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芳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几乎每一册都有涉及统计的内容。教了统计一课,老师们最喜欢布置的作业便是让学生在课外选一个感兴趣的内容,搜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老师们能为自己布置这项作业找出充分的理由与理论依据,比如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计算等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等等。几年来,我校新课程已经实施了一个轮回,笔者多次对学生的这项作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这项作业看似非常符合新课程新理念,但实则空洞,徒有其美丽的外壳而已。真实情况如何呢?只有10%的学生作业中的统计数据是真实的,90%左右的学生选定一个主题后,为了交差,瞎编乱造数据,使统计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严肃性。70%的学生面对作业不知所攒,选什么内容好呢?可是老师们对这个作业情有独钟,从一年级布置到六年级,乐此不疲!
学生初次接触统计知识,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学会用统计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这次是学生第二次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重点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体验“以一当二”方法的来源以及灵活运用。教学新知后,根据任教班级实际情况,我精心布置了以下作业。
作业:统计自己数学作业本里的成绩,分析数据,写写感想。
说明:我们班每位学生的作业本里都有一张平时作业情况登记表,每次批改以后学生都会在表格里记录下自己的成绩。我这样设计表格:在表格的开头写下“每天进步多一点!!!加油!!!”的鼓励语言,并标明“二年()班()的作业登记表”,然后设计页码、等级、书写、随笔等项目,供学生填写。
教学“统计”一课时,已接近期末,我便抓住作业本里的成绩——学生身边这一最熟悉的事件,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统计分析。
下面我详细谈谈自己设计这次作业的一些理念和想法。
尊重差异,放飞潜能。布置这次作业,我让学生在统计活动中采用自己的思想去观察、去分类、去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个作业看似简单,内容上明确指定了一个主题,看似一刀切,实际上细细品读,既不会让学生不知所措,又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是都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和快慰。比如,学生拿到数据后,面对这么多无序信息,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分类。有些学生是按等级分类统计,有些学生按书写分类,有些学生把出现的所有情况都一一罗列……又如,有些学生采取“以一当一”“以一当二”“以一当三”“以一当五”的方法……有些学生能根据具体数据灵活地做出决策。在完成这一作业的过程中,学困生巩固了统计的基础知识,能够收集数据,完成统计图。中等生强化了统计的基本技能,优秀生优化了统计的知识结构。
目标明确,易于操作。作业设计要有目的性,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习重点,突破难点精心设计,对每一次作业的设计,教师都必须明确其意义,通过这项作业将促进并深化学生对哪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并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发展哪些基本能力。作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也要重视实践性,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材料。但仅具有实践性而难以操作或不可操作,这种实践性就等于空谈。设计数学作业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上述作业,主题明确,易于操作,同时在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管在知识层面还是在情感层面都收获不浅。
真实贴切,促进发展。教师要善于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亲身经历的问题,把数学作业融入生活,增添学生做作业的情趣,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乐于接受作业。作业应将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思维,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学生就会以更主动的姿态投入到作业中。让学生统计自己的作业成绩。学生因为对它非常熟悉而倍感亲切,在统计过后很多学生有感而发,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觉得自己这段时间还可以,A+多了,不过,我还得加油!”“我一共得了12个‘B-,太可怕了!以后我一定要注意把字写端正。”“我要得更多的A+,努力消灭B和B-。”……学生在作业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学会了反思。
作为教师应该合理而科学地设计数学作业,充分发挥作业的职能,既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从而全面实现数学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