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教育的道德缺失与对策

2009-07-28 05:55温虹青
群文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传统音乐

梅 馨 温虹青

近几年来音乐的道德教育严重滑坡,时下的流行音乐有很多是一些垃圾化、低俗化、程式化的作品,乐谱则表现为雷同化、平淡化、直线化特征,歌词内容呈现出庸俗性、低趣性、口语性特征,基本丧失了音乐的“诗情画意”、“寓教于乐”的美学价值,尤其是传统的音乐道德教育,礼乐教化功能更是被“媚俗”的内容所“冲涮”。

由于电视、互联网、手机音乐的全面渗透,社会的音乐教育影响力远远大于学校音乐的影响,常常是学校教唱一首积极向上的歌,需要花大力气,社会上一首低俗怪诞的歌流行起来却势不可挡。音乐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影响远不是我们表面上教唱几首歌那么简单,它蕴涵着情操、道德、理想与审美的人生重大问题,音乐教育不可不慎。

一、音乐的道德教育意义

中国是伟大的音乐艺术古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声乐、器乐、音乐理论都达到现代意义的成熟之高峰,音乐不仅能“寓教于乐”,使人“三月而不知肉味”,而且音乐一直是“礼乐教化”的手段,孔子甚至提出“乐治”为最高的政治治理标准。

因为音乐是真实的感情流露,是“饥者歌其实,劳者歌其事”的情志表现,因而古代统治者通过音乐来了解治理社会的结果,音乐成为一种政治反馈的手段。这就是所谓的“听政”,春秋以前有专门的“采诗官”从民间采风,收集民歌以供国君了解民情。此外,君主还要求各级官吏献诗,通过那些诗歌(民歌)来了解施政情况,改正得失。

诗歌在古代还用来作为外交手段,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涉,有的问题不好赤裸裸地说,便通过演奏音乐作品来表达意象,显得高雅而和平,文明而深刻。

诗歌也是当时人们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古人特别重视诗歌的作用,因而对音乐的研究、演奏、欣赏总是很虔诚,而不会任意糟蹋。

《毛诗序》指出: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里把诗歌的政治、道德、伦理、风俗教化等功能价值做了全方位的阐述。因此,音乐不可能是“为音乐而音乐”,有其作为声音艺术的内在特性和作用,在当今音乐表现手段极其现代化的情况下,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正确的音乐道德教育有助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荣辱观的建立,助于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二、音乐的道德教育缺失

音乐道德教育内容的缺失带来的不良后果是潜移默化的,深层次的,这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不加正视,无疑会对整个社会的审美价值产生不良影响。

(一)歌词内容的“垃圾化”:审美道德的缺失

近来风靡全国的几首歌,只要稍有音乐审美观的人就会感到恶心。《老鼠爱大米》旋律上平淡如话,没有高低起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把人类最神圣的情感比喻成“老鼠爱大米”。从比喻对象上说,“老鼠”自古为人类的天敌,从其生活于肮脏的洞穴,偷窃和损坏人类的粮食财产,乃至鼠疫,极少有人能对老鼠产生美感。作者为了“搞笑弄怪”,硬把“爱”和老鼠扭在一起,除了让人感觉“下里巴人”的低俗,毫无审美价值可言。

最丧失音乐意义而令人恶心的是如今唱遍全中国的“洗马桶之歌”——《嘻涮涮》,那歌不成歌、调不成调的东西,从中央电视台唱到乡村山野,从研究生唱到小学生。不少“艺术家”为了出名,为了标新立异,故意“恶搞”,并且首先在广大青少年追星族中“隆重推出”,从而影响整个社会。这种“恶搞”的垃圾化的艺术弥漫于各个艺术行当,从电影、电视,到小品曲艺甚至于节目主持人,都在崇尚“垃圾”。韩剧韩艺为什么令国人震撼,正是因为它传达了我们高尚的传统精神而不是“垃圾”。

(二)歌词内容的“低俗化”:思想道德的缺失

中国流行音乐的低俗化倾向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代港台酒巴音乐流入开始的,当时人们崇洋媚外,大量引进摹仿“外来”音乐,久而久之,如今我们反而没有港台艺术的高雅。曾经《冬天里的一把火》烧遍了全中国,歌词也是毫无诗意可言,根本不能让人感受爱情的美丽,用“火把”比喻爱情虽然庸俗,但比“老鼠爱大米”还高尚些。记得有人给情人写了一首爱情诗,令人捧腹:“啊!亲爱的,你是冬天里的大棉袄!你是黑暗中的大灯泡!你是饥饿中的大面包!你是酷热中的大雪糕!”要是被垃圾作家看到,说不定谱个曲还会成为“雅乐”。

《妹妹坐船头》反复吼的也不过是个“半黄色”歌曲。在游行音乐排行榜上,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现场下载的音乐中都是些什么呢?是《嘻涮涮》、《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猪之歌》、《披着羊皮的狼》、《蝴蝶》、《古灵精怪》、《天鹅》、《爱如空气》、《香水有毒》、《呃》、《舞娘》、《曹操》等,从歌曲的题目看,像是“动物交响曲”,似乎是文盲的俚语。

(三)音乐乐谱的“直线化”:情感道德的缺失

音乐本来是声音节奏、旋律的规则性变化,是乐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有机组合以表现创作思想和感情的艺术,但现行多数音乐乐谱缺乏节奏变化和个性,整个曲子的效果“__________ ”前面的旋律基本上呈直线型,最后一个高音收缩结尾,风格十分平庸低下,而且千部一腔,摹仿、抄袭迹象很明显。很少有那种个性鲜明、高扬向上、热情奔放、富有变化的作品。最典型的是《一封家书》,连朗读的乐感都不具备,严格地说那不能算是音乐,但又迅速流行全国,仿效者群至。最恶劣的“乐谱”还是《嘻涮涮》。

这种缺乏乐感的曲子,当然不可能传达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感情,只能是无病呻吟。

(四)演唱形式的“怪诞化”:形象道德的缺失

现代“唱者”多标榜为“天王”、“天后”,然而文化素养低下,音乐修养不足,更有不识简谱而唱遍天下的音乐家,有一辈子只会唱一首歌的音乐家。有人歌唱不好只能对外在形象进行全面包装:

吊儿郎当上场。不少“王”、“后”靠吊儿郎当、装腔作势上台,引起人的注意。

男女反穿衣裳。演唱者常常男穿女装,女穿男装,衣短鞋长,裙短袖长,衣短发长。

流泪与你握手。演唱者歌唱不好,会主动地动情地下台与听众握手,迫使你热泪盈眶。

边唱边求鼓掌。唱得实在不好,会不停地叫听众鼓掌,搧动听众“互动”。

这些拙劣的表演不能给人传达音乐的美感,更不能起情感教育作用,毫无音乐道德可言。社会音乐的表达形式,直接教育广大民众,流行音乐的道德缺失,直接影响社会,更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音乐审美思想和道德观念,这需引起我们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因为我们是培养音乐教师的阵地。

三、音乐道德教育的对策

游戏音乐,把音乐当成标新立异的手段或盲目追逐流行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音乐作为艺术就有其艺术的作

用,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对音乐功能的系统性理论性的总结,为我们提供了加强音乐道德教育的依据。

(一)加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

健康向上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操,要让学生喜欢健康高尚的音乐,需要做相对长期的音乐教育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

首先,加强学生积极进步的人生观教育。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对现代急功近利的浮躁行为做出深刻地解剖、形象地说理,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有健康的进步的人生目标。

其次,加强学生的道德观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道德教育苍白无力,一些怪异的东西特别容易为青少年学生所接受、摩仿,特别是互联网上的不良现象深深影响着单纯的学生,如果不坚持长期的道德教育,学生难免误入歧途。

再次是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虽然各级学校的形式上都有相关的课程,但都不能理直气壮地进行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总是觉得有“说教”之嫌。其实深刻生动的道德教育要比一切教育让人感动,不会做人、没有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学什么有意义呢?

要养成正气,有良好的习气,才会有良好的社会风气,才会让学生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音乐,才能充分发挥音乐的“寓教于乐”之功能。

(二)加强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理论的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国力的日益强盛,传统文化的价值被日益彰显出来,复兴传统文化的工作正全面推开。这几年我国“韩流滚滚”,究其原因是因为韩剧中充满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充满着家庭温馨,传统伦理道德的情操,可见我们自己的优良传统是深得人心的,时代呼唤着传统文化的复归,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建立传统价值体系势在必行。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传统音乐理论,从音乐的创作、音乐的欣赏、音乐的演奏、音乐的审美等各个层次都有相当丰富而系统的理论积淀,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音乐教育时应该有系统地、由浅入深地进行传统音乐理论教育,以加强青少年对传统音乐的认同感和欣赏的能力。

(三)提高音乐的演唱技巧

加强音乐道德教育,要按音乐的内在特征进行音乐教学,把音乐的基本演唱技巧讲透,使学生对音乐的美学规律与表现方式有较为专业的了解,从而能够分辨音乐的不同档次,不同的审美价值,能够了解“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区别,从而提高音乐水准。

(四)提高对高雅音乐的鉴赏能力

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从音乐中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音乐教育应该按这个特点制定教育方案,从基本的乐理知识到音乐的特殊语言的规律,从音乐表情达意的自身规律到歌词与乐谱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应该有系统的安排,从而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的、大众喜闻乐见的高雅作品,教给学生的欣赏方法,教会学生以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行作品鉴赏,并影响他人。

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审美的品位,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音乐道德教育,首先应该从这个层面着手。

参考文献:

[1]何休注.春秋公羊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伯俊译注.论语·季氏[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3]杨伯俊译注.论语·阳货[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4]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梅馨,女,汉族,赣南师范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温虹青,女,汉族,赣南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传统音乐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少年力斗传统
音乐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