的胜景。

——村容村貌整洁优美。今天的华西,“北田园、南工厂、中间是天堂”,生产生活布局合理。河道清澈见底,绿树掩映村庄,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是农民生活的幸福乐园。

——村务管理民主公开。在华西,财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一以贯之,干部任用、财务收支经由村民讨论决定,干部有能力,班子有凝聚力,老百姓有合力。

改革浪淘沙,实干铸辉煌。

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与时俱进谋发展

“说来说去,还要把经济搞上去”,这是华西人对改革开放30年最为质朴的总结。30年风云变幻,华西人发展信念的初衷不改。历经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和新世纪统筹发展,华西逐步将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落后村庄发展成为工农商并举的现代乡村都市。

创造发展机遇,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华西是探索农村工业化的先行者之一。在以粮为纲、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华西人顶住重重压力,悄悄办起粮食饲料加工厂等村办企业,每年可为村里创利几十万元,为华西打下了最初的工业基础。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华西人总能敏锐地捕捉发展机遇。在全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时,华西从人均仅4分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集体统一经营为主,同时大力兴办乡镇工业,于1988年实现了年产值过亿元的目标。进入90年代,全国掀起乡镇企业改制的浪潮,华西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抓大放小”、“抓大扶小”的改革思路,在巩固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将一些效益较差的小企业通过“转制”给个人经营。1994年,华西大力度整合全村钢铁、毛纺、旅游等企业资源,组建了华西集团。5年后,华西村A股股票在深圳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进入新世纪,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华西又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大格局。与众不同的是他们没有走合资合作的道路,而是走上独特的“三外”之路,即人才在国外、市场在国外、融资在国外。先后聘请数十位外国工程技术人员,产品远销亚、欧、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注册成立香港华西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此吸引了韩国、美国等国投资。他们还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先后将八大公司、60家企业生产的1000多个品种、1万多个规格的产品,注册到“华西村”牌和“仁宝”牌商标的麾下。目前,“华西村”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坚持以工哺农,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华西人对农业发展始终倾注着热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艰苦卓绝的“造田运动”,把零星田块改造成高产稳产“吨粮田”。推行“联产承包”时,华西实行“集体承包”,由30名种田能手包种全村500多亩粮田。90年代工业实力壮大后,实施以工支农、以工哺农,引导农业向高效化转型。进入新世纪,周边村并入成立“大华西”后,一方面对建设布局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拿出上亿元补贴那些零散居住的居民集中居住,腾出土地1000多亩,推动农业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还投资2500万元,建起“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起“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不断提高农副业的附加值。

利用名村忧势,发展现代服务业。今天的“华西村”不仅是一个村名,更是华西人的一笔无形资产。近年来,华西人充分利用“人以村名、村以人名”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村级经济发展新空间。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形成华西三农游、共同富裕游等特色旅游线路,2007年共接待海内外宾客近200万人次。华西旅行社作为全国第一家村办旅行社,已连续8年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行列,名列全国第4位。2003年,华西建起建材大市场,同年与香港澄华国际有限公司联合投资成立江阴诚信储运有限公司,正式涉足现代物流业,5年来的利润从百万元提高到数千万元。华西还参股江苏银行,开设投资担保公司、典当行,涉足建筑装潢、房地产经营等领域。现在,全村已初步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将共同富裕化为生动实践

“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这是华西人对幸福标准的界定。改革开放以来,华西一直坚持在壮大村级经济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带动更多地区和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壮大集体经济,富足村民生活。华西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为村民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不断做大的集体经济蛋糕,华西有三条稳定渠道确保村民收入持续增加:按劳分配,工资多劳多得:按需分配,各项福利待遇人人平等,每人每年可得到3000元;按股分红,年终奖分配实行“二八开”,20%现金分配,80%转成个人股份,参加企业分红。随着集体财富增加,村民的福利水涨船高,养老、医疗、教育等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上世纪70年代始,就实行村民子女免费入学制,从小学到高中的学费全由集体承担,出国留学的学生还可获10万元资助。女50岁、男55岁的村民,每年可享受1.2万-1.6万元不等的保养金。村里还设立“敬老奖”,年龄越大,奖励越多。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华西已提前实现。

完善健康服务,增强村民体质。生活在华西的人,日常饮食由“营养配餐中心”提供无偿顾问服务,针对村民的身体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用餐方案,保证每个村民吃得科学、吃得健康:身体保健由“华西体检中心”提供免费优质体检,保证每个村民身体健壮、心理健康。该中心由华西村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海医院合作,投资6000多万元,拥有从7个国家引进的先进医疗设备。每个村民每年可享受价值5000元的免费体检,外来务工人员的体检费用,由个人承担的仅占20%,其余由所在企业支付。华西村民享有的健康服务,已经超过一些大城市。

放大华西效应,先富带动后富。华西致富后,不忘左邻右舍,不忘贫困地区。从2001年开始,周边20个薄弱村相继并入,华西。现在的华西,已有13个行政村,村域面积由当初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人口从1500多人增加到3.6万

人。针对这一状况,华西创造性地实施了“一分五统”管理新体制,“一分”即村与企业分开,村归村,企归企:“五统”即经济统一管理、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庄建设统一规划、干部统一使用。实践证明,这种管理体制适应了农村资源集中配置的要求,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周边富”之后,华西人又把目光盯在了“全国富”上。通过派干部、带资金、带项目等方式,先后在宁夏、黑龙江建设两个“省外华西村”,帮助陕西勉县、山西大寨、江西吉安等地发展经济、培养人才,带动当地农民走上致富路。此外,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开展智力扶贫,花费2000多万元培训1万多名中西部地区干部,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作出了贡献。为进一步放大华西效应,把华西经验变成全国农村的共同财富,2006年他们又有新动作,计划用5年时间,免费为全国培训5万名村级党组织书记。

三、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建设和谐文明的农民精神家园

“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这是华西人对富裕内涵的深刻理解。在实现物质富足的同时,华西人始终不忘追求精神文化的富有。

培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华西精神。思想上没有高素质,行动上难有大作为。正如老书记吴仁宝所说:“经济搞上去,主要靠两句话,‘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多年来,华西坚持推动经济发展与提高村民素质相结合,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技能的高素质新型农民。现在,全村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有6人,高级职称的有55人,出国深造的有20多人,拥有大中专文凭的超过3000人。在实践中,华西坚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既倡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又弘扬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华西大放异彩,让时代脚步在华西留下深深的印迹。30年来,由发展实践凝结而成的“艰苦奋斗、团结奋斗、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就是华西人精神风貌的生动注解。

首创独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物质资源能够开发,精神资源能否开发?华西以其创造性实践,给予了肯定回答。1988年,华西开全国之先河,创办“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将经济建设的机制引入思想文化建设领域。法国《路透社》曾将其称为“这是一个外国没有、中国唯一的公司。”公司下辖华西农民业余学校和华西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培训中心,全面负责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产、供、销”,专抓看不见的“钱”。《华西村歌》、《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等顿受村民欢迎的歌谣,都是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的重要产品。以公司开发的运作模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形式新颖,成效显著,既带动了华西人素质的提升,又增强了华西村的吸引力、凝聚力。

建设农民喜闻乐见的华西文化。走进华西,可以耳闻目睹许多特色语言,如“三守”(守法、守约、守信)、“三心”(讲党心、讲公心、讲良心)、“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等。这是华西独创的一种文化教育形式,他们将抽象的价值理念寓于简朴的话语中,写上墙或谱上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戏剧等形式传播全村,让广大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华西已建有5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和近万平方米的体育场,各种文体设施配套齐全。华西还把传统思想文化融入现代建筑物体之中,使凝固的建筑派生出活的灵魂。走廊上,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壁画和24孝组图;公园里,有钟王、孔庙、二十四孝亭等景观。2000年,华西村投入200多万元,创建“华西特色艺术团”,宣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华西艰苦创业、共同致富的经验。凡此种种,都让村民们时时接受着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时时升华着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

四、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建设环境优美、宜人适居的村庄

“华西虽然发展了,但任何时候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富裕起来的华西人,科学发展的意识日益增强,自觉坚持“环保优先”,加快建设环保村、生态村。

合理村庄布局。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和“大华西”的组建,2001年华西适时进行了新一轮村庄规划,将全村划成三大区:南为“钱庄”,即工业集中区;北为“粮仓”,即现代农业集聚区;中为“人间天堂“,即村民集中生活区和山水园林风景区。近5年来,遵循规划先后投入资金7 75亿元,铺路造桥、治理荒山、整治环境、改善居住等。全村已基本形成生产与生活兼顾、经济与环境统筹的崭新格局。

加强环境整治。华西虽是一个村,却层层设有专门的环保机构。为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华西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关闭6家化工厂和老线材厂。为促进“三废”利用,投入数亿元建成“废水递级利用”等20多种循环经济模式,每年节能降耗的增收超亿元。为促进环境改善,综合治理工业园区环境,将原分散在各村的20多家企业迁进工业园,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投资4亿多元购置环保设备,实现中水回用和废水零排放。2001年,华西在全国村级单位中,第一个通过IS0140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实施美化绿化。富裕起来的庄稼人,深知绿化的重要。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华西坚持植树,并对1万亩山河地“三整一建”,即平整道路,整修河道,平整土地,建设中康路、中康桥,不断扮靓自己的家园。现在,全村共种植雪松、香樟、花卉3000多亩,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绿化面积达287平方米,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村”。

五、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建设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集体

“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这是华西党员干部几十年不变的庄严承诺。正是依靠这个与民同甘共苦的领导集体,华西才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充分发挥领头人的榜样作用和品牌效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书记吴仁宝几十年如一日,鞠躬尽瘁、公而忘私,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村民心目中建起一座丰碑。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始终把舒适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坚持“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得全村最高的奖金”,就连上级奖励他的1.3亿元,也分文未取,用于发展集体事业,他的工资一直低于村办企业的技术骨干。如今,华西已修建了第四代别墅,而他仍住在70年代建造的楼房里,家里的摆设除了墙壁上新增了他与中央新一届领导人的合影外,与几十年前几乎没什么二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吴仁宝以其卓越才干和过硬作风带出了威信很高的党组织,也带出了蓬勃向上的党风、村风、民风。“仁宝牌”既是华西集团的企业品牌,更是华西村的政治品牌、道德品牌。

着力建设有权威、过得硬的领导班子。班子有凝聚力,干部才有合力,群众才有能力,村子才能发展生产力。1957年,华西建立了党组织。半个世纪以来,班子成员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领导要求、上级指示与本村实际、群众愿望在发展实践中结合起来,用带领村民致富的实绩赢得了信任、树立了威信。在选配班子时,坚持赛马选才,内不避亲,外不避贤,只要有真才实学、能真心为民,都可被选拔进领导班子。现在,村党委班子有38位正副书记、24位常委,其中30岁以下的就有11位,成为华西事业的“集体擎旗人”。

探索创新村民自治的管理制度。“制度胜于技术”。华西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制度上的探索和突破。多年来,华西一直坚持每周日晚召开一次村民大会,共商村事。从“一分五统”的管理体制,到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财务公开;从实行“一村两制”但不允许“一家两制”,到企业“四制”(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督制、“工代”议事制)、员工“三制”(首位高工资、末位淘汰制、违章辞退制)和对党员干部实行的定期测评等项制度,都使华西村的政治文明建设,从体制机制上经受住了历史、群众和实践的检验。

改革开放30年来,华西村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更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这种财富,既属于华西,也属于江苏乃至全国。华西的发展“神话”给人们以深刻启示实事求是是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唯上,不跟风,任何时候都从本地实际出发,才能做到困难“难不倒”、表扬“夸不倒”、批评“吓不倒”,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壮大集体经济是真功。只有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企带村、以富带穷,才能引领全体农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好带头人是真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个像老书记吴仁宝那样的好带头人。世上本无神,为何华西的村民称吴仁宝为“活神”?就是因为他在群众心且中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多谋善断、无所不能的。有了这样一个好带头人,群众当然衷心拥戴,当然会实心实意在他的带领下,共同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共同创造发展的辉煌,共同追求幸福的未来。

(调研组成员:范朝礼、储胜金、李天宁、王建润、陆剑、李敏、肖雯)

(执笔:范朝礼、水家跃、李天宁、王建润、陆剑、李敏)

责任编辑金雯

猜你喜欢
华西村华西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华西村:昔日的安静祥和今日的进步变革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
在华西人与晚清军事技术近代化
华西追踪:“战时状态”不见了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华西追踪:“战时状态”不见了
华西村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