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鲁迅的足迹

2009-07-31 01:00徐澄范
翠苑 2009年3期
关键词:绍兴人百草园绍兴

徐澄范

心中的百草园

我还是孩童时候,就知道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中学时代读过多少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那一段,心中默默念过去,似乎比别的回忆文章更能留在记忆深处。就因为在课堂里,曾经在一次次背诵中想象文中描绘的场景,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关于绍兴的最初印象和童年时的乐趣,便是从鲁迅笔下这牧歌式的乐园开始的。

多少年以后,我终于来到百草园,才意识到少年时的想象是怎样信马由缰,眼前的百草园没有那种神秘和花红柳绿的景象,百草园成了一个颇有秩序的园子,花草自然是少了,但绝没有恣意生长的姿态,各种花卉像是规划好一般,各自占据着花园一角。一株高大的树干。浓密的枝叶,辨不清是“高大的皂荚树”,还是缀满“紫红桑葚”的桑树。草园里的花草,也辨不清哪儿是“碧绿的菜畦”,哪儿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的情态,更难以摘食“覆盆子”那“又酸又甜”的“像小珊瑚珠”一样的果实。

导游正在介绍这座故园的今昔,她说一口绍兴地方话,讲话很快,让人大惑难解,几乎一个字也听不懂,朦朦胧胧的百草园,朦朦胧胧的花草,朦朦胧胧的树,朦朦胧胧的绍兴方言……

我听不懂就不想听了,一个人到园子里去走走。我心里似乎并不迫切要求听到介绍故园的话,只是想到这里来,亲眼看一看,在那里站一会儿,心里也就满足了。

百草园啊,我虽然以前没有来过,但是因为早就背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散文,也就熟知这里的一切了。“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在我心中印下的这幅动人的百草园的画面,掐指算起来已有近30年,今天才得以漫步其境。

作为一个观光客,我想在百草园里找到一点鲁迅的影子,不是横眉冷对的斗士,而是尚未知人情世事的“迅哥儿”。一个小男孩眼里的乐园,无非是小草小虫,充其量是场有声有色的热闹,童心无边,并不需要怎样富丽堂皇的陪衬。于是就格外希望看见草是荒而长的,灌木是参差的,残破的墙根底下。忽然钻出一只大头蟋蟀,突突地朝着浮云投下的阴影跃过去。作为观光客的我便可以满足地叹一声:果然跟鲁迅写的一样。不过,我也这样想,即便眼前的百草园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也不妨碍我兴致勃勃地跨一跨石井栏,捏两把泥墙根上的土,待离开时,仍把早年读着课本想象的百草园放在心中。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旧时好的意味,惟独在记忆中留存。

品味咸亨酒店

一幅金字黑匾,老远就赫然入眼,上书四个大字:成亨酒店。这是一处平房,黑色小瓦,坐落在街道一边,夹挤在高高低低的楼房中间,自有一副古色古香的神韵。

那天,我们去的时候正是黄昏时分,店堂里几十张圆桌、方桌放得满满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不时有人奔走于餐桌与柜台间,拿回一份份茴香豆、咸鱼干、臭豆腐、手剥笋等,饥肠辘辘的我也加入了忙碌的食客行列。菜的味道实在只能算作一般,不过为了这名声,也得尝一尝《孔乙己》里写到的小菜和黄酒。吃喝完毕。再去店堂门口与“孔乙己”合个影,留作纪念,算是没有辜负成亨酒店这一趟的亲身体验。

酒店旱已不止一个曲尺柜台那样简单的格局,主顾也不分长衫与短衣,只是包间里外的消费是有价格差异的。我以为来这里吃饭的都是外地游客,却看见角落里坐着一个本地人模样的老伯,一打听,果然是住在附近的常客。老伯告诉我,黄酒在绍兴叫加饭酒,成亨酒店的加饭酒特别醇香,所以,尽管价格比别的酒贵一些,他还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喝两杯。不管怎样,成亨酒店这快牌子是被绍兴人认可的。在绍兴的日子里,常听人说绍兴是吃“鲁迅饭”的,而这“鲁迅饭”吃得最有滋味的。大概就要算成亨酒店了。

听导游介绍,鲁迅小说里写到的那个成亨酒店确实是有的,店建于清光绪甲午年间(公元1894年),是鲁迅一个本家开的,原址就在今天的成亨酒店所在地,后来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1981年鲁迅诞辰100周年时,当地政府出资重建成亨酒店,并于1998年扩建成现在的规模。成亨酒店的品牌逐渐走出绍兴,现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有了成亨酒店的分店。人们慕名而去,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广告效应”功不可没。

看酒店墙上,有一幅裱饰过的题辞,一副对联。

题辞曰:

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满座

化三千七十士玉壶生春

对联曰:

小店名气大

老酒醉人多

细看题款,原来是著名作家李准题写,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手书。辞联极致幽默的韵味,笔墨亦遒劲潇洒,使古朴的“成亨酒店”平添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神韵。

话说回来,孔乙己不属英雄之列,而实实在在是一个被碾轧为尘末的迂腐的老夫子,那些主宰鲁镇风云的鲁四老爷们早已化为灰烬,而独有上大人孔乙己获得川流不息的朝拜者,真是得其所哉!

也说乌蓬船

绍兴旅游业的不断开发利用,得益于鲁迅的作品。乘乌蓬船就是如此。从鲁迅故居出来,走不多远,就看见旁边的河道上停泊着几十只乌蓬船,我们一行因为等人,所以我就坐在河边与一个撑船的师傅聊家常。师傅姓王,绍兴人,今年50多岁,已经划了30多年的乌蓬船。过去。他常往来绍兴于上海之间,以打渔为生,自从有了乌蓬船,他那打渔的船就开始接送旅客。

他接着说:现在的乌蓬船比过去的小,以前在鸟蓬上刷桐油,现在刷的是清漆,做乌蓬的材料也从毛竹改成了油毛毡和白铁皮。我问导游,知不知道鲁迅写的乌蓬船。他说他知道鲁迅是绍兴的名人,但却没读过鲁迅的书,对鲁迅故居等景点也没有兴趣。

大部分外地游客来到绍兴,当然要兴致勃勃地乘坐乌蓬船。王师傅并不因为乌蓬船已被汽车和三轮车等交通工具取代而感到遗憾。事实上,不仅在景区周边,市区里几乎随处都可以见到人力三轮车,很多蹬车的师傅还兼当导游,给乘客介绍绍兴的景点名胜。

我遇到一个老师傅,他是河南人,二十多年前来到绍兴。问他为什么多年不回家。他啧啧称赞起绍兴好。尤其是绍兴人,讲信用,不欺生,没有排挤外来人口。说到绍兴人的性格,即使是以鲁迅为荣的本地人对他作品中一些针对绍兴人的苛刻描写也颇有微词。在他们自己眼里,绍兴人是讲求实惠而独立的,性格倔强且又耿直,但有时又显得保守。不过,任谁都不能否认鲁迅对绍兴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帮绍兴打开了一扇门,使它由闭塞变得开放,绍兴从此步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猜你喜欢
绍兴人百草园绍兴
绍兴
学校里的“百草园”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人文绍兴
A Study on English Learning Anxiety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
范文澜译《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