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2009-07-30 09:50李启灵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浮力灯泡习惯

李启灵

素质教育虽推行了多年,但在践行中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转变,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考什么就教什么,为应试而教,教学过程表现为“讲解接受解题巩固”,以致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及发现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加强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自主发展的习惯。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留给思考的空间

教学中要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发现,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积极猜想、思考、提问。比如,在给学生上“认识电路”这节课时,先向学生演示:用导线把一盏小灯泡的两个接线头接到电源两极上,灯就能亮起来了。然后拿出两盏灯,让学生思考:如何能使两盏灯同时亮起来?于是让学生自己进行电路连接和实验。结果有的把两灯并联,有的把两灯串联,而两灯都同时能亮起来。又如,在复习电学知识时,给学生出一道课堂练习题:给一个未知电阻R,一个已知电阻R。一个电压表、电源及导线若干,你能用两种不同方法测出未知电阻R吗?并写出测量方法。通过提问得到多种不同的可行性方法,及时表扬肯定学生勤于思考的精神,以此培养学生发散性思考物理问题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提供土壤

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主动地提出疑问,进而想解决疑问,就能使学生主动进入思考状态。例如通过创设物理实验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思考作好铺垫。例如,在“物体的沉与浮”这节课,先让学生猜想:当把鸡蛋放入一杯冷开水中,鸡蛋是上浮还是下沉?接着将一些食盐放入这杯水中,再让学生猜想:当把鸡蛋放人这杯盐水中时,鸡蛋是浮还是下沉?结果令学生感到奇怪,因为前者下沉而后者上浮。再稍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激烈思考和讨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劲头就上来了。

其次,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着手,让学生思考身边的事。学生的思考活动的养成一般都是从生活中的问题开始的。如在浮力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这样知识也就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了。生活中,学生还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如“冬天室外的金属比树木摸上去冷”,“放在室内的水比室内气温低”,“用电风扇给温度计吹风示数下降”,“物体必须在力的作用下才能保持运动”等,这些现象的本质在物理课本上的解析与学生原本的“认识”不一样!为什么呢?这些都能供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正确地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解,逐渐的学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自主发展的习惯就形成了。

三、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

探索和创新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知识点的延伸和拓展,是创造性思维指导实践的具体体现,是自主发展的动力。例如,在学习了串并联电路知识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医院里病房的床位开关和护士值班室的小灯泡是对应连接的,即1号床位开关和1号灯泡串联在一起,2号床位开关和2号灯泡串联在一起……请你把该电路图画出来。由于护士常常查房,看不到其他病床的呼叫信号,请你对该电路进行改进,使护士在有病床的呼叫信号时能及时了解是哪号病床在呼叫。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热情,打开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展的闸门。

四、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物理知识往往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而获得的,自主思考与认真观察是相辅相成,所以要想使学生会学、学活、善于思考物理问题就要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无论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都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不断提出疑问,认真思考。观察属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是思考之源,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正确地引领思考的方向。同时还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这样,使学生养成“见物思理”和“以物讲理”的习惯。在讲“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就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沸腾前温度的变化和产生的气泡的多少、大小与沸腾后的不同?平时,上课前把与下一节课的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布置给学生课前观察。例如,“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先观察筷子斜插入一碗水中的现象。通过学生的课前观察,上课时轻松又活跃,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了。

责任编辑:黄春香

猜你喜欢
浮力灯泡习惯
灯泡创意秀
点亮小灯泡
点亮小灯泡
神奇的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