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湖南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2009-07-28 05:55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形成机制

孙 玲

摘要:文章以农业发展和产业化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根据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情况,阐释了湖南农业产业化的特点,通过分析本土农业产业化的多个典型,对湖南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剖析,重点在于分析湖南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湖南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南农业产业化;形成机制;农业合作组织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3-0008-02

一、湖南农业产业化的特点

(一)网状的产业链

农业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易衍生新的增殖环节的特性,所以一旦形成产业化,其体内必然包含多个联系密切的产业。湖南农业产业化网状的产业链的特征还不够完善,还要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1”工程、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济合作组织等有效手段共建农业产业化,目前重点在于稻米、果蔬、棉麻丝、茶叶、肉奶、禽蛋、水产品等产业链建设。

(二)农户是基础单位

农户是湖南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参与单位,他们为其中的企业提供产品和原料,同时需要企业和组织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众多农户的参与使得农业产业化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传承和发展。

(三)农业合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中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代表众多农户的利益,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和政府机关等进行集体谈判,维护农户集体的利益,约束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盲目竞争行为。目前湖南省已建成部分农业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这些组织在今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会更加完善,此时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会提高,整体素质也会大大提高。

(四)基础设施现代化

目前,湖南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整治和加强,初步建立了适合大农业发展的设施配套齐全的机电灌溉设施、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以及交通信息网络体系。

(五)地方文化根植性强

农业具有生物特性,再加上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决定了农业产业化更具有本地根植性。成熟的农业产业化一般都有悠久的历史根基,较长的时间积累。

二、湖南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机制

(一)农业产业化形成的诱因:农业资源禀赋差异

农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依赖很强的产业,农作物由于生长的特性,包括地质、气候、水文等内在的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类型、品质,使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色农业,再加上农产品储运的特殊性,进而影响到相关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这种农业资源在地理空间分布的差异,决定了一些产业为了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而集中到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农业产业化。

(二)农业产业化的内在机制:合作需求

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发展专业化加速,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一些生产职能分离出来,形成了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独立的,与农业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农业既是这些产业部门的销售市场又是原料供应者。它们之间,不仅在人力、资源、资金方面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联系,而且还在生产技术上存在较为密切的投入产出关系。面对这种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紧密联系的发展趋势,使得农业发展对合作期望很高,这样对合作的需求直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

(三)农业产业化的市场决定力量:规模经济

随着人们物质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更加复杂:一方面,使农业产业链的增值环节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使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相互关联性更强。这样,以生产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要想获得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必须使市场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交易,以避免重复谈判的成本以及非合作行为的出现。

(四)农业产业化形成的制度因素:路径依赖

技术发展和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是指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选择,就会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性,这种选择本身也就具有了发展的惯性,具有自我加强的放大效应,从而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农业具有生物特性,再加上不同的农业区域由于历史、地理区位、自然禀赋、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农业产业化更具有本地根植性,导致某一农业产业最初只能在某些地区集群,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

三、湖南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一)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

相对于工业产业化,湖南省的农业产业化在近几年才逐步发展起来。作为农业资源大省,近年来,湖南省农业产业产生的绩效与其富集的农业资源是极不匹配的。表现在:

1.特色产业不强,产业链条较短。湖南是农业大省,稻米产量居全国首位,生猪出栏量居全国第二位,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三位,茶叶产量列全国第四位,柑橘、淡水鱼等产量均列全国前十位。但是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高附加值的项目少,农业产业链短。

2.区域专业分工不明确。根据14个市州地域特点、资源优势、经济状况,全省可分为四大经济区域,即长株潭经济区、环洞庭湖经济区、大湘西经济区、湘中南经济区。从实际情况来看,各个区域的“城”、“湖”、“山”、“天然温室”的特色都没有明显体现出来。

3.地理品牌少而弱。在主导农产品中缺乏全国知名品牌,在农业产业化中起核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如金健米业、正虹饲料、亚华种业、湘大集团等10大企业集团和望城农业高科技工业园区,都只能勉强算是省内名牌。

4.配套服务水平低。种养业相关的防病治虫药物、农机供应以及农产品储运流通渠道不通畅还未集聚,生产技术比较粗糙,自动化程度不高,质量控制也不能完全达到出口的要求等。种业、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体系建设不健全。

5.缺乏产业化需要的具有开拓精神与合作意识的企业家。

(二)加快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途径

1.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维方式,选择多样化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不断拓展农业综合功能和农业发展空间,增强我省农业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和国内外市场变化的能力。

2.壮大龙头企业,打造核心平台。要把湖南的产品、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出路在于壮大龙头企业这一核心,才能对千家万户的农户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利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集群,带动农民致富。通过实施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1”工程,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要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

3.依托园区拓展产业链,打造支柱平台。农产品基地是产业化龙头企业所需的原料和销售的农产品的集中产地,是农产品批量、均衡供给的保证。从湖南的实际出发,要重点抓好稻米、果蔬、棉麻丝、茶叶、肉奶、禽蛋、水产品等产业链的基地建设,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地一品、一片一业和园区的方式来形成规模化生产拓展。

4.强化农业技术创新,打造科技平台。目前,我省农业生产与加工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很低,普遍存在“三多三少”,即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采用传统工艺和落后设备的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少;粗糙加工多,综合利用少。在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市场发展的趋势,正确制定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

5.实施名牌战略,打造精品平台。农业发展已进入“品牌竞天下”的时代,实施农业名牌发展战略,使我省农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保持强大的竞争力。打造农业产业化群,要加大培育知名品牌的力度。我省农产品资源丰富,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把品牌做响。

6.优化市场环境,打造物流平台。现代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打造农业产业产业化,就必须打造现代农业物流业,做到货畅其流。

7.加大扶持力度,打造政务平台。发展农业产业化离不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政府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指导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拉平.中国农产品市场行为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约翰·梅尔著,何宝玉,张进选,王华译.农业经济发展学[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

[3]张智元.产业集聚、竞争优势与西部开发[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4]王俊豪.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孙玲(1979- ),女,辽宁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形成机制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与形成机制研究
中美城市化空间失配形成机制对比分析
浅析中小学教师心理危机的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