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2009-07-30 09:50谭冠斌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现象化学实验教学

谭冠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化学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但是应该提出,目前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少教师在主观或客观上并不十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因此,笔者认为,中学化学应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一、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那些崭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一定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化学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的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蜡烛燃烧的探究”的实验现象时,要提示注意:1、刚开始燃烧时,火焰是不是由大到小,蜡烛熔化后火焰再变大?2、用于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有什么现象?3、迅速倒转烧杯,注入澄清石灰水有什么现象?4、吹灭蜡烛后,再点燃,又有什么现象?通过观察现象,学生自己得出了“蜡烛的熔点低”、“蜡烛燃烧时先液化再燃烧”、“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及“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等结论。再如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注意观察为什么事先要在集气瓶中盛少量的水或一层细沙?为什么要在铁丝的末端系上一两根火柴梗?铁丝为什么绕成螺旋状?当火柴梗燃掉多少后再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较为适宜等等。通过对上述化学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材中的气体发生装置图、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溶解度曲线图、自来水厂净水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的转化角度来训练学生对化学规律的掌握程度的。换句话说,也就是靠想象来认识化学规律,通过图像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把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的过程想象成小孩踢皮球,把钠原子和氯原子都看成小孩,把钠原子最外层的那个电子看成“足球”,为了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钠原子(小孩甲)就把最外层的电子(足球)踢走,形成阳离子,而氯原子(小孩乙)就接住这个电子(足球)形成阴离子,阴阳离子相互吸引就形成氯化钠。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认知、记忆密切相关,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自己经验的形象。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没有直接认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设法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中学里各种化学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的过程中,会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如教材中的小实验:铅笔芯的导电、生成炭黑、淬火与回火、清洗餐具等,小制作: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叶脉书签、制取明矾晶体等,这些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课堂上讲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四、利用好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化学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化学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正确估算溶质的质量、溶剂的体积,以便选择适当的砝码、合适量程的量筒,避免量程不当而造成误差过大。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重视实验的分组归类,使学生知识的储备进一步系统化,知识的应用更灵活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思维的敏捷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才便于掌握。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是根据课本知识的单元安排的,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往往既多又乱。因此,在总复习中,可将原教材中实验内容的单元次序打乱,重新归类为如下几个部分:观察化学现象、基本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验证化学变化规律等。实验分组归类,是在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配合学生的学习,打破教材单元的实验内容。重新分组,目的是避免学生套用一种方法和方式学习不同角度知识,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仪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在归类分组实验中,还可以及时补充对比性或综合性强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酸的性质时,就把几种常用的酸分别与酸碱指示剂、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某些盐等反应进行归类,最终根据原理可以清楚发现规律——酸的通性,这样学生对该内容印象就会更深刻。

综上所述,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观察化学现象,进行各种化学实验,应用画图、习图的训练等,都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该把精力从单纯的传授化学知识转到对学生综合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上来,切实加强化学实验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责任编辑:罗艳

猜你喜欢
现象化学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