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欧洲之十九 伪食品:温柔的杀手(二)

2009-07-31 06:59
出国 2009年7期
关键词:快餐法国人奶酪

郭 莹

郭莹,英籍华人,国际问题评论员。作为专栏作家,为港台、新加坡、欧洲及中国大陆数十家媒体报道西方世界,现为凤凰卫视《时事辩论会》评论员。著有环球行纪实《相识西风》和《老外侃中国——换一双眼睛看自己》。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汉学家马悦然教授读后表示:“很着迷。”

十多年来,她曾旅行过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常为媒体撰写深度游记。并拍摄了大量海外风情图片。

她的英国丈夫汉学家布莱恩霍顿(BFIaN Holton),《水浒传》苏格兰文本译者,杨炼诗歌集的英译者,同时英译过大量中国古典诗词,被纳入牛津翻译家词典,并被誉为英国汉英翻译最出色的前三甲之一。

快餐令儿童一夜“成人”

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曾经公布:薯片、薯条、汉堡包、饼干等烧烤油炸类食品中,含大量可导致基因突变,及诱发良性或恶性肿瘤的丙烯酰胺。一公斤炸薯条的丙烯酰胺含量是400微克。而瑞典政府规定,每升饮用水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不能超过0.1微克。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威利特教授也指出,快餐使用的氢化油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影响人类内分泌系统,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炸鸡不但易引起痴肥,且还促成儿童性早熟。不少喜爱吃炸鸡的孩子,在学龄前就出现变声、乳房发育、生理性月经等第二性特征。营养学家计算,一个牛肉起司大汉堡包的热量,需要步行20公里才能消耗掉。那些消耗不掉的部分,便转化成脂肪沉积在体内。

现今,英国人担忧孩童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实际上,孩童常见的流行病几乎都与食品扯得上关系。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当今孩子饮用的汽水量增多了30倍,塞进嘴里的糖果量高出了25倍。英国消费者协会请200多位中小学生写饮食日记。一位15岁女孩记录的食谱如下:早餐:黄油土司,英国茶;上午10点课间休息:薯片,可乐;午餐:炸鱼和薯条;下午茶:橙味汽水(不含橙子),草莓味汽水(不含草莓),熏肉味薯片(不含熏肉),巧克力条及一袋糖果;晚餐:羊肉排,土豆,豆角及餐后甜点;睡前:牛奶。20年前,妈妈烹饪一道羊排需花费一个多小时,如今,从超市买来的多糖、多盐、多增味剂的羊排,放进微波炉10分钟即可。

另一位11岁男孩的食谱如是:早餐:味道超甜的麦片加牛奶;午餐:每天一样都是从家带来的花生酱三明治,薯片和酸奶;下午茶:巧克力蛋糕,可乐汽水;晚餐:番茄比萨饼,蛋糕。另外他每天还要下肚4包薯片。需提及的是,孩子吃的番茄比萨饼是超市货。含有:盐、糖、淀粉、增味剂以及香精。甚至比萨饼上的起司都不是正货,是由菜籽油、淀粉、色素和起司风味香精混合鼓捣而成。而原始的番茄比萨饼应该含有:酵母、天然番茄酱、天然食油、大蒜和天然起司。

垃圾快餐是美国输出的噩梦

1997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沙发土豆文化”正在威胁人类的健康。所谓“沙发土豆文化”是西方的一句谚语,指整天懒得活动,喜欢窝在沙发上吃薯片、看电视的人生。饮食结构不合理,同时又缺少运动,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美国《商业日报》一位记者,如此描述美国发动的以快餐、香烟和酒广告为代表的商业文化攻势:“正当快餐店的醒目金字招牌风靡全球的同时,香烟广告中的硬汉又策马驰骋于地平线上。形形色色、所谓高尚生活品味的洋酒广告,更是不绝于耳。”

目前美国65%的成年人体重超标,政府每年在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上投入的直接费用,已经超过1100多亿美元。著名美国美食专栏作家托尼·波登,形容工业化快餐堪称美国的噩梦,是美国向全世界倾销的最危险出口品。他提到,一次深夜,他在餐馆厨房连续工作了14个小时,给280人炒了菜后,在纽约坐地铁回家。疲惫不堪的他巴望能坐下来歇会儿,不幸的是,前面一个庞然大物堂皇地盘据着3个人的座位。当夜他做了一个噩梦,他乘坐的飞机失事,然而,紧急逃生口却堵塞着两位典型的超级美国“霸主”,机上的乘客们只能干瞪眼等死。他吓醒后一身冷汗。超级胖子横行霸道,谁之罪?

从古至今穷人干瘪、富人富态,是公认的景观。新时代恰恰相反,享受不起昂贵健康食品的穷人被廉价的垃圾餐催肥。托尼请大家注意,那些肥得流油的超级快餐公司老板们,绝不居住在他们旗下的餐馆附近。如兜售毒品的罪犯一样,这些垃圾餐的货主内心有鬼,只能躲在保安森严的豪宅里心虚地点钞票,随时恐惧愤怒的民众冲进箕寓所报复。托尼曾在一次跨国快餐公司的会议上斥责,推销垃圾快餐是危害国家的行径,特别是那些快餐广告对于成长期的儿童来说,简直就是在祸害国家的未来。绝非耸人听闻,美国军队若想再秀一场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诺曼底登陆的壮举,恐怕是痴心妄想。因为被垃圾快餐催得痴肥的少爷兵,他们的心脏、血压皆状况频出,恐怕连在沙滩上行军都喘气。托尼强调,快餐本身并非坏东西。比如,日本的寿司,印度、越南的街头小吃摊,都堪称天然健康的快餐。但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快餐连锁店里,其景观千篇一律,汉堡包不使用纯粹天然、卫生的上等牛肉,而是牛肉香精外加数种杂肉混合而成。奶昔饮品没有牛奶,由玉米浆、淀粉和奶味香精炮制出来的。

美国前第一夫人南西·里根,告诫青少年面对毒品的诱惑时,应该的态度是:“干脆说不!”托尼在此奉劝人们,下次,当你不知不觉地迈进一家国际快餐连锁店时,请当机立断地退出来回敬:“NO!”。转身去光顾那些独立的个体小餐馆,美美地享受肉串和煎鱼,一定要吃那种业主亲自在后面厨房掌厨,现煮现卖的快餐。这样,你的行动不仅仅品尝了纯正、地道、健康的美味,同时你亦挺身支持了小企业和地方风味的传承,而非扔钱给那些富可敌国的大垄断公司,令其肥上加膘。

巴黎:不散的筵席

1957年,作家海明威在西班牙旅行之后,途径巴黎下榻RITZ酒店。

他万万没想到,酒店行李员送来了两只30年前他遗忘在这里的箱子。“难道这不是做梦?”作家深深地被巴黎人这种“完璧归赵”的友善情谊所打动。这两只宝囊里,存放着海明威1921至1926年间所撰写的笔记,那是早年作家择居巴黎时,忍饥挨饿的一段难忘经历。上世纪20年代的巴黎,对于像海明威这样的游子来说,忍饥挨饿似乎是一门课。当年海明威饿得无计可施,只好去欣赏从未看过的塞尚油画,观赏之后便懂得了塞尚是如何创作的。放弃记者生涯之后,这位《老人与海》的作者在上世纪20年代时每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为了抵御诱惑,他甚至要费尽心机地安排出门路线,为的是绕过面包店、蔬果店及小餐馆。转眼进入二战后的50年代,功成名就的大作家,为了忘却的纪念,写下了《巴黎:不散的筵席》,其最后一章题为“风情万种是巴黎”。这一章中,海明威写道:“如果饥饿给你启示,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你有付

出,它便有回报,一个永远不会冷漠的城市,那么,饥肠辘辘又何妨?”

海明威与巴黎结缘30年不散的筵席,演绎的竟是一场美食天堂中“皇帝的新衣”盛筵。然而,与大文豪饥肠辘辘相对的另一端,觥筹交错之中的巴黎乃至整个法国,以美食艺术为人生哲理的筵席,则亘古至今永不言散。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谈及整治法国如何艰难时的一句名言是:“如何治理好拥有360种奶酪的国家,是个难题。”

法国人的人生哲学甚至可以形容为,日常生活,吃,是法兰西民族在千头万绪中穿越的空间。

如果你这个外国游客,期盼法国人推荐你吃道典型的法国料理,通常法国人会报以瞠目结舌,继而尴尬地笑上一阵,末了是不知所措地、无休止地犹豫。英国出版的法国美食指南中指出:“所谓的法国料理不仅仅是一道经典,而是系列的佳肴组合,它们原本产自各地,却被艺术化地融合、荟萃、创意在巴黎。”而对法国美食最高境界的赞美要算是其标题:“简直让人吃出高潮来!”

肉店,法国人的一方圣地

若说法国人日常生活中,对家门口肉店老板的关注,远超过对总统的关注,一点不夸张。“我家肉店的老板……”咦?!怎么法国人张口闭口皆“我家肉店……”原来,这是法国人为了让外人了解,家对门活跃着一位出色的肉店老板,那是生命中一种值得珍惜和夸耀的福气。一个社区里,如果没有“我家肉店”,如果没有穿戴洁净、神气制服的肉店老板,每天蒙蒙亮即精神抖擞地依肉类的颜色,忙活着布置堂皇的橱窗和垂涎欲滴的肉案,若一清早,家门对面没有这一番赏心悦目的排场,那所谓的社区成何体统?!那么,“我家肉店老板”是如何艺术创意其橱窗的呢?鲜红色的牛肉,绝不会与玫瑰色的羔羊肉并排摆放;略带赭石色调的白肉,在其专享的精美架子上卖相一流;家禽秩序井然地酣睡着,它们的胸脯上都贴有一枚美观的圆形红商标。巴黎肉案,简直就像画家的调色板。在巴黎买肉,对于初来乍到外国人的严峻考验是,无法一下子掌握与老板的沟通诀窍。因为,只有道出专业,有水准的烹饪学问,才会引来肉店老板的青睐及滔滔不绝的友善。对于法国人来说,一端是天生的高水准食客,一端是天生的高水准肉贩,就这样,日复一日高水准的烹肉学问探讨,造就了社区邻里间守望相助的睦邻默契。

的确,从肉店门前经过而不止步,几乎是不可能的。你看,那光鲜的三文鱼片,上面饰以蛋黄酱挤出来的朵朵花蕾;还有填上了粉嫩蟹肉的青牛油果;还有剔透果冻里朦胧诗般诱人的肥鹅肝……你每天清早经过“我家肉店”时,会惊喜地发现,今天艺术橱窗的装饰及搭配的色调,与昨天相比已焕然一新,美丽的蛋黄酱花饰,已由百合改成玫瑰的蓓蕾;新送来的芬芳花篮、花环青翠欲滴……如此动人心弦。难怪法国17世纪时的天才作家贝日拉克形容:“吃,对于法国人的第一要义是‘品味,而非‘填肚皮。”法国人吃的“品味”含义还包括:餐桌的华美;餐具的档次;酒杯的挑剔;烛台的精致;上菜的程序;佳肴的造型;餐桌的礼仪;闲聊的技巧;以及数小时进餐过程中的整体气氛和愉悦享受。法国人,享受美食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文化典礼,与粗糙的生理需求脱节,堪称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融会贯通。

法国店铺具“欲望教育”功能

法国,所有与吃有关的店铺,其精美绝伦的艺术感召力都会令你流连忘返。从最初琳琅满目、眼花缭乱问的无所适从,到学会一定深度的鉴赏、品评,懂得怎样准确地挑剔你所期待的美食,只吃适合自己的“独食”,这一点上,法国店铺具有教会你如何欣赏又如何自我克制的功能,恰符合那些超现实主义者当年曾提倡的所谓“欲望教育”。比如,傍晚当你这个外国游客,观赏艾菲尔铁塔下行色匆匆的法国人,腋下夹着其国宝长棍面包的经典画面时。外国人也许难以想象,前面这位绅士与后面俏小姐一模一样的面包棍子中的不同学问,其实,一前一后两根“棍子”间有着微妙的天壤之别。因为,顾客刻意挑选面包的火候,是法国面包店一项必不可少的服务。即使面包店人龙冗长,店员仍会细心体贴地询问每一位顾客:“您想要哪种火候的棍子。”及介绍今晚搭配“黑菌比目鱼”或“诺曼底苹果鸭”,最适合的乡村面包、全麦面包、杂粮面包、果仁面包,抑或用面肥发酵的面包……假如这家面包店也兼营糕点,那这里简直就是一座“花园”了,一尊尊奶油鲜花、鲜果簇拥着的蛋糕,那些五彩缤纷的花瓣柠檬绿、奶油黄或樱桃红……令你畅想起繁花似锦的花圃。是呀,法国人对于修饰享誉世界第一的桂冠,眼前这些圆型、方型、塔型或长方形花团锦簇的造型艺术,便是法式花园的美丽结晶。蛋糕的名称及标签同样令你口水涟涟,Le Grand Marmer,是因用了同名的甜酒制作而得名;“梦幻”,则是以巧克力掺杂恰到好处、微妙的香料,经过6道工序烘制的;而“桑巴舞”,就运用咖啡加榛子渲染出南美风情。

吃是法国人的DNA,这种感慨要算乳品店最为强烈。任何一家奶酪店,都有超过百种奶酪迎接你的光临。作为菜鸟的外国人先是惊讶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末了,只得窘迫地匆匆点上一块诡异名字的奶酪,随即逃出这个妖娆的迷宫。在一个奶酪王国,你必须成为这里的常住居民,才有可能学会领略“自家乳品店”深奥的妙趣。光耳闻某超级品牌或某超贵价格的奶酪,那是粗俗。奶酪的真谛,必须通过勤学苦练的品评再品评,才能逐步悟出:山羊奶酪为何迥异于绵羊奶制品。同一种牛奶甚至同一村庄出品的奶酪,由于不同的季节,牛儿享受的青草不同,于是,春天的奶酪与夏天的奶酪,便味道风格南辕北辙。山这边与山那边水质甜度的细微差异,同样是影响奶酪风味的关键因素。正因如此,法国人嗤之以鼻以奶酪大全及说明书来阐释奶酪,任何文字,若试图表达出奶酪的口感及落肚后的愉悦享受,那简直是痴心妄想。于是,法国乳品店,不仅令外国人感觉无穷无尽,更感叹高不可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乳品店是精英店,是为少数幸运儿服务的特权之地。注意这一特权不在于品牌、价格,而在于专业的内行“品味”。乳品店,突出了法国人擅长别出一格,微观中见宏观的浮想联翩特性。

猜你喜欢
快餐法国人奶酪
膨胀的奶酪
一只鸡的IPO
假如给你一块奶酪
奶酪大作战
谁动了中医的奶酪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快餐式读后感被打败了
法国人为什么要“废除”数学?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Joke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