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宜昌市委 宜昌市人民政府
今后五年是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更加注重抢抓机遇,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协调,更加注重民生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努力走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生产总值和一般预算收入在“十五”期末基础上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发展指标达到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先进水平;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力争到2011年,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万元;同口径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200亿元;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初步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2020年,实现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围绕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我们将着力建设实力宜昌、活力宜昌、魅力宜昌。
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努力建设实力宜昌
第一,强力推进工业强市。一是着力打造沿江经济走廊。以长江为轴线,以沿江10个开发区、园区为载体,推进“三个集中”,即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力争沿江经济走廊工业增加值达到54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0%。二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坚持做强做大现有骨干企业和招商引资两手抓,每年新增规模内企业100家以上,力争规模内企业总量达到100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亿的企业达到30家,其中过百亿的企业5家,过200亿元的企业2家,3至4家进入全国500强。三是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电力、化工、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举全市之力,支持投资60亿元的南玻高纯度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和投资80亿元的首钢宜昌高磷铁矿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磷化工、多晶硅产业。力争形成两个年产值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四个基地”,即全国最大的磷化工产业基地、多晶硅产业基地、化成箔基地和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四是着力培育发展后劲。规划建设重大工业项目200个,总投资775亿元,力争到2011年,规模内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60亿元以上。
第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着力壮大水果、畜牧、水产、蔬菜、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柑橘产量、生猪出栏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六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推进“一村一品”,力争专业村比重达到90%。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培育采花毛尖、宜昌蜜桔、秭归脐橙、清江鱼、高山蔬菜等10大品牌。二是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力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1家。三是大力实施“科技强农”工程,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四是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新建和改造末级渠道3000公里、集雨抗旱水池5万口,新建通村硬化道路9200公里,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3万户,基本解决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
第三,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依托新三峡核心品牌,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把宜昌建成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和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力争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30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0亿元。着力打造旅游精品集群,力争3A级景区达到15个以上,4A级景区达到10个以上,三峡大坝、三峡人家进入5A级行列;星级饭店过100家,其中四星级达到10家,五星级4家以上;有2家旅行社进入全国双百强旅行社行列。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推进三产兴城,努力把宜昌建成鄂西渝东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商务中心。
第四,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走“一主三化”之路,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水平。打破县域行政区划界限,统筹市域经济发展,鼓励、支持各县市到沿江开发区、园区异地发展项目,推动县市企业与市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资合作、协作配套,夯实县域经济基础。大力支持宜都、枝江、当阳、夷陵等县市区优化结构,提升层次,进入中部地区县市前列。大力支持三峡库区、贫困山区和民族自治地区立足特色,发挥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力争到2011年,9个县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超过80家;有4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达百亿元,3个县市区财政收入过10亿元。
加快改革开放和创新步伐努力建设活力宜昌
第一,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20亿元,增加值达到12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力争全市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中心、技术中心达到100家以上,安琪、多晶硅等10家技术中心进入国家级行列。加紧窑法磷酸等重大技术成果开发、转化和应用。
第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努力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不断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和创新力度,着力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任务。
第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园区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在引进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和重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在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上取得新进展。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强化机电、磷化工、纺织、农产品和电子元器件五类出口基地建设,打造国家级精细化工出口创新基地。开放一类航空口岸和一类水运口岸,建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对外开放体系。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葛洲坝、宜化、安琪等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承包工程、投资办厂,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力争今后五年,外贸出口累计达到50亿美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累计达到800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0亿美元。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建设魅力宜昌
第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布局。加快9大城市组团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市场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800亿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东拓、南展、北联的思路,努力构筑“五纵十横”城市主干道。加快建设沪蓉、沪渝、荆宜高速宜昌段和江南三峡翻坝高速公路,以及宜华、远当、陆渔3条一级公路,形成市域1小时经济圈。抓紧建设三峡物流中心等3大客货站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抓紧建设云池、田家河两大综合港区,构建三峡航运中转中心。全力支持宜万铁路、武宜客运铁路建设,形成南北畅连、东西贯通的铁路枢纽格局。
第二,精心打造城市品牌。继续实施“五城”联创,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力争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行列。以提升宜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魅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统筹规划、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专业策划、市场运作,大力推进宜昌城市品牌建设,快速提升宜居宜旅宜业的城市形象。
第三,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五年内投入资金63亿元,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滨江和山水特色,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保到2011年,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群众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宽裕。
我们要抢抓机遇,以赶超中部地区先进城市为目标,力争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在改革创新上走在前列,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走在前列,在和谐社会建设上走在前列,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向省委省政府和宜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