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珍
一、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理念不适应课改要求。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变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独脚戏”为师生、生生、师师多向合作交流互动。为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必须从知识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但是教师观念一改变,行动一落实,学生是否就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呢?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确实有部分学生在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氛围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习的内容和空间,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轻松,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则一脸迷茫,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太重,习惯于唯教师传授是命,在他们头脑里固着着你教我听、你授我学的传统理念。因而在学习中常常表现为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安排学生合作,组成小组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其余的学生要么在小问题上纠缠不清;要么一言不发,洗耳恭听;要么浑水摸鱼,讲题外话,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并无实际效果,反而浪费了时间。
(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
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人文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课外阅读的积累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而实际上远远做不到这一点。农村初中客观上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图书室藏书甚少,加之投入管理不力,很少有学校向学生开放,因此常常是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学生家庭中愿意购买图书让孩子阅读的家长也不多,很多家长愿意购买练习题之类的书让孩子做,而对于孩子看课外读物常以影响学习、不务正业为由大加禁止。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看课外书的态度也不相一致,文科教师大力提倡,理科教师则极力反对。学生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离课外书的距离越来越远,开始终日埋头于题海之中。于是出现了在学《紫藤萝瀑布》这课时,对于“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的理解,就得费上很多口舌;在学《背影》一文时,学生就会对父亲爬月台的姿势哄笑不止。
(三)教师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课程,广大语文教师并不是茫然不知所措,对其新思想、新理念还是拍掌欢迎、倾心认可的。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出传统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道出应试教育给师生带来的危害。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如故。有的教师试图让学生活动起来、自主起来,但终因能力有限,方法不妥,组织不力,学生仍静观师变,到头来还是教师一人包办,把教学任务扛下来。至于学生到底懂了多少、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还有教师为了表现他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一味地迎合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不辨真伪,一股脑儿无原则地加以肯定、表扬,还美名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凡此种种说明教师的素质还不适应课改的要求。尽管广大教师在思想上明白课改的重要性,愿意接受新课程理念,但要把这种理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二、建议对策
(一)广泛宣传,赢得支持,形成关注语文课改的氛围。
初中语文的学习不同于小学,它直接面临的是三年后的中考,因而尤为引起家长、社会的关注。鉴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们非常看重孩子的分数,分高则喜,分低则忧,稍有波动,就一面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情况,一面与孩子摊牌亮底,施加压力。因此,面对语文课改,想让家长们思想一下子转变过来,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那是不现实的。怎么办?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用课改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个性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及运用语文的能力。教师要做好宣传工作,不仅要让学生接受新课程,而且要让家长理解、参与、支持新课程。教师必须通过自己扎实有效的工作,让学生冲破束缚,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用实际行动展示出语文课改的魅力,用学生语文能力不断提高的事实说服家长、说服社会,做到“语文课改”与“升学考试”的完善结合。只有如此,才能赢得全社会的支持,才能使家长从重视分数的狭隘视野中解脱出来,真心诚意地关注课改、支持课改。
(二)转化教师角色,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自我感觉学习知识是很困难的,没有教师的“教”是学不会的,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是非常神圣的,是知识的化身,是权威的象征,这就忽略了学生才是知识建构的真正主人这一客观事实,影响了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和认同。另外,教师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权威主义、专制主义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敬畏心理、恐惧心理(从绝大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和不敢提出教师知识的错误可看出)。这种心态下的学生只能围着教师转,按教师的安排行动,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张,缺乏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因此,作为受新课程理念洗礼的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走下讲台,置身于学生中间,给学生以民主与鼓励,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知识,交流心得体会,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三)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
语文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广大一线教师。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明确知识和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通过教师恰当合理的教学行为,学生主动自觉建构而成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是上下尊卑的主从关系,而应是民主平等的和谐互动关系。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练我看”的被动学习,而应该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民主学习过程。教师思考问题的着眼点也应由教材转向学生,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生活体验出发,来引导学生理解当前所学内容。其次,教师还应加强学习,增强语文教学的底蕴。语文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读书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语言滔滔不绝、幽默风趣、形象生动,知识旁征博引,板书工整隽永,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教师绝对受学生欢迎。而现在很多教师没有读书的习惯,仅仅捧着教材和教参两本书在教育着祖国的下一代,这怎么能培养出富有思想、富于灵气的学生呢?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一桶新鲜流动的活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面对见多识广、思想活跃的学生,教师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主动完善、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以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