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

2009-08-01 04:48毛留凤张淑君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学段苏教版课外阅读

毛留凤 张淑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每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然而,我们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却令人担忧。学生的阅读活动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内。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狭窄,很多学生的课外读物只是优秀作文选。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虽然也深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操作过程中顾虑重重,放不开手脚,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一方面,某些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导致教师过分钟情教材;另一方面,当前阅读背景虽然相当广阔,但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好奇心强、辨别是非能力弱,在选择课外读物时盲目、随意,教师(包括家长)担心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早日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两全其美的方法:我们不妨结合课文学习,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围绕文本做超链接,适时地向学生拓展课外读物,保证学生在有充分阅读时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阅读与文本同一体裁的文章

小学里常见的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寓言、童话、诗歌等。课文的体裁不同,阅读方法也就大不—样。

教师在具体教学某种文体时,可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一体裁的特点,同时让学生运用课堂上领悟到的阅读策略进行课外阅读,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收到课内得法、课外收益之效,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如在教学苏教版古诗《望洞庭》后,学生懂得了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解题(包括了解作者)——释词——句译——赏析——背诵。笔者根据学生年龄及知识结构水平,向学生推荐了写景古诗高鼎的《村居》、翁卷的《乡村四月》,放手让学生自学。没想到学生兴趣非常浓厚,从各个角度轻而易举地读懂了这两首诗。

二、阅读文本作者的系列文章

一般地说,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一个时期或一生中总会出现数篇佳作流芳百世,往往这一作品的内涵,可以在同一作者的另一作品中找到注解。我们在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可以向学生介绍该作者的系列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课外去阅读。

如在教学苏教版冰心所写的《雨后》一文后,笔者介绍了她的《小桔灯》、《樱花赞》等儿童文学作品。谁知下课铃声刚响,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走进了阅览室,一头扎进了冰心的作品。这样不仅增加了阅读数量,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冰心的了解,对《雨后》一文的理解,对冰心写作风格的认识。

三、阅读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文章

作者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达效果,往往要旁征博引一些名言警句、古诗词句、人文典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学生解读文本的需要,在课前巧妙布置学生阅读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入。

如教学苏教版《黄鹤楼送别》一文时,根据文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诗,课前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搞清诗意,体悟诗情。由于学生有了课前的情感铺垫,课堂上学生理解文本时与作者、文章主人公三者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情感始终在课堂里流淌,对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的领悟可谓是水到渠成。

四、阅读与文本结构相同的文章

一篇好的文章总是注意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其中文章的行文构思是文章形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别开生面的开头、耐人寻味的结尾、巧妙自然的过渡、合理科学的照应、匠心独运的构段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揣摩,潜心思考这些方面的妙处,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收益。

如苏教版《莫高窟》一文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过渡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现丽的壁画。笔者在课堂上花了一定时间引导学生认识过渡段使文章结构紧凑、联系紧密及概括相邻段落段意等作用,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伟大的友谊》、《友谊的航程》。在之后不久的一次习作中,我欣喜地发现已经有一部分学生能灵活运用过渡段这种表达技巧了。

五、阅读与文本主题类似的文章

作者写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是歌颂赞美,或是揭露批判,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适时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文本主题相类似的文章。

如教学苏教版《虎门硝烟》一文,笔者向学生推荐阅读《詹天佑》、《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示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次又一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同中寻异,在异中悟同,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爱国方式,学生对爱国这一主题达到认识的新高度,爱国情感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这比空洞的说教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效得多。

六、阅读与文本历史背景相关的文章

习作总是来源于生活、反映社会生活现实的。其实,我们的教材也不例外,一般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有感而发,产生不写不快的表达欲望而完成,有时往往会反映某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寻找一些与教材背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文章。比如介绍课文作者生平事迹的文章,比如与课文有关历史背景的文章……

如教学苏教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后,笔者引导学生读名著《水浒传》,学生在读中既了解了那段扣人心弦的历史,同时对林冲的人物形象的认识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肤浅走向深刻。

当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围绕文本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让学生阅读从课堂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狭窄的教材天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现实的儿童世界向幻想的儿童世界拓展。

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外阅读质量较高,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更多与文本相关的信息,能够以更加广阔的视域来审视和接纳文本,能够更加准确、更加深刻地解读文本,而且长期坚持必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增厚,进而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学段苏教版课外阅读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