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点深探:从有效构想到有效发展

2009-08-01 07:06朱新燕

朱新燕

摘 要:阅读课堂必须采用“定点深探”式的教学——将每一个教学构想推向纵深,实现“一处一得,一练一得”,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精神成长和语言发展。精选重构教学内容,为定点深探释放出时间;关注学情,适时调整,是定点深探的根本方法;把准时机,精巧示范,是定点深探的底线保障。

关键词:定点深探;内容重构;学情关注;精巧示范;有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6-0027-02

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仅体现在具有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更应当体现在具有高超的“课堂执行能力”:应以从容不迫的信心和无痕的教学机智,将每一个预设或随机生成的教学构想推向纵深,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的探寻,获取明晰的知识,形成具体的技能,悟得精准的价值观念,真正收到该教学构想应有的语文功效,彰显课改理念的现实生产力和教学成果。

下面是对集体备课、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人教版《渔夫的故事》中相同教学板块的教学片段的对比评析,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片段一]甲老师执教

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默读课文,有少数学生仍轻声读。)

师:(大多数学生都举手了)谁来说一说?

生1: 课文是讲渔夫在打鱼时捞了上来一只胆瓶,他打开瓶子救了魔鬼一命,魔鬼却要杀死渔夫,渔夫用智慧将魔鬼又骗进胆瓶,将瓶子扔回大海。

师:说得好。下面请大家根据生1的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自然段,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片段二]乙老师执教

师:看来生字的障碍已扫除了。下面,老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默读课文,老师纠正默读张嘴的同学。片刻,就有个别同学举手。)

师:读完的同学请认真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先默默地在心里说几遍,觉得自己有把握说得准确、简练、有条理时,再举手交流。

师:(大多数学生都举手了)谁来说一说?

生1:我觉得这个故事是讲渔夫在无意间把魔鬼住着的胆瓶捞了上来,而他救了魔鬼一命,魔鬼却恩将仇报,然后,最后还是渔夫以他的智慧压制住了魔鬼的妖气。(教师板书:捞、救、恩将仇报、智慧、压制)

师:老师觉得你的“我觉得”这三个字说得非常好,说话就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你说得不错,请你再说一遍,其他同学仔细听,想想有什么地方需要再补充或修改的。

生1:这个故事是讲渔夫在无意间……

生2:我认为“把魔鬼住着的胆瓶捞了上来”要改成“把关着魔鬼的胆瓶捞上来”。魔鬼是因作恶多端而被所罗门派人捉来强行塞进去的,用“关”更准确。

生3:我认为在“恩将仇报”后,必须加上“要杀死渔夫”五个字,这样才说得更明白些。“然后”这个词可以去掉,这里用不上。

生4:我觉得把“而他救了魔鬼一命”说成“他打开瓶子救了魔鬼一命”更好,而字应该去掉。

师:说得好,这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没有转折关系。

生5:我觉得最后一句话说得不够明白,可这样说:渔夫以他的智慧将魔鬼重新关进胆瓶,压制住了魔鬼的妖气。

师:刚才四位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对生1)来,你再根据刚才他们的建议,重新说一遍。

师:这次说得更明白,更准确了。来,我们一起说一说(师领着学生顺着板书概括故事内容)。

评析与思考:

上述两个同构教学片段的预设意义是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渔夫和魔鬼的形象。这个过程既有“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培养,又有“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体内容”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的训练。片段一中,甲老师的教学处理显得比较仓促、肤浅,满足于某一位学生所呈现出来的表层化的“读得懂”“说得出”,忽视了其他学生的交流与表达,忽视了语言的斟酌与锤炼。乙老师则始终关注着学生的课堂状态,运用直接纠正和间接语言暗示的手段,要求和引导学生真正默读,深入思考。教师在肯定生1“有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巧妙地变换了交流的手段和方式,引导全体学生对生1的表述进行评点和修正;从而,既调动了全体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暗地里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默读思考成果的平台,将他们的目光再度引领到对文本的阅读、归纳、比照、提炼中去。这不仅是一次思维的训练,更是一次语言的建构与训练。

很多时候,当我们按照预设的教案组织教学时,总觉得我们的课堂环节更迭频繁,行色匆匆,“似乎什么都教了,好像又什么都没有着力地教(薛法根老师语)”。这样的教学,当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应引领学生对精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探寻,着力地教,真实地学,高效地练。

——本义厘定:明晰深度探寻的内涵。阅读教学中所倡导的深度探寻,即就是过去所说的“一处一得,一练一得”:教师通过有序有效组织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我们所预设的某一个教学内容领域。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比较综合、听说书写等手段,获得一定的知识,形成一项能力,领会一种思想情感。深度探寻具有明确的知识内容和能力目标,具有明晰的操作思路和充分的教学准备。面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意外,教师要坚定信念,耐心等待,并适时地进行反复、迂回、变通,直至达到预定的情智目标。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深度探寻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文所透露的人生哲理、态度价值、人文信息等个性化的解读,不等同于由文本为起点“向着文学甚至文化的更深处漫溯”,更不等同于“诗化”、“哲学化”的纯粹思想道德意义的解析对话。它可以是一次生字的抄写,一个关键词语的解释,一种句式的模仿说写,一次课文内容的复述,一次段落的背诵;还可以是统摄全文的一个重点问题答案的归纳,段落大意的概括与修正,主要内容的提炼和修改等,巨细均可,依文而定,据学而夺。

——内容重构:释放深度探寻的时空。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都会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拥有鲜明特征。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要反复地对教材进行思辨和研究,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开发,找出课文的问题聚焦点、情节空白点、拓展生发点、价值取向争议点、表达形式相似点,通过提炼、整合、剪接、重组等手段,构建几个重点教学内容板块;还特别要善于发现文本语言的表现特色,找出“最具代表性的那一处”,预设周密的研读品味、模仿说写计划,举一反三,为学生自能地深度感悟“具体情境中选用最恰当的言语表现形式”留足思考的时间。内容的重构,让课堂完整有序而不零碎杂乱,重点内容才能因独立突出而常驻学生的记忆之中,才不至于被频繁的对话碎片所湮没;时间的充裕,使得学生在预设的自读体悟、对话辩论、模拟练笔时,可以从容不迫,反复斟酌,步步深究,直至达到理想的言语增值效果。

——学情关注:消融深度探寻的障碍。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备课时关注学情,才能使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阅读视野、语言成长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爱读文,善思考,可对话,能表达,有收获。课堂教学中关注学情,就是要摒弃排练过场的思想,如同前文中的乙老师那般,认真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状态,善于倾听学生的对话交流,从中捕捉学生思想和思维的即时状况,准确把握学生在经验缺乏、语言缺失、思维缺位等方面的信息,因学而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增补信息,唤醒经验;或另辟蹊径,迂回前行;或再设阶梯,拾级而上,精心架设文本内容、生活(阅读)经验、语言表达三者之间的桥梁,消融典范语言、鲜活语言内化、迁移的障碍。这样,就使学生的思想有了坚实的根基,对话有了丰富的土壤,表达有了稳实的平台,而自能实现我们所期待的言语生命的个性成长。

——精巧示范:架设深度探寻的云梯。阅读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读体悟,绝非意味着教师应该放弃引领示范的职责。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示范朗读、示范说写,能直抵学生的心灵,直接给学生鲜活的范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述列举的片段二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生1所提供的故事梗概进行评析和修正,就是一种无痕的过程性示范;带领全体学生依照板书集体叙说故事梗概,是一种传承性质的积累性示范。因此,当我们发现学生的课堂表现还不能达到教师所期待的境界时,特别是当学生经教师点拨,仍旧迂回在要义核心周边而不能切中要害时,教师不妨干脆捅破其的外膜,将学生对话之精华予以提炼和延伸,把最佳的答案呈现给学生,告诉学生。告诉,也是一种方法。此刻的学生,一定会有一种顿悟。这种顿悟,是经过思想炼狱后的豁然开朗,是刻骨铭心的,能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种比较深刻的语言经验模式,初步构建起一种语言解读与自由表达的心理机制,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经验基础。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责任编辑 王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