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崛起中的文化复兴

2009-07-28 05:55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刘 喆

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除了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外,文化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它已经成为一种“软实力”,在大国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文化的元素力、潜移力、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创造力、生产力等多方面充分论证了“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这一论断,阐明了文化推动中国和平崛起这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和平崛起;文化复兴;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3-0117-02

一、中国和平崛起中文化复兴的定位

“和平崛起”和“崛起”的区别在哪里?谁都看得出是“和平”二字。什么是和平,和平就是不动声色,和

平就是韬光养晦,和平崛起就是共处中谋独占,和平崛起就是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中国要想在崛起这个历史进程中真正实现“和平”二字,除了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外,文化这一重要因素不可忽略,并且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党历来重视文化的复兴

《中国共产党章程》开宗明义明确了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党的几代领导人的强国梦想里,深深的文化情怀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丰富、创造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制定了一系列文化路线、方针、政策。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宣告,“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发展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造了可喜的文化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战略任务,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将文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又一次开创了文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二)科学发展中的文化定位

经济发展为民族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很多,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这不仅阻碍了经济发展,还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拉大,环境、资源问题凸显,社会矛盾突出,道德观念淡化,文化建设滞后。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做什么人、建设什么国家?离开文化,不可能正确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

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地位和作用、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发展动力、文化发展思路、文化发展格局、文化发展目的的认识,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二、文化复兴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作用

(一)强化政治和民族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

所谓认同,是指一种身份,表明一种归属。最主要的是民族、文化和国家认同。文化构成了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这些问题需要文化做出回答。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民族与国家是不可分离的。文化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没有统一的文化就没有统一的民族和国家。反之,没有独立的国家也很难有完整的文化。

十六大报告中曾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塑造和展现国家形象,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积极走向世界,必须让世界了解中国,接纳中国。文化是不同国家人民互相了解的最好渠道和方式。近年来,我国与许多国家合作举办“文化周”、“文化行”、“文化节”、“文化年”等活动,促进了人民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举办国际文化高层论坛,参与国际间文化对话,每年在纽约、巴黎、伦敦、悉尼和曼谷等国际大都市开展“春节品牌”活动,集中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魅力和潜力,利用国庆节、建交日等契机,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既宣传了当代中国,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同时,国家领导人走出去,广泛深入宣传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宗旨和“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倡导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文明对话。通过文化思想、文化手段宣传、营销和平发展的理念,为中国的

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文化环境。

三、文化复兴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战略

中国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过程中离不开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复兴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真正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文化战略,重建文化坐标,实现文化复兴。制定并推进明确的文化战略,大体上可以考虑文化建构、文化产业和文化外交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文化建构方面,要注意继承传统

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不断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自身特质和精神风貌的独有文化,是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聚集历史上各种文化素养、人文观念、思想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是和谐文化力的思想源泉。传统化、时尚化、通俗化构成了我们当今的文化。在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元素中,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核心。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精髓之一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正是和谐社会的精神重心所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是一体不二的和谐相处的关系,人不能从自然中独立剥离出来,不能只为人类的利益,无所顾忌地征服、掠夺“大自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入研究、科学利用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对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传统文化内涵都是不无裨益的。

(二)文化产业方面,要逐步把适合投入市场的文化变为文化产业

当今世界,包括科技革命在内的文化创造促使世界各国各民族高度重视并抓紧实施文化发展战略,以抢占新时代的制高点。中国为了实现21世纪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实行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和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精神生产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明发展的重要方面,也必须适应和实行这两个转变和创新。在全球市场化的今天,适合推入市场的文化载体,一定要不遗余力地实现产业化。

(三)文化外交方面,构建文化认同,树立良好形象

在这方面,英国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二战以后,英国国力下降,但至今想保持大国、强国的地位和影响力,除了维持英美特殊关系,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在欧美之间发挥外交的枢纽和桥梁作用,还很注意塑造和推介当代英国的文化形象,发挥英国在世界上的思想和文化影响力,并且这样做也带动了经济贸易和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在全球化和后冷战的国际政治背景下,文化在世界政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了。恐怖主义威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大多与文化冲突密切相关。因此,中国要和平崛起,要实现文化复兴,就必须建构自身强有力的文化认同,在世界上树立一个良好的文化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明确的对外文化战略。如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国责任、多边外交,如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理念。崛起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命题,为了实现崛起,这些新的元素不仅是手段,是过程,而且更应该慢慢把它们化为崛起本身的价值和目标。

如今,文化的力量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可以说它的作用和功效是无边的、是无形的、是无限的、是无极的。文化对于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对于思想建设起着感化作用,对于环境建设起着辐射作用,对于人才成长起着催化作用。总之,文化的先导力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有着巨大的反哺作用。

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力的共同推动下,中华民族的文化一定能够实现伟大的复兴,不断进行新的跨越,从而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王超逸.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王凤娟.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J].甘肃社会科学,1996,(4).

[4]吴琳娜,余武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优秀传统文化[J].青海社会科学,1996,(4).

[5]程秀玲.市场经济呼唤传统文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1).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