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兴国
跳远取胜关键之一是踏跳的准确性,所以历来各级跳远教学训练中跳远踏跳的准确性的问题一直被重视。在跳远比赛中,小学生往往因踏跳不准确(踏不上板或犯规)而未能获取理想成绩。因此应重视小学生跳远踏跳准确性的教学。
一、踏跳不准的原因
在小学跳远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助跑踏跳动作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忽视起动步的教学。因为跳远助跑起动第一步的大小是确定踏跳准确关键的一步,起动迈出的第一步“不稳定”,即起动时,蹬地腿不充分,摆动腿大腿上抬时高时低,会导致落地步长时大时小。正确的起动步是助跑第一步应当充分地蹬出去,而不是随便地跑出去。而我们多数教练在平时训练时不重视这一点,往往忽视助跑第一步的大小。稳定的起动步是每次起动的步长都稳定在自身的三个半脚掌长±3㎝之内,这才算起动稳定。只有正确地起动步,才能达到稳定的起动步,所以在跳远教学中,要重视起动步的教学。
2.没有采取固定的助跑距离和节奏进行教学与练习。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上课练习时教师没有给学生规定一定的助跑步数进行练习;教师没有严格要求学生跑多长距离,采用什么样的节奏进行助跑,对学生放任自流。平时训练没有规定一定的助跑步数与助跑距离,是训练跳远的大忌,这样学生就没有了固定的步数与准确的踏跳,学生是不可能学好跳远的。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小学跳远助跑步应为14—16步较好,具有优秀成绩水平的学生,可用16—18步。采用14步助跑时,其节奏是6—4—4,即前6步轻松、自然地蹬开步子,中间4步发挥速度,最后4步快频高速准备起跳。在练习节奏时,要求学生必须边助跑边默念跑的步数。如练习6—4—4的助跑节奏,在助跑时,心中数数:一、二、三、四、五、六─一、二、三、四─一、二、三,跳!一个学生在练习时可以全班同学一起帮他数,这样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掌握助跑的节奏。也可在跑道上作出标记,学生反复进行练习,自然可以形成稳定的助跑节奏。
3.全程助跑练习得少。教学实践中,以前小学教材的跳远教学,全程助跑均安排在最后1—2次课内进行,这样的课次显然太少,学生往往无法掌握全程助跑起跳技术,更无法形成固定的助跑节奏。解决的办法是在整个跳远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安排各种距离的助跑节奏练习,以达到准确踏上起跳板的目的。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安排学生进行练习,特别是对助跑节奏较好的学生要进行适当表扬,使其成为榜样,让其余学生有学习的信心,有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学习跳远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在榜样的带动下会发挥传帮带的效果。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这样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更容易掌握踏跳的准确性。
4.教师不及时反馈,要求不严格。如在练习全程助跑时,不结合起跳进行,造成比赛和测验时助跑与起跳脱节,加上助跑好与不好,教师不及时向学生反馈,造成学生练习目的性不强,难形成助跑节奏。又如,没有在助跑道上划出固定的起跑线和起跳线,让学生不受任何限制地任意起动和起跳,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助跑节奏感和准确起跳的自信心。此外,学生不按教师要求练习,教师也不坚持自己的要求,使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助跑意识和必胜的心理,这也是影响踏跳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学生瞎练,教师不及时纠正,就等于学生没有正确的方向,不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怎么做是错误的。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助跑节奏,就不可能有准确的踏跳,没有准确的踏跳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真正的水平。
二、提高踏跳准确性的实践
笔者在昆山市石牌小学六年级165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50名学生,再用随机方法分成甲、乙两个组,甲组按常规教学法(即传统方法)进行12学时的教学;乙组在同样的12学时内,除按传统方法教学外,还增加两个练习,一是起动步的练习,二是每次课的准备部分反复进行14步助跑节奏的练习(6—4—4)。通过一轮教学实践后,再进行跳远测验,每人跳6次,把每个学生的最好成绩与等级标准对比,折合相应的等级进行统计。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前乙组的原始跳远成绩只有一人达到优秀,实验后增加到12人,原先不及格的8人都及格了。这就充分说明采用新方法,成绩提高显著。虽然甲组也有所提高,但与乙组相比有显著差别。
分析以上结果,我们认为乙组取得好成绩,主要是与踏跳准确性提高有关。如统计数据中反映乙组在实验前踏准板的仅24跳次,实验后增到91次;犯规次数由实验前68次,下降到29次。与甲组相比,甲组踏准板的只增加18跳次,而乙组增加了67跳次;甲组犯规保持原来的次数,乙组犯规则下降39次。由此可见,乙组踏跳的准确性的增加,是直接促使其成绩提高的原因。
实践表明,采用差异法,即两组条件的控制基本一致,如,两组身体素质基本相同,授课时间一样,教学内容相符,教师一样,两组均采用了传统教法,不同的仅仅只有一点,即乙组比甲组增加了两个新手段,这两个手段就是甲、乙二组的差异所在,也是提高助跑稳定的根本所在。假如这两个手段确实有效,那么,乙组踏跳的准确性一定明显提高;若这两个手段无效,则乙组踏跳的准确性提高不会显著。实践结果充分证明了乙组踏跳的准确性有非常明显的提高,因此,这两个手段对提高踏跳准确性确实有效。
三、教学建议
重视小学生在跳远教学过程中的踏跳准确性的教学,是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助跑节奏好,踏跳才能准确,踏跳准确了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甚至超水平发挥都是有可能的,在教学中只有抓好了踏跳准确性的训练才是跳远的关键所在。跳得再远,没有准确的踏跳,到了比赛场上能不能发挥出来都是问题。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抓起动步入手,是提高跳远踏跳准确性的重要一环。起动步影响助跑的稳定性,助跑的稳定性能影响踏跳的准确性。
2.抓起动步虽可以稳定助跑,但不能形成节奏,所以要有准确的踏跳,必须在稳定的助跑的前提下,还要抓助跑节奏的形成。因此,自始至终抓助跑节奏的练习,是提高踏跳准确性程度的根本所在。
3.建议在小学跳远教学中,从第一堂课开始,在准备部分中就要教会学生按一定步数,逐步练习助跑节奏,为最后掌握全程助跑节奏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准确的踏跳提供了充分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