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金山区委宣传部
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是一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业大镇,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现有户籍人口3.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万人。作为上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先行区和上海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从2006年底开始,廊下镇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因地制宜,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坚决不搞“文化政绩工程”,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挖掘推广富有地方特色的“打莲湘”等民间艺术,确立了农民在农村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将文化功能渗入政治教育等宣传思想领域以及农业发展、旅游开发等经济领域,培育廊下镇的综合竞争力,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廊下,从而在以文化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被有关专家学者誉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廊下模式”。
一、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
(一)全面认识文化的深刻内涵。针对不少人仅仅把文化看作唱唱跳跳、“打打闹闹”的片面认识,廊下镇党委、镇政府首先在引导干部群众全面认识文化的深刻内涵上下功夫,尤其是引导干部群众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上来。强调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指出“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完整内涵”。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其应有之义;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化还综合表现为一种社会和谐,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网络文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全民健身运动等在内的和谐文化。坚持不懈的思想引导和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使全体干部群众认识到,文化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如果我们仅仅把文化理解为文化娱乐、文艺活动,那未免太肤浅、太片面了。
(二)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针对一些同志有关“抓文化就是不抓经济”、“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重视文化是本末倒置、走偏门”的片面认识,廊下镇党委、镇政府着力引导干部群众在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上下功夫。强调经济为文化提供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文化为经济提供精神动力、舆论氛围和智力支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文化的崛起带来一国经济的强盛,文化的衰败最终导致一国的没落。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并不仅仅是经济本身的落后,一定是物质和文化的双重贫困。对农民和农村来说,真正的困境,并不是经济上的落后,而是文化上的贫困,特别是在农村人、财、物不断流入城市,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不断丢失的背景下,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失序和文化失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在把大家的认识提高到“文化是生产力”的高度来思考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文化是核心竞争力”,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素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也就是文化的有效含量决定了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从而使干部群众认识到“抓文化就是抓经济”,“文化的强大不仅能够增强精神实力,还可以增加经济实力”,纠正了他们对于文化与经济辩证关系的错误认识。
(三)清醒认识文化对于农民的重要作用。针对一些同志认为“农民不需要文化”、“农民没有文化”的片面认识,廊下镇党委、镇政府着力引导于部群众在清醒认识新形势下农民对于文化的内在需求,以及政府如何为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服务上下功夫。指出,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追求更高层次的包括文化在内的非物质需要。农民之所以对镇里送下去的文化不喜欢,并不是说明农民不需要文化,而是我们没有摸准农民胃口,关键在于没有给农民送去他们需要的文化。廊下镇党委、镇政府认识到,农村一些地区之所以迷信盛行、赌博成风,就是因为文化生活匮乏,因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先进文化并没有到农民身边,因为没有调动起农民对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农民并不是没有文化,生动丰富的文化蕴藏在广大农民中间,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这个能力去发现、挖掘出来。把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把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调动起来,文化建设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从而在解决农民需不需要文化、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以及怎么发展农民所需要的文化上摸准了路子,找准了方向。
二、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实践
(一)确立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两年多来,针对请专业团队演出代价高、农民又感觉不贴近自己实际的状况,廊下镇坚持文化的群众性,始终按照为了群众、来自群众、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的原则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廊下镇党委、镇政府提出,确立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决不搞“文化政绩”工程,使群众成为文化的主动参与者、积极创造者和最大受益者。文化活动素材来源于群众的火热生活、来源于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实践,主要由群众自己参加表演而不是由专业演员来表演,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围绕群众的业余文化需求和所知所想所盼以及党委政府希望群众应知应会的结合点来发展群众文化,文化活动最终起到教育引导提高群众的目的和效果。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后,廊下镇花小钱甚至不花钱,照样把文化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开展各界人士迎春团拜会,“三下乡”活动,“五一”、“十一”黄金周文艺演出,广场文化,乡村大舞台演出,重大节庆等群众文化活动,都是以农民为主体,不外请队伍,不养专业文艺团队。2006年底,廊下镇举办了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春节团拜会,所有节目全部出自廊下人自己的手。这一下子使廊下人看到了自身的潜能。2007年,廊下镇文艺演出108场、演出节目1000多个,演出人员2000多人次,也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创作、自己表演的。2008年4月,廊下镇挖掘整理出的上海首部原生态大型情景剧《姚府娶亲》,全剧由廊下镇自编自导自演,没有一个专业演员,并为游客设计了即兴参加演出的戏份,互动性、趣味性强。2009年各界人士迎春团拜会,参加演出人员120多人次,演员全部是廊下镇人,其中,既有地地道道的廊下人,又有长期在廊下工作的新廊下人,既有70多岁的老爷爷、老奶奶,又有10多岁的小朋友,镇党政班子的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也一起上阵。如今的廊下,群众参与文化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