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

2009-08-02 06:59
考试周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考核评价体系建立

张 华

摘 要: 建立一个科学的高职高专体育课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当前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体质增强的需要。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职业取向的专业性需要有效的考核评价内容、方式、方法来引导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从而具备职业所要求的体育素养,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 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 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

前言

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专门培养幼儿教育专业人才的教育基地,是为培养幼儿园的师资而设立的,其职业取向因其专业性而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存在诸多的不同,学生应当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与方法,学会适宜的游戏形式与方式方法,以及卫生保健、保护等方法。

每一种教育都是服务于某一行业或类别当前或今后的实践和理论需要,高职高专学校的体育教育也是服务于当前或今后的社会体育锻炼实践,加强大学体育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是促进中华民族体质增强,振兴民族精神的需要。保罗·郎格朗在其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指出:“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也就变成了插曲。”在这里,他不仅明确地提出了教育与体育的关系,更清晰地指明了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学校体育着重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使其终身受益的问题。体育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因此必须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贯性。只有从理论上明确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才能在大学体育课的教学与考核中,更好地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一些高校体育教学理论的考评基本上只考查学生对体育的基础性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运动的考评基本上效仿采用竞技方式,如只教几次的急行跳远,就采用竞技体育规则考核一般的大学生,考核他们的竞技能力和水平。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混淆了教学成绩的考核与运动竞赛成绩测量两种不同内涵的概念,另一方面说明了高校体育教学没有自己适用的考核评价方法,只好借用竞技体育的做法。这样的标准显然已经偏离了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或学校的综合情况。

1.体育理论知识与锻炼方法的考核评价

在体育教育系统,运动技术教学一直是我国大、中、小学体育的内容,而怎样实现体育增强体质、发展和完善人体的任务,却找不到科学的发展方向。很多人也一直认为,运动就是健身,运动就是增强体质,其实,健身和增强体质的方法并不是各种运动的本身,需要科学地根据运动生理学等知识加以组合、应用,才能产生健身效果。学会了运动只是解决了健身手段,是用运动去健身的开始,而要解决学会运动之后,如何科学健身的方法问题则是当前体育教育所欠缺的工作。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体育锻炼方法才能使实现体育增强体质成为可能,只有用方法为训练和健康锻炼的需要服务,才能提高训练和健康锻炼的效果,避免各种不利的因素。

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常常只教会学生运动技术,考核评价也只是考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至于什么体质水平的人适宜使用什么项目锻炼和运动强度,就基本上不涉及,所以很多人就只知道如运动训练般“更快、更高、更强”地猛练,这当然不能使科学的锻炼方法对不同个体的身体产生健身作用,有的反而把身体练坏。因此,教师教会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也是体育教育的当务之急。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因其专业与未来职业的特殊性,更应重视科学的锻炼方法的掌握,特别是集体游戏、队形组织、卫生与保护等的方式方法,还要教会学生毕业后怎样去上好幼儿教育的体育课,这些都是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工作中要用的。要教导、启发学生这些方面创新的方式、方法、原则与注意事项,使学生学以致用。

2.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2006年9月18日联合公布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调查显示:国民肺活量、握力等身体机能综合指数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9.65%,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综合指数也降低了0.86%。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介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肥胖和视力不良检出率,在5年间持续上升,已经成为青少年体质和健康的最大问题。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日前联合发布文件,对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认为:造成国民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从小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英国医学杂志》表示:体育锻炼的缺乏,是造成肥胖的罪魁祸首。国际生命科学协会教授陈春明认为:很多家长还缺乏让孩子参与锻炼的意识,或者根本不知道怎么去锻炼。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最好在学校平平安安,从主观上不希望孩子参加过多的体育锻炼,回家后,孩子坐在书桌或者电脑桌前,根本不去锻炼。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肯定会造就很多“小胖子”。

锻炼的习惯问题就牵涉到一个平时训练问题,平时成绩的考核评价是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打破体育教育即运动训练,考试唯技术与成绩论,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原则与要求,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建立以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发展学生健康观,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贯彻“终身锻炼”的思想理念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祖国未来花朵的第一个导师,起到一个引路、启蒙的作用,应当培养儿童开朗、活泼好动、积极进取的性格,从而达到“身心发展”的目的,而要做到这样,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同化儿童,充分开发儿童的潜质。因此就要求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平时注意有意识

培养自己,用体育方法重塑自己的性格与行为,从而尽早适应职业角色的需要。

3.运动素质的考核评价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推行竞技体育,高职高专的体育课也不例外,教的是竞技体育的运动技术,考的是运动成绩,这种唯运动成绩论的方法曾为推动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发挥过作用,但其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完全没有考虑不同学生的先天素质和运动爱好,不能正确反映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就显得更为突出,这是其未来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在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应当更多引入人性化元素,尊重学生的运动爱好,在学生自由选择学习项目的基础上重点推介素质类项目、徒手或轻器械类体操项目、游戏项目,如有的学校实行了体育课的“三选”模式和运动项目的俱乐部形式教学的探索。其次是引入学分制。学分制具有良好的包容性,学习时间上的包容性是最好的,可解决因教学安排不便而将体育课安排在不合适的时间上的问题,学生可以按自己的习惯、情绪和体力情况选择自己的锻炼时间,并同时解决了学生选择自己信任的教师上课问题,增强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锻炼效果也更好。最后是引入并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权重。无法推行“三选”模式或选修课等有效办法的情况下,可引入平时成绩考核,加大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权重,这种不再唯运动成绩论的办法更加人性化,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有利的,使学生充分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唯运动成绩论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有的人不用努力就可以达到标准,有的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标准。因此,不能把量化指标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指标。那是不是说运动成绩就不用考了呢?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国民体质体能水平还较低的现实情况面前,运动成绩的考核还有存在的必要,还有存在的现实意义。合理有效的运动成绩的考核能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身体素质的不足。不进行考核,没有好坏的说法,就谈不上改进哪些训练存在的问题,哪些训练项目需要用功改进,也不知道哪些训练内容重要,同时也会导致学生不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运动成绩的考核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只是在权重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与未来职业的需要,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程度、参与程度进行定性的动态评价,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发展方向。

4.评价标准的建立

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考核评价要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应在正视不同学生身体和运动基础的差异的基础上,重视体育理论、方法、体育思想、知识和体育科学基础与文化素养的考评;将运动考评的重心转向对教学项目的技术原理、运动价值、动作效果的知识维度和体育综合能力的考评等。只有这样,考评才能充分发挥它在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体育,以及体育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需要与“终身体育”的需要。

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与条件,制定合适的各项体育合格标准。其标准应当能促进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有利于学生各项体育素养的提高。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步程度为中心,更好地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运动技术水平一般,学习又很刻苦的学生是一种激励。应既重视学习的结果,又看重学习过程,改变以往把阶段性的测验与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根据体育的特点,必要的测验还是必要的,但是更要看重学习过程,主要看学生的参加情况和学习态度。从技术评定向能力评定过渡,对运动技术能力的评定,重点看学生能力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重视学生体育实际能力的提高并给予其适当的分数,是符合现代教育评价的思想的,亦是当前高职高专体育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

结语

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评价是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判定。考试是指挥棒,直接引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贯彻考试目标和有效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以往的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中缺乏一个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标准,它的随意性和不透明性引起诸多问题,希望通过努力从科学、合理的角度予以完善,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李飞腾.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教育策略[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

[2]赵岩,初萍,刘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中的模块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23),4.

[3]高斌,徐明欣,李瑞年.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3,10(6).

[4]孙有平,罗达勇,陈宏.普通高校新体育课程成绩综合评价系统的建立与使用[J].体育学刊,2004,11(2).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7

猜你喜欢
考核评价体系建立
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分析
项目化教学模式下工程制图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护理伦理观念下以人为本的护患关系的建立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研究
建立良好的公证质量保证体系措施研究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在三星电子中的应用
基于“责任制”的铁道通信信号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