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2009-07-27 05:09陈天瑜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仲永渔人桃花源

陈天瑜

【考点指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文言文有关知识、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包括文言诵读、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理解、文意的概括、形象的把握、阅读的感受评价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查。具体考查要求如下:

①朗读停顿。要求读准文言文句子的节奏,正确地划分出文言句子的节奏。

②字词解释。结合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正确含义。

③句子理解。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理解文言句子的深层含义,以及文言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④内容概括。主要是考查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能力,要求能用简明的语言把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事件等概括表述出来。

⑤形象把握。要求能感受文言文中的形象,能借助文言语句、描写方法、写作手法,感受文言文中的形象。

⑥感受评价。考查学生阅读后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能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就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形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从阅读材料看,有许多省市在教材中选择,也有不少省市选自课外。不管哪种,都要把重点放在平时的积累上。要多读多背,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并将课文按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适当地读些课外文言文,做一些文言文阅读试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和答题的速度。

【牛刀小试】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3.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周宅酆镐①,近戎人②,与诸候约:为高堡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候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③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候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周宅酆(fēng)镐(hào):西周的都城酆镐。②戎人:少数民族。③褒(bāo)姒(sì):周幽王的宠妃。

6.用“/”线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诸 侯 之 兵 数 至 而 无 寇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约() ②闻()③说()

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候之兵皆至,救天子。

9.后来“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候兵不至”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10.你觉得幽王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11.读了选文,联系学习或生活,谈谈你的启示。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

【乙】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①,斥逐②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③。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④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⑤,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陶宗仪《说郛》)

【注释】①不肖:不成才。②斥:职责,斥责。逐:赶。③如礼:按照该有的礼节、仪式。④恻然:同情的样子。⑤驯谨:顺从而谨慎。

12.用“/”线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尽 以 家 财 付 孝 基

1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异()②丐()③委()

14.甲文中“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正确译文是()

A.父亲利用他的这种情况,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

B.父亲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到周围同县的人家去拜望。

C.父亲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

D.父亲利用这种情况,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

15.甲文中的“仲永”和乙文中的“富人子”前后都发生了变化,请依据甲乙文段内容填写下表,并分别说说造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仲永:前()→后( ) ,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人子:前()→后( ) ,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了甲乙二文,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2页文言文参考答案:

一、

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答出两条即可)

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二、

6.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7.①约定 ②听到 ③通“悦”,高兴。

8.当戎人来进攻时,击鼓互相传告,诸侯的军队都会前来,救护天子。

9.因为幽王前几次击鼓并没有戎寇进犯,是为了搏取褒姒一笑。这次击鼓,诸候同样认为是幽王为了搏取褒姒一笑,所以没有去。

10.是一个荒淫误国、把国家大事当儿戏的昏君。

11.例:做人做事,我们都要诚实,以诚相待,言而有信,否则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三、

12.尽以家财/付孝基

13.①感到惊奇 ②行乞 ③委托

14.C

15.仲永:前(神童) →后(泯然众人),变化原因:不使学(父亲不让他学习,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富人子:前(不肖子) →后(驯谨,无他过),变化原因:张孝基用因劳而获的办法,让他灌园、管库,让他学会自食其力,一步步地改变了他。(意近即可)

16.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示例:个人的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教育更重要,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能改变一个人。

猜你喜欢
仲永渔人桃花源
A Greedy Story
菊与星
渔人的故事
《桃花源记》
打渔人
想清楚再动笔
新《伤仲永》
你心中的桃花源
虚构的桃花源 桃花源的虚构
怎一个“伤”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