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翊
一、静安区党代表接待日
党代表接待日制度是指任期内的党代会代表,在事先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公开接待或主动走访选区内的党员群众,了解党的决议、决定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集基层单位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工作、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制度。党代表接待日制度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党代表作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规定,党代表大会代表应当采取适当方式,与基层党员和群众加强联系。上海的《实施办法》更是明确提出要建立党代表接待日制度,组织党代表在党员服务中心等定期接待基层党员、群众。当前,全国各地关于党代表接待日制度的尝试主要集中在县、乡等基层行政区域,程序上大致相同。
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党代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参加接待活动。一种是在各代表组或代表所在单位党组织的组织下开展接待活动,但效果上参差不齐。从运作情况看,居民区相对容易组织接待活动,而各条线的代表由于缺乏载体,开展接待活动有困难。所以,自2009年起,采取了另一种接待形式,即全区统一设立区党代表基层接待日,在原来各片块独立的接待活动外,再统筹安排全区党代表到对应居民区党员服务站接待,原则上确保每位代表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接待日活动、每个居民区每年轮候一次主场接待日活动。
党代表一般利用业余时间(目前为每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参加接待,每次接待日前,将接待时间、接待地点、预约方式以及参加接待的代表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告。对于基层接待中党员群众所反映的问题,代表能够当场解答的,当场予以解答,或及时协调有关方面帮助解决。对于不能当场解答的问题,代表要讲明政策,同时将收集的情况、问题归纳整理后,以意见建议等形式及时向有关单位党组织提出,或通过区党代会代表联络工作办公室转交有关单位党组织。各级党组织积极配合代表开展接待工作,按要求及时研究办理并答复代表。
从实践效果看,党代表在与党员群众的对话中,普遍感受到了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党员群众所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他们不仅认真做好接待记录,还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讨论落实。如党员群众反映的居民区防盗设施不足、高楼空调滴水、乱晾晒、机动车随意进出等问题,在代表的协调、监督下得到了有效解决。因此,党代表接待日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生活,党代表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荣誉感和成就感,拉近了党与群众的距离。
二、党代表与党员群众的不适应表现
对于党代表接待日制度的实践,无论是党代表还是党员群众其实都还在适应过程中,甚至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党员群众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冷热不均,有的接待点排起了长龙,有的地方则鲜有人问津;二是有时无法准确表述问题,表述时冗长、不着要点;三是部分群众借机缠访。党代表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疑惑:
一是接待对象究竟应该是党员还是群众。如果从选举的角度看,由谁选出则对谁负责,党代表由党员选出则应对党员负责。如果党代表接待的是普遍的大众,那么党代表接待与人大代表接待不是重复职能了吗?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党代表接待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反映党员群众的诉求,所以不应把群众排除在外。现在大多数地区也都是遵循这一思路,认为党代表接待的对象不仅包括党员还有群众,接待的党员也不一定是自己选举单位的党员。在静安区,由区统筹安排的党代表接待日是将党代表(尤其是条线系统的党代表)根据需要打乱后再划分到社区片块去接待,基本与党代表选举制度脱钩。
二是究竟工作日接待还是休息日接待。大多数实行党代表接待的地区都采用工作日接待,静安区则采用双休日接待,一是方便党员群众,同时也避免影响党代表的本职工作。目前来看,由于一名党代表一年一般参加一次接待日活动,尚可以接受这样的安排,但如果接待次数继续增加,就必然会引起一定的争议。实际上,接待日制度不仅仅指当天的接待,党代表为了要处理群众问题,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奔走协调。所以,虽然党代表应当具有相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党代表毕竟不像国外的专职参政议员,应当尽量避免超负荷的现象。
三是究竟解答党内问题还是不限主题。有人认为,如果提出的是对“一府两院”的意见建议则主要是人大代表的受理范围,政协委员可以参与。党代表受理范围应侧重于对党组织反映的问题。这里实际上涉及党政关系,即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政权(包括人大、政协、一府两院)的关系问题。在欧美大多数国家,政党的主要作用是选举,将人民的利益和诉求“转换”成“政策承诺”,而不直接做出各种决策。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虽然实质上主导国家政治生活,但表面上,国家事务不经过党内讨论,而是交由政府部门处理,政党的活动只限于党内。但是,中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党政合一的体制,所以在党政关系进一步理顺前,在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尚未成熟完善的情况下,如果套用西方制度模式,反而会使制度丧失绩效。从目前的实践看,大多数地区在实行党代表接待时都不限定主题,党员群众也不习惯于区分党务和政务问题。
四是党代表接待究竟是工作还是事业。能够当选为党代表一定是政治上、工作上有突出表现,有能力、有才干的人,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激情和事业感都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是工作而不是事业,这是目前的党代表接待日制度与理想模型的最大差别。要处理好党员群众的这些“疑难杂症”,不是一般人能解决的,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没有事业感作支撑,没有“问责”的压力,党代表接待日制度就无法真正“运作”起来。事业感可以来自于外界压力,也可以来自于内部动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党代表实际上也希望被尊重,其中包括党员群众的尊重和好评。借鉴国外经验,可以把党代表的基层经历作为他政治上上升的重要指标,使人民“公仆”真正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
三、关于落实党代表接待日制度的若干思考
(一)党代表接待日制度是党内民主的组成部分,民主走多远,接待日制度就能走多远。虽然目前来看,党代表接待日制度还带有“为民服务日”的意味,这个制度的绩效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但是,随着党内民主的推进,比如推广基层党代表“公推直选”,党员群众就会发现接待日制度的“民主”价值,至少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认真选好党代表。党代表在接待时就会感到选票的压力,也就会自觉认为政党是应该为人民服务的,相应地,他们在党代会里也更有发言权,更有力量。全委会、常委会和纪委各司其职,则党内民主得以实现,即党员和党员所在人群的利益、愿望、要求在党内的正常制度途径得到恰当表达,形成党委与党员群众的良性沟通,促成信息对称下的政治利益均衡。
(二)党代表接待日制度是“党建在社会”的崭新尝试,要注重运用新的工作方式为传统价值服务。党代表直面选民,与选民对话,实际上已经改变了我们党一直以来的工作方式,即从组织化党建(以行政权力为依托)向社会化党建(运用社会工作方法)转变。近年来基层党建不断从单位制的“小党建”向区域性的“大党建”、从“以条为主”的老体制向“以块为主”的新体制转变。行政化党建与社会化党建各有利弊,如果行政手段还能够继续使用,党建也不一定要走社会化道路。但在社会日渐成长的情况下,行政越来越难以干预,国家与社会日渐分离,党建就必须扎根社会。目前来看,旧党建模式在大多数区域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以党代表接待日制度为例,从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到服务者都是组织一手安排。
(三)党代表接待日制度是党代表的舞台,只有善待善用党代表才能唱出一台好戏。要解决党员群众的现实问题,盘活社区资源,巩固好党的执政基础,就必须把一流的人才吸纳进来,并给予他们一份高预期的事业。所以,首先,基层党务工作应当成为政治上升的重要通道,基层工作能力也应当成为一个党代表政治素质的重要参考。第二,要给党代表减负。目前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的党代表是来自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重要领导岗位,经常处于忙于应付状态,很少有时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第三,要给党代表充电。要让党代表在闭会期间发挥作用,就必须同时跟进代表培训制度,比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能力的提高,各种专业知识更新等。
责任编辑: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