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新探

2009-08-04 02:50曹晓蕾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效应危机

曹晓蕾

内容提要: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的整体下滑和国际贸易市场的萎缩,并使中国的进出口规模大幅下跌。但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以此为研究角度,从对国际金融危机向国际贸易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中获取了对文章观点的理论支持,并从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外部调整和内部优化两方面进行了实证探讨。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贸易影响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4-0013-05

问题的提出

从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开始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进出口规模随着危机的广化和深化而大幅度下降,特别是进入2009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同比下降都在20%以上。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直接表现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严重影响。它引起了中国外需市场的严重萎缩、国际融资困难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面对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大幅缩减的严峻现实,国内学者从各个视角多方面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李俊、王立(2008)从需求传导、汇率传导、价格传导和贸易政策传导四方面分析了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稳定人民币汇率以及增强经济和贸易政策协调的灵活性等对策。李细满(2008)认为中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导致对外贸易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巨大冲击,危机通过贸易渠道使中国出口增长放缓,通过资本和金融渠道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影响中国出口竞争力。此外,危机提高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力度,从而增加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难度。李伟、雷衍华(2008)对危机之下的中美贸易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经济的衰退、美元的持续贬值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高涨将损害中国贸易竞争力,导致出口缩减,因此,要密切关注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和汇率变动,并高度关注贸易保护主义动向,利用现有机制加强沟通协调。

这些研究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危机如何影响贸易的一些具体情况的参考,但是它们还存在的一些不足:(1)对危机如何影响一国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尚未上升到理论分析的层面;(2)对危机引发的中国对外贸易的内部结构变化调整情况缺乏深入的实证分析;(3)对危机的贸易溢出效应多数关注其外在的负面影响,而忽视了危机对贸易结构优化的正面影响。其实,如果透过外贸规模缩减的现象,我们通过对国际金融危机向国际贸易的理论传导机制的深入了解,并进一步分析危机发生以来国际市场和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就会看到危机通过对国际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强制调整,是中国贸易内部优化和长期发展的外部机遇,具有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调控功能。为此,本文将从理论机制和实证分析两个层面对研究主题展开分析。

相关文献和理论综述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出现的区域性金融危机催生了国内外对于金融危机及其主要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姚国庆(2003)在研究国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个综合的解释:金融危机是金融系统发生紊乱导致的全面经济衰退。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经济全面衰退存在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涉及到金融、投资、消费、实体经济部门、社会信用等各个层次。因此是一种综合效应,它包含着投资渠道影响——凯恩斯效应,即危机引发利率和资产价格变化导致企业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发生改变;生产结构影响——威克塞尔效应,是凯恩斯效应的后续影响,即企业投资变化引起生产结构变动;消费影响——财富效应,危机使家庭财富缩水而导致消费萎缩;信用影响——资产负债表效应,即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恶化以及二者之间联系引发的负面效应。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向国际贸易的传导机制,国内学者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如下:(1)基于危机引发贸易溢出效应的传统观点:王彩峰(2005)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贸易传播途径主要基于贸易溢出效应,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进行传导,收入效应主要作用于直接贸易联系传导,而价格效应则同时作用于直接和间接贸易联系传导。(2)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进一步理论探索:闫建励(2009)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理论探讨。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向国际贸易传导:一是资产负债表效应。出口对本币贬值的反应不同于传统观点的唯一原因在于存在资产负债表效应。在经验研究上,国际贸易部门将更加容易受到这种负面作用的影响,因为出口企业由于在外汇市场上进入更加容易,从而也具有更多的外汇借款(Aghiar,2005;Kawai et a1.。2003)。然而,以上的这些研究并没有对危机在贸易流量和企业的出口决策方面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不能从中得出关于竞争力的提高和资产负债表效应这两个分别起正面和负面作用的因素之间的相对力量的结论。二是汇率效应。金融危机引起的汇率波动,使得贸易国进入出口市场的固定成本、外汇借款如何与汇率变动相互作用,产生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结果。从进口角度考虑,外汇借款对进口的影响较小,因为与这种行为相联系的固定成本较低。

从已有的理论文献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作为金融发展中的特殊阶段,对国际贸易已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的理论关系还是一个比较前沿的领域。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还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尤其对于多种危机影响渠道的比较分析、各影响因素的长短期效应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不同阶段的力量对比等具体问题还没有充分的理论研究。

然而,在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和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能对中国经济受危机影响的真实原因有更加清楚的认识。简单地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发源于美国并主要对发达国家经济造成金融系统紊乱和经济衰退,虽然中国不在重点冲击对象之列,但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来自于发达国家、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投资和贸易。在这样的条件下,国际金融危机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传导机制,就会通过投资、金融、贸易、信用等渠道对中国产生溢出效应,从而对中国国内依赖国际资源和资本的经济行为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相对来说,内向型的投资、贸易行为受到的冲击较小。因此,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中国的“内向”和“外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的关系,这为我们后文中将要重点探讨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正面调控作用提供了部分理论支持。

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外部强制调控

进入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

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深。随着世界经济形势趋紧,国际贸易格局和国际市场价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从这些变化中捕捉到了对中国对外贸易素质提升的有利因素。

1.迫使中国对外贸易从粗放增长转入理性持续发展阶段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与小国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之处在于,不能通过出口导向战略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因为,将一个大国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放在外部需求的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这本身就是十分脆弱的,一旦国际市场发生振荡,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以致经济增长都将受到严重打击。根据美国学者钱纳里对大国发展模式与小国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得出,大国发展主要的特征应是较低的国际贸易水平。国家越大,其政策的内向性越强。在整个转变时期,典型的大国具有占国民生产总值12%的出口额。中国出口依存度早在20年前就已经超过了这个标准,而持续的出口导向战略促使出口依存度从2003年起开始超过30%。而此次危机将中国进出口粗放增长的国际经济风险成为现实。因此,当危机导致进出口规模骤然缩减时,不应该只考虑如何维持以前的状况,仍然致力于如何扩张进出口数量,而是应该反思中国经济和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方式。危机导致国际贸易格局改变,也警示中国进出口的粗放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因为,可以预见,危机以后,以往那种非理性膨胀的外需市场将不复存在,如果想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市场立足,中国不能长期延续建立在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下的廉价劳动力优势路径依赖,必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保持适度的贸易规模,并将贸易发展的重点放到如何提高产品的“中国竞争力”,优化贸易结构和促进贸易整体素质提高上来。

2.主要贸易伙伴的需求下降促进了中国外贸市场多元化拓展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经济增长预期,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降1.3%。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下降3.8%,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将分别下降2.8%、4.2%和6.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仅增长1.6%。其中,美国、欧盟和日本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恰好是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衰退最为严重,相应的,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也必然大幅度下降。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过度依赖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潜在风险之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将这一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由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相对来说受危机影响较轻,其外需市场规模也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危机的发生将使中国在出口市场上减轻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转向开拓新兴市场国家的外需市场。虽然,这种调整的压力和开拓新市场的难度显而易见,但是经过痛苦的蜕变以后,可以预见,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将趋于合理和理性,这也将大大增强未来中国外贸抵抗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

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内部结构

优化的间接促进

过去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增长平稳,国际贸易市场需求稳定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在数量上得到了快速扩张,但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并不代表贸易竞争力的同步提升,实际情况是,在这段时期积累了不少影响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总体而言,中国的贸易内部结构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过分依赖加工贸易,二是过分依赖于外商投资企业这个经营主体,三是过分依赖于低附加值产品数量扩张,进出口的增量与效益增长不成正比。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中国对外贸易体现出典型的“大而不强”的特征。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危机的发生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调整提供了机会。

1.一般贸易发展优于加工贸易,贸易结构失衡得到修正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比例占一半以上,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虽然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然而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附加值低、招致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更主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产品中所包含的“中国竞争力”的提升。危机发生以后,中国这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失衡状况得到快速的纠正。因为加工贸易以机电产品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两头在外,在中国的产业链相对较短,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明显。20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都低于10%,其中加工贸易的出口比重首次下滑到了50%以下,到2009年,加工贸易萎缩幅度比一般贸易更严重。相应的,由于一般贸易的国内产业链相对较长,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抵御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较强。自危机发生以来,一般贸易发展明显优于加工贸易。可以预见,在今后一般贸易将超过加工贸易而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方式。

2.内资企业发展速度超过外资企业,贸易经营主体结构趋于合理

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且这种状况至今没有扭转。中国对外贸易的“外资化”程度过高,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外资企业是以跨国公司的总体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从事以低附加值产品(主要是中国附加值低的高端产品)为主的进出口贸易;另一方面,外资占比过高,使内资企业和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导致内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难以得到提高。危机发生以来,一方面国际资本流动形势趋紧,由于危机的资产负债表效应,一些跨国公司不得不从中国撤资,或缩减企业规模;另一方面,危机对国际市场影响极大,因此,主要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经营风险日益扩大。所以,虽然当前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但由于受到危机的凯恩斯效应、威克塞尔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等的负面影响,外资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程度远远大于内资企业,这为内资企业迅速发展,并提高贸易竞争力,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经营主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3.国内增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态势好于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产品

中国出口贸易的直接利益或静态利益可以用产品的国内增加值表示。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罗伯特·库普曼的相关研究结论,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大约45%的价值为国内增加值,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越高端、复杂,国内增加值部分所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越低。计算机和其他快速增长的高端出口产品中,国内增加值比例仅为10%-25%,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行业的国内增加值比例反而高达70%-80%。因此,主要出口国内增加值高的产品,而不是看起来属于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高端产品,更符合中国的利益。国际金融危机帮助中国做出了更符合国家利益的选择。由于投资品和高端消费品需求受危机影响更加明显,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幅仍大于总体降幅。危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也在加深,但由于这些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因此需求弹性较小,中国这些产品竞争力较强,加上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措施带动,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轻。2009年一季度,服装、鞋类、家具、箱包出口合计369.1

亿美元,下降4.5%,比整体出口降幅低15.2个百分点。因此,危机从某种意义上引导中国出口做出更加符合本国贸易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结论

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对外贸易的粗放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转变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思路与发展战略,改变过去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增量扩张方式,而是要保持贸易规模适度增长,将重点放在如何优化贸易内部结构,提高真正属于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以及增加贸易利益上来。危机通过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强制性调整,迫使中国改变过去贸易市场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危贸易格局,促使中国扩展新兴市场国家市场,切实推动贸易市场多元化市场战略,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未来抗国际风险能力。

除了通过干预国际市场对中国对外贸易进行一些有利的外部调控以外,危机通过其复杂的传导影响机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内部结构也起到了优化调整的作用。因为,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看到,以资源和资本“外向”为特征的加工贸易,从事加工贸易的主体——外商投资企业,以及依赖进口中间投入品组装的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电产品),受危机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从而其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出现了较大的回落;以“内向”为特征的一般贸易,从事一般贸易的主体,即中国内资企业以及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危机的负面影响相对较轻,因而发展速度相对提升较快。总而言之,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外向”型贸易的抑制和对“内向”型贸易的相对促进,修正了中国对外贸易严重依赖国际资本和外资企业的畸形发展态势,促进了贸易结构的全面均衡发展。

综上所述,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国际金融危机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的一次全面的纠正和强制调整。它使各国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和风险,并积极应对修正,在危机不断平复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世界经济和各经济体自身的创伤修复和免疫力的提高。将危机的影响具体到对中国的对外贸易问题上来也是如此,它使我们对国内外经贸环境有了更加客观、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危机虽然给予中国进出口规模回落的严厉打击,但也对贸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失衡进行有利调整,引导中国提高进出口贸易的整体素质,增强未来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在危机何时结束预期尚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充分把握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影响,理性客观地反思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进出口贸易基本面不恶化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对贸易持续发展进行政策、制度等方面的设计和改革,仍是值得继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效应危机
画与理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偶像效应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
金融危机扑克牌“通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