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慨而慷

2009-08-04 09:37韩培信
群众 2009年6期
关键词:江苏经济建设

韩培信

编者按: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话音声遏行云,响彻全球!弹指一挥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跨过了60年峥嵘岁月和辉煌历程,经受了各种锻铸和考验,以日益强盛的雄姿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江苏人民和所有中华儿女一样为此而自豪。同时为祖国的更加强盛而奋斗!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宣传部署,本刊从本期起特辟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专栏,连续刊发迎接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系列文章,并展示江苏60年发展的光辉成就,敬请读者关注。

1948年11月,我率领支前纵队参加了淮海战役,当时我担任滨海县长、代理县委书记。淮海战役胜利后不久,根据华中五地委的指示,我在滨海抽调86名干部,组建一个县的工作班子,在集中培训的同时,参与渡江战役后勤工作。1949年4月,我们随解放大军渡过长江,到达常熟,开始接管工作。从此,我离开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投身到江苏火热的建设事业中,一直到1993年从省领导岗位上退下来。

60年沧桑巨变,60年铸就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奋斗,历经曲折磨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走出一条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迎难而进,开拓创新,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

江苏解放前夕,经中共中央批准,相继成立苏北、苏南两个区党委,连同南京市委,均属华东局领导。1949年6月,江苏全境解放后,各级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在完成接管城市、建立和巩固新政权后,积极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全面开展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

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江苏新解放地区迅即建立临时的过渡政权——军事管制委员会。各地军管会明令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一切法制和法统,保护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官僚资本,保护公立学校、医院、文化教育机关、体育场所和其他一切公益事业,同时保护外国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地相继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了地方人民政府。新生的人民政权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进步人士,做好管理城市和恢复生产的工作。苏北、苏南区和南京市委贯彻执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恢复国民经济,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条件。从1949年6月到1951年1月,针对一些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进行金融投机、操纵市场、哄抬物价、制造社会经济生活混乱的情况,各地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通过三次平抑物价,使投机资本遭到毁灭性打击,夺得了稳定市场的主动权。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和巩固新秩序,根据中央和华东局的统一部署,江苏各地先后开展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对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破坏活动进行严厉打击,稳定了社会秩序。

在抗美援朝战争进行的同时,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党领导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改革与建设。围绕生产中心,江苏开展农村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摧毁封建势力在农村的统治,彻底粉碎了“江南无地主、地主兼工商业无剥削、无恶霸”的“三无论”,提高了农民的阶级觉悟,广大农民当家做主成为主人: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接着。各地党组织又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采用新式农具,推广优良品种,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恢复农村经济工作中,江苏进行了浩大的水利建设,先后开展了导沂整沭、治理淮河、开挖苏北灌溉总渠、兴建三河闸等工程。同时,在全境展开整治长江、太湖、修建沿海挡潮等水利工程,并对一些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进行了维修。在发展城市经济工作中。对城市工矿企业和交通系统进行民主改革。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吸收工人参加工厂管理,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对老解放区的公营企业,采取进一步改造与增加设备、改善工厂内部管理、严格纪律、厉行节约等措施。使生产有了较快发展。在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并把它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同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维持、调整、改造”的方针,扶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并引导其他工商业转产转业。

从1951年底起,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江苏各地先后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清除党组织和政府内的一些腐化堕落分子,抵制旧社会的官场恶习和资产阶级的腐蚀拉拢,形成了廉政勤政的社会风气,加强了干部队伍的建设。同时,严厉打击不法资本家的严重“五毒”行为。使工商业者普遍受到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确立和加强了国营经济和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通过贯彻《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大大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还采取坚决措施,彻底取缔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流氓盗窃等各种丑恶现象,革除陈规陋习,使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江苏各级人民政权得到巩固,胜利完成了繁重的社会改造任务,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1952年江苏工农业产值达到57.4亿元。比1949年增长49.16%。1952年11月,恢复江苏省建制后。根据党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全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多种互助合作,广大农民走上了合作社经济的道路;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加强了生产经营管理,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生产、扩展公私合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成功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进程中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以至在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但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它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增加工农业产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人民政权的目的。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江苏结合本省经济特点和具体情况,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把兴修水利作为发展农业的一项关键措施,继续大规模治水,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建排涝、灌溉工程。制定和实施多项经济政策,适当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稳定农业税收负担:推广农业新技术措施,提高粮食、棉花、油料的产量。“一五”期间,江苏作为沿海老工业基地。国家没有进行新的大型工业项目的投资,而要求在积累资金、输送技术力量、供应日用工业品方面给国家以支援。江苏发挥原有工业潜力,

抓老企业的改组改造,改建扩建了下关电厂、贾旺煤矿等一些较大型企业:调整工业地区布局,在苏北一些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农产品原料加工厂;调整轻重工业生产结构,轻纺工业、机器制造业、化工、电子等工业发展迅速,后来成为江苏工业的支柱产业。通过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活动,改进企业管理,推动了生产。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全省积极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加快科研院所的建设,充实力量,改善科研设施和条件;增加教育事业的投入,合理布局,兴建、改建和扩建一批中小学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统一规划对大专院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各项文化设施、新闻出版、广播事业都有了较快发展;卫生事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城乡医疗保健网络。

在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6年9月。党的八大一次会议提出党和全国人民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但随后由于中央在指导方针上出现“左”的错误,江苏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急促,加上经济建设中冒进倾向的影响未能完全消除,一些社会矛盾突出起来。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1957年4月,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江苏全省开展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整风运动对改进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起了促进作用。然而。在随后全国开展的反右派斗争中,采取激烈的阶级斗争形式,并扩展到所有党政机关、民主党派、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中小学。江苏省委在指导思想上欲有所控制,强调反右派斗争要实事求是,避免扩大化,保护了大批干部。但在当时全国激烈的反右斗争形势下。一些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党内干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其本意是为了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但是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以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为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江苏各地也开始“大炼钢铁”,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经济生活被打乱。农业方面,同样滋长了急躁的“左”的情绪,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匆忙宣布全省实现人民公社化,相继刮起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生产瞎指挥风,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不高。粮食大幅度减产。结果导致1961年、1962年全省工业产值连续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市场供应和人民生活。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江苏省委多次向中央作过反映,并且根据中央有关指示精神,采取了一些纠“左”措施。对人民公社进行初步整顿,适当调整经济计划高指标,稳定发展生产。1959年8月庐山会议后,全党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右倾”斗争。江苏省委维护和加强领导班子团结,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有右反右,有左反左”,省委及各地、市、县委的主要负责人都没有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保护了一大批党员干部。

1961年初,根据中央关于对国民经济“调整、整顿、充实、提高”的方针,江苏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经济生产。一是调整农村人民公社内部生产关系,实行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落实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兑现“三包一奖”,减少粮食征购,减轻农民负担,停办农村大食堂;加强对农业的支援,提高了对农业、水利和支农工业投资的比重。其问,还开始试验以农副业多种加工为主的工厂,这是后来乡镇企业发展的萌芽。维修江海湖堤,发展灌溉,兼顾交通航运,疏通京杭大运河,继续治理淮河,建设入江水道和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大搞小型农田水利。二是调整国民经济计划,把过高的生产建设指标降下来;调整工业布局,压缩基建规模,调整投资方向;整顿企业秩序,确立责任制和经济核算,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煤炭、冶金、电力和机械、化工为重点,兴建了一批新企业。经济布局开始从苏南向苏北、由城市到农村进行梯度转移。三是调整科教文卫事业,撤销和合并了那些没有条件开展研究工作的科研机构,压缩教育事业规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省委还对在反右派和“反右倾”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和处分的干部群众进行了甄别平反,消除“大跃进”以来产生的消极影响。1965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58,3%,经济终于走出困境,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改善。

在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1963年到1966年,江苏先后开展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教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人民公社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紧张关系,整顿了部分战斗力薄弱的基层党组织。但是,整个运动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走了弯路。江苏省委在对运动领导的掌握上,从实际出发,坚持“运动、生产两不误”,从省到县建立了抓运动和抓生产的两套班子,把增产还是减产作为衡量运动搞得好坏的标准之一,同时,大批领导干部下乡下厂蹲点,结合调查研究,加强对面上工作的领导,促进了各级干部作风的转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运动所造成的损失,全省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事业一直保持着良好发展的势头。

社教运动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1965年初中央又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开展了错误的批判和斗争。“左”的错误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文化大革命”在江苏首先从文化教育领域的“大批判”开始,迅速波及政治、经济领域。各级各部门的负责人遭到揪斗,各行各业的大批判、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使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严重泛滥,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受到严重冲击,,江苏刚刚形成的好形势,迅速逆转。1967年1月,造反派夺了省委的权,全省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活动全部终止。全面夺权使派性斗争激化,最终酿成残酷的武斗,造成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混乱、局势动荡不安,阻碍了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全省经济形势恶化,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67年3月,中央宣布江苏实施军管:1968年3月,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开始对混乱状况加以约束。1970年12月中共江苏省第五次代表大会后,省委和省革委会继续实行两个机构、一套班子的体制。实际上,省委的领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继续推行“左”的方针。在清

理阶级队伍、清查“五一六”等政治运动中,严重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使大批干部、党员和群众受到打击和迫害,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造成严重混乱,经济建设陷入停滞状态。

1975年1月,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后,强调四个现代化是大局,大刀阔斧地开始了全面整顿,,调整充实后的江苏省委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整顿措施,落实政策,并广泛开展“批判派性,讲团结、讲大局、讲纪律”的自我教育,全省混乱局面迅速改观。这期间,首先重点解决铁路运输问题。3月,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铁道部和江苏省委联合组织工作组,集中力量整顿徐州、南京两个铁路分局,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经过整顿,交通秩序的混乱状况迅速得到扭转。紧接着,对影响全省经济大局的煤炭、钢铁生产及其他部门也进行了整顿,为全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省委还调整和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强调加强团结,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受极左思潮影响形成的派性恶习。与此同时,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从政治上为“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深挖五一六”运动中受迫害的干部群众平反,为“靠边”下放的干部重新安排适当工作,恢复被错误处理的党团员的组织生活,调动了干部群众生产积极性。全省政治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正常的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逐步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开始出现。但在1975年底全国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后,江苏的社会秩序和生产再度遭到破坏。

十年动乱期间,江苏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和极左思潮自发地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抵制和抗争。1976年3月,南京学生、工人率先发起反对“四人帮”、悼念周总理的活动,震撼全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江苏人民克服频繁的政治运动干扰。顽强努力。经济建设仍取得一定进展。包括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先后完成了江都水利枢纽、入江水道水利工程,进一步改善了生产条件。苏南农村率先创办社队工业,开始改变了江苏农村经济结构。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若干重要成就,特别是中国自行设计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南京长江大桥全面通车,中国第一部模拟10米天线卫星通信地面接收站研制成功等,无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了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江苏大力开展拨乱反正,先后为40多万干部和各界人士落实政策,纠正冤假错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省农村、城市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从1979年起,在探索和试点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江苏农村逐步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体的经济改革。淮北地区率先全面实行名为“大包干”的联产责任制,推行以自留地为主的“庭院经济”,并迅速推向全省。苏南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创造了“统分结合、包干分配”的双层分配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承包内容从单一的粮食联产扩展到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各种专业户和新的经济联合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也促进了农村的分工分业,为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发展,全省社队企业建立了一系列新的行业,门类遍及工业生产的众多领域,产品多样化,还兴办了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1984年起,全省推广无锡堰桥乡“一包三改”的基本经验。上规模的企业迅速兴起,乡镇企业进入高速增长期,成功地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80年代中后期,苏南乡镇企业抓住中央实行沿海开放战略这一历史机遇,外资、外贸、外经一齐上。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第二次异军突起。1984年到1994年10年间,江苏乡镇企业的产值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二”。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加速了经济的集聚过程,也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依托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借助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了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比翼双飞的“苏南模式”。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江苏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地展开。经国务院批准,1982年3月,常州市列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1984年7月,南京市作为省会大城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苏州、无锡、镇江、盐城等城市也分别在金融体制改革、中等城市机构改革以及企业经营责任制、住房制度等单项改革方面进行试点。在此基础上,江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大大激发了商品生产和市场调节的活力。同时,有重点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投资建设仪征大化纤、徐州铁路枢纽等一批重点项目。新建和扩建了华能南通电厂等一大批能源、钢铁、化工、电子、机械工业大中型企业。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方面,先后建成南京长途通信枢纽等一大批工程,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石油管道等交通运输体系和新型邮电通信网络。通过对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企业改造,江苏从原来以轻纺为主、缺门少类的工业行业布局,发展为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和产品加工等门类配套、行业比较齐全。并具有自己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生产能力大为提高,为全省经济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基础。

江苏虽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但苏南苏北发展很不平衡。1984年起,江苏省委从本省实际出发,实施“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经济发展战略。江苏极力争取南通和连云港列入国家第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这批城市因此而从原定12个增加到14个)。同时,以中央批准开放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及所辖12县(市)均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组成部分对外开放为契机。实行苏、锡、常对外开放。从1984年昆山自费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9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大大加快了苏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通过实行扶助苏北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改善苏北交通状况,发展苏北教育和科技事业,加强南北经济合作,发挥南北地区经济的优势,提高薄弱地区各方面的素质,对加快发展苏北经济以及全省经济的全面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江苏抓住国家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机遇,实行“坚决支持,主动服务,迎接辐射,促进发展”的方针,经济建设进一步与浦东开发开放接轨。按照党的十四大制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江苏明确提出“三个为主、四个加快”战略,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大胆利用外资,引进先

进技术,在更高层次、更广泛领域发展开放型经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围绕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江苏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起来。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确定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江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2003年,在国内率先制定了体现本省省情特征的《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战略、发展道路探索中形成了江苏经验和区域特色。2007年,党的十七大作出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江苏进一步丰富充实“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内涵,完善全面小康综合指标体系,确立更高的目标追求,提出要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协调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扩大人民民主,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把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在江苏具体化,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严重困难,江苏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全力以赴保增长促发展,千方百计保民生促和谐: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全省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江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实践,是新中国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充分展示和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创造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省委、省政府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迈出更加坚实步伐。江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钱伯华

猜你喜欢
江苏经济建设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读江苏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江苏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