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个性的辩证法与和谐世界

2009-07-30 07:37辛丽丽
民主与科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普世共性资产阶级

辛丽丽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理念包含四个“共同”:共同的可能(机遇),共同的问题(挑战),共同的期待(心愿),共同的目标(繁荣),也就是说,和谐的理念肯定了人类有着共同的价值诉求。

肯定人类有共同的价值诉求符合辩证法的本质规定。列宁在谈到“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时,特别指出:“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必须遵循个别和一般对立统一的辩证法,通过个性把握共性,在共性指导下分析个性。辩证法是普遍的真理,在认识人的问题的时候,当然也必须遵循共性个性统一的法则。人因阶级、民族、国家、历史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各不相同,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但人之为人又有与其他存在物不同的共同本质,即人的“类本性”。马克思就此指出:“人的个人生活和类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人生活方式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必然是较为特殊的或较为普遍的个人生活。”

什么是人共有的“类本质”和“类生活”?就是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人类面对着同一个自然界,遵循共同的生物进化规律,面对着同样的生存挑战,而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即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生产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本身,因此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整个人类社会都要遵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社会进步这一共同的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由于这种共性,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发展道路千差万别,但就发展总体目标、基本趋势、主导原则而言,又不能不表现出趋同性,即是说,无论哪个国家和民族,都要走历史必由之路。以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而论,从自然经济走向工业经济,又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就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道路。

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全球问题,其本质就是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工业社会的畸形发展造成了资源耗竭、生态环境危机、高发性传染病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20世纪,特别在二战以后,随着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社会进步的大杠杆。相应地,科学技术专家作为精英阶层陆续进入政府和大型经济文化实体任职,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重大的政治决策中拥有发言权和决定权。与此同时,工业化社会愈益复杂化、专门化、技术化,以至于社会的技术化已经化为技术社会,国家的技术化已经化为技术国家。在这种专家治国的语境下,技治主义(technocracy)理所当然地成为历史的选择。然而技治主义并不是一种完善的或理想的管理模式和政治体制,其主要弊端是:技术专家缺乏管理现代社会的其他诸多必要知识和素质,尤其缺乏人文素养;在思想上和行动中易陷入机械决定论或因果一义论的模式,无视或轻视社会和人的问题的复杂性、多变性乃至混沌性;排斥乃至剥夺公民行使、参与政治的权利或权力;最重要的是,侵害或消弭人的自由和自主性,使民众丧失了自由决断和自由选择的能力,沦为技术的奴隶,这就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所说的“逻各斯战胜爱欲”和“单向度的人”。

工业社会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敉平差异,造成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集中化、统一化、标准化。由于工业主义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西方思潮中出现了强烈的反弹。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从政治上鼓吹文明的冲突(the crash of civilization),认为世界有七八种性质迥异的文明,彼此没有相互通约的基础,若任何一个文明想把自己的价值强加于其它文明上,就会引发文明的冲突。这种思想反映到哲学上就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以极端的个体主义相标榜,通过对“现代”的解构,企图使一切思想、理论和整个文化碎片化、离散化、瞬时化,从而否认存在任何共性。

与此同时,在另一种思潮体系中,也出现了对共性价值观的质疑。应当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它揭穿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资产阶级把自己的立场、观念、目标、利益说成是全人类的,指责以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为宗旨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反人类的。当苏东解体时,资产阶级思想家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中,曾作结论说:“1989年——法兰西大革命和美国宪法正式签署200周年——成了作为世界历史一个因素的共产主义彻底崩溃的界标。……结果就是,只能用唯一一个标准集合对这个过时的制度进行衡量并发现其弊端,那就是自由民主,亦即市场指向的经济学的生产率和民主政治学的自由度。”面对西方主流思潮的攻势,国内也有鼓吹把改革引向西方式民主政治的舆论,并把资产阶级民主视为普适的人类终极的理想模式。但是,问题在于,西方舆论把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冒充为人类共有的“普世价值”是一回事,而人类在价值取向上是否存在共性则是另一回事。正如马克思所说,否定了阶级的所有制不等于否定了生产本身,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之间在性质上确实存在着个性差别,但毕竟不能因此否定生产之作为生产的共同属性。

价值和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样,也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脱离了个性而独立存在的共性;反过来,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在各种特殊存在中贯穿着共同的本质。所谓价值,本质上是显示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它首先是客体属性的反映,具有客观性;但又与人从需要出发对客体属性的评价和应用有关,因而又有主观性,是人的目的性和客体的实在性的交接点。价值是人的特定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价值的客观基础是对真理的认识。在承认真理客观性的基础上,承认真理的价值性,与实用主义者所宣扬的“有用就是真理”的观点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的。真理是正确的,所以它才有用;它之所以是有用的,就在于它是正确的。认识真理就获得了自由,从而得以实现人的价值需求。迄今为止,社会分化为阶级和不同的利益集团,它们从自己的特定社会历史地位出发,有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需求目标,因而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如前所述,人类有着共同的起源,受同样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的制约,遵循统一的社会发展规律,走向同一个历史目标,从而也就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机遇,在一些根本方面成为利益共同体。认识客观世界的必然性,寻求人的自由,在保护自然环境,正确合理地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进步,维护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文明进步等方面按客观规律办事,为人类谋福祉,在这方面,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是具有并且可以达成基本共识的,因为这与地球上每个人的利益攸关,关乎到人类共同家园和作为生命体的人类自身的命运和未来。否认这一点,还谈什么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呢?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一愿景就失去了前提。我们的奥运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正是以这种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为根据的,绝非虚幻。

那么,民主是否存在共性呢?不错,资产阶级民主是历史的产物。在与封建制度的奴役、压迫、偏私、迷信的斗争中,资产阶级以自由、平等、博爱、理性为武器,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自有其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和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都没有一般地否认过民主的普遍价值,而是始终把争取民主的旗帜高高举起。中共十七大报告突出了民主、自由、公正、法治、人权、人格的尊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诉求。胡锦涛2006年4月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说:“我们将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温家宝在2007年2月发表的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也明确指出:“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他在同年全国人大会上答记者问时,再次重申:“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民主作为人类文明的宝贵成果是因为只有通过民主这种政治体制,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先驱顾准对此有过深入的思考。人类进步的真正基础是正确认识世界掌握真理,而为此就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原则:1.承认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永无止境;2.每一时代的人都在人类知识宝库中添加了新东西;3.知识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4.每门知识的每一进步都是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要贯彻这些原则,就必须保障思想自由,突破各种限制创造能力发挥的教条和威权,而保障这种创造自由的制度安排就是民主。顾准指出:“学术自由、思想自由是民主的基础。” 民主确实有资产阶级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之分,但是无论哪种民主都是民主,必须具备民主的普遍规定性和基本属性,这就是民主的共性。民主必须维护公共利益的至上性,公共利益与人民利益必须是高度吻合的,人民利益高于政府的一切利益,不允许政府将公权力凌驾于人民之上,任意剥夺公民个人的正当权利,使公共权益虚置或弱化。因此,民主与威权主义是对立的,这是一切民主的共同要求。

有人强调民主是“普世价值”,而这一提法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普世价值,英文原文是a universal value,直译其实是普遍价值。在汉语中,普世一词本来专门用于翻译基督教神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ecumenism,通译普世主义,指的是全世界基督教各派在基本教义上达成共识。而西方主流话语却利用universal value兜售并非普世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指出:“它(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都在唯恐灭亡的忧惧之下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就是说变成资产者。简短些说,它按照自己的形象,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由于普世价值一词饱含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这种文化意向,人们对之反感和排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在价值观上存在着人类共同的诉求,以至否认辩证法共性和个性的普遍原理,进而摈弃了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我们不能忘记,共产主义的理想恰恰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这个理想是属于全人类的。

猜你喜欢
普世共性资产阶级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危险的侵略者”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普世价值论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普世价值论
中国应完善自己的话语体系
中国须参与全球价值体系重建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