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娟
越来越感到,如今当一名中国的汽车记者赶上了好时候,与国外的汽车记者机会同步了。
6月23日至26日,我们中国汽车记者团一行9人,前往位于德国英戈尔斯塔特的奥迪总部,参加奥迪百年庆典系列活动中的一项——科技日活动。正式活动在25日,同时有德国、日本和印度等国的记者团参加,还专门为中国记者增加了24日的一次采访活动。
科技日的主要内容是参观采访奥迪总部的研发中心,这机会可是极为难得。
我想起了8年前采访当时的“海归”万钢,他向我描述他在德国奥迪公司的工作经历,他曾参与了奥迪A4和A8的开发,他总结道,一辆全新车型的开发包括八大层面。开发就是传统规律和创新的结合。现在终于“眼见为实”了,不禁异常兴奋。
其实,我们参观的是奥迪研发中心的一部分——质量保证部。从业务性质上看,奥迪质保部应属于研发业务的一部分,它是代表消费者履行其量产车的质量控制职能。从开发初期的潜在消费者调查,到后期的样车改进,全程监控并参与工作,其内部也设置了众多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但在组织机构上,质保部不隶属于相应业务部和工厂,而是作为整个公司的一个中立的重要部门。质保部的主管直接向董事会汇报。
一进门就能体会到这里的无限神秘,记者们被要求把相机和有拍照功能的手机都寄存在门口收发室,不能带进去。参观活动的开场是轻松,休闲的,在布置温馨的休息室里,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各国记者一边享用着咖啡、饮料和水果,一边聊天等待正式开始。
质保部主管——56岁的工程师维尔纳齐默尔曼(Werner Zimmermann)在欢迎辞中,除了告诉我们:“在奥迪,品质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项通用原则。奥迪品质意味着不断提升标准,不断追求完美。”还提醒到:今天一整天的参观和采访会极其疲劳,因为信息容量太多了。
的确,当天,我们几乎走遍了奥迪奥迪董事会主席施泰德掀起绸布,我们看到的是一辆红色的A5运动版,美轮美奂。这个插曲真是意味深长。质保部的绝大部分实验室。
我们参观了试车实验室;自己驾车走厂里的试验道路,体会噪声测试小组的工程师们怎样发现噪声并予以解决:在虚拟模型实验室,看奥迪人如何替用户考虑保养和维修的成本问题,研究如何帮助用户减少费用,我们去了被称作“神圣之地”的匹配实验台架车间,那里隐藏着一些蒙着苫布的即将量产的新车型,台架车间的里面就是电算测量实验室,在各种各样的材料实验室,了解皮革、铝部件、内饰部件等材料中奥迪独家的工艺技术;还看了防腐蚀实验室,参观了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先进设备。
虽然是急匆匆的走马观花,但每到一处,奥迪都做了精心准备,都有该部门的主管做讲解,并给了提问时间。我注意到,那些主管在讲解前都要说明自己在奥迪的工龄,都在10年以上。他们非常注重工作经验。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奥迪对中国市场更加强烈的重视,用奥迪人的话说,已把中国当做奥迪的第二家园。
在整车实验室摆放的3辆试验车中,有1辆就是将要在中国投产的Q5,该车已在中国道路上开了半年,里程为8万公里,不久前运回德国。此次试验发现的问题中有中国的油品不太适合等。
匹配实验台架车间是这次参观中最保密的一处,好几位主管轮番做讲解,他们说,现在Q5实验台上就有中国的合作伙伴与他们共同工作。
当我们走到一辆蒙着白绸布的车前时,正好遇到了奥迪董事会主席施泰德先生。
就像事先排练好了一样,施泰德与我们寒暄了几句话后,就离开了。我们还在猜测苫布下是什么车时,往外走了几步的施泰德又折返身回来,笑着说,既然有中国媒体在场,就让这款新车即刻亮相吧(是翻译译的)。
施泰德掀起绸布,我们看到的是1辆红色的A5运动版,美轮美奂。这个插曲真是意味深长。
那一天过得丰富多彩,也把这些平日难得运动的老记们累得趔趔趄趄。楼上楼下,室内室外,都是步行,即便是听讲座也得站着。我们和德国记者团是一组的,他们也是七八个人,但有好几位年纪大的。到最后,德国记者只剩下两位较年轻的勉强坚持,其他老记者早都不知道哪儿去了。
参观间歇,我问德国奥迪负责接待的公关人员,知道万钢吗?她说,知道,奥迪出了一位中国的科技部部长。而且她说万钢正在德国出访,26日也要来奥迪。
巧的是,26日早上,我们将要动身回国时,就在我们下榻的同一家酒店邂逅了万钢部长。
万钢依然记得我这个过去经常采访他的记者,非常高兴地聊了起来。他告诉我,能参观奥迪研发中心的一部分也不容易了,他只带中国汽车业老领导何光远参观过研发中心。万钢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德国小镇生活了10多年,他说这里的风光几乎没有变化……
有记者说,中国的消费者多数都不知道奥迪已有百年历史。能够这样近距离接触奥迪,不由得不深深沉醉她渊源流长的文化积淀。我为当一名汽车记者而感幸运。
截稿时,我正在长春,与一汽人共庆中国汽车56岁生日。我们虽然比人家少了44年的积累,但是我们庆幸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