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东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之四是“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其能力层级为B。这一考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文中的句子”,即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特别是文言实词、重点虚词、特殊句式等,根据具体语境读懂、领会每一文句的具体含意;二是“翻译句子”,即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力求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这一考点的设题方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由客观选择题变换成了主观表述题,自2002年一直沿用至今,一般设2-3个小题,分值多达10分,既考查了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又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导向性。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呢?
【技法讲解】
一、注重文言知识积累及理解翻译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实词、虚词、句式、修辞乃至断句的正确理解为前提的,因此应有相当的知识贮备,并善于运用。
1.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运用
除识记“考纲”规定的120个常用识实词和经典课文中出现的实词外,还要掌握实词翻译的几种方法。
(1)借助字形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义联系密切,可根据其义符推断词义。
例:冀得一归觐。“觐”跟形旁“见”有关,据上下文,推断为“拜见父母”之意。
(2)语法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言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及语法成分,进而推断其意思。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该句为对仗,“以”与“用”相对,“用”为动词,所以“以”应译为“重用、任用”。
(3)联想分析法: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到教材中的相关语句或成语中有关词语的用法,巧妙地移用到这些文言实词的理解中。
例:不以外夷见忽。“见”字,可联想到课文中“府吏见叮呤”一句,“见”译为“我”,句子翻译为“不因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4)活用推断法:文言中某一实词,按一般义项翻译不通,应马上想到词类活用,继而运用相关知识,作出正确翻译。
例:操军方连舰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走”是动词使动用法,译为“使…逃跑”。
(5)语境分析法:语境对词义具有制约、提示作用。
例: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人。“责备”理解为“批评、指责”不妥,连几个英明的君王都有缺点,因此对于一个人,不应要求完美,故“责备”应译为“要求完美”。
2.文言虚词的积累和运用
首先,要记住《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其次,要活学活用,借助一些技巧来推断它的含义和用法。方法如下:
(1)语法分析法:借助虚词所处位置,推断意义和用法。
例:先妣抚之甚厚。“抚之”属动宾短语,“之”代“老妪”。
(2)语境分析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综合运用文意理解和句法分析,才能最终确定其意义和用法。
例: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所”用在动词前,作助词,理解为“表示……的情况”。
(3)句式分析法:根据常见特殊句式的特点,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之”是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4)语气表达法:有些虚词,可根据语句所表达语气,推断其用法。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前者表反语语气,可译为“难道”;后者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大概”。
3.文言句式的积累和运用
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四种特殊句式和一些固定的搭配。针对句式特点,分类记忆,理解作用,对文言翻译大有帮助。
(1)判断句式
常见形式有“……者,……也”“…者……”“……,……也”,另外还用“乃”“则”“为”“皆”“耳”等词表判断,翻译时加判断动词“是”。
(2)被动句式
常见形式有“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为……所”式,“见…于…”式,翻译时加介词“被”。
(3)倒装句式
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做出语序调整。
(4)省略句式
省略是文言文中普遍现象,各种词性的词都有被省略的可能,翻译时要完整地补出省略内容。
4.修辞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文言中常见修辞有比喻、排比、借代等,翻译时,比喻、借代须还原为本体;互文,则应前后意思合并;排比句,可逐句译出,也可浓缩为一句。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译为:不因外物和个人心境的好坏而悲喜。
5.了解一点断句方法
正确的断句是准确理解、翻译文言的基础,应注意文中的一些标志性词语。常用方法如下:
(1)抓虚词。发现虚词,确定位置,然后做出判断。“夫、盖、若夫、至若”等词常在句首,其前停顿;“者、也、矣、哉、耶、耳、焉”等常用句末,其后停顿。
(2)察对话。文言中“曰、云、问”等词作为对话标志,也是断句处。
(3)明关系。总句、分句间有停顿,分句间同样有停顿。
(4)看句式。根据特定的、固有的句式,能轻易做出断句。
(5)通文意。了解文体以及主要内容,是断句的前提条件。
二、翻译句子的8种方法
1.添。翻译时,在原单音节词前或后,添加语素,使之成为符合现代汉语特点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1:齐人和的附于秦。“附”译为“归附”。
2.换。一些单音节词,无法添加语素,则用一个现代汉语中与之意思相近的词去替换它。
例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若”换成“如果”,“众”换成“军队”。
3.拆。文言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恰好是今天的一个双音词,但意思与今天常见的这个词相去甚远,往往需将它拆开翻译。
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其实”,应拆开译为“他/实际上”。
4.留。凡古今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保留下来,不必翻译。
5.补。增补句子中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的新增内容。
6.删。文中一些虚词无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停顿,或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翻译时,可删去,不必硬译。
7.调。翻译时把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倒装句语序调整过来,使其通顺、畅达。
8.合。拼合文言中那些运用互文的句子或故意用繁笔的句子,使之简明。
(三)文言翻译应具有3个意识
1.通读全文,上下联系,应具整体意识。不能局限于某一两句,应研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意。
2.审视句子,勾画关键,应具采点意识。翻译前分清文句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紧扣采分点,不能轻易放过。
3.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应具规范意识。翻译时,力求逐字逐句翻译,尽量做到字字落实;涉及到典故、修辞,难以直译时,可灵活变通,采用意译;语言表达,力求“信、达、雅”,忠实原文,表达通畅,准确规范。
【原题展示】
1.(2008年高考语文四川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8年高考语文福建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之则行,舍之则隐,惟我与尔有是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8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交,以女妻侃子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8年高考语文重庆卷)翻译下面的句子。
(1)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化训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杨)偕在并州日,尝论《八阵图》及进神楯、劈阵刀,其法外环以车,内比以楯。其后王吉果用偕刀楯法败元昊于兔毛川。元昊乞和而不称臣,(1)偕以谓连年出师,国力日蹙,宜权许之,徐图诛灭之计。谏官王素、欧阳修、蔡襄累章劾奏:(2)“偕职为从官,不思为国讨贼,而助元昊不臣之请,罪当诛。陛下未忍加戮,请出之,不宜留处京师。”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
2.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管仲与鲍叔》)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大道之行》)
4.(1)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2)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
(选自《三国志》卷十一注)
5.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选自《新序•杂事第一》)
6.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帝遣虎贲收允。妇出阁戒允曰:(1)“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允至,明帝核之,允答曰:“‘举尔所知[注],臣乡人,臣所知也,愿陛下检校,为称职与否?若不称职,臣宜受其罪。”(2)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注]“举尔所知”,这是引用的孔子的话。
7.(1)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2)军士皆言愿意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选自《冯异谦退不伐》)
8.曾子衣弊衣以耕。鲁使人往致邑(封地)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1)“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2)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曾子言论辑录》)
9.魏文侯使舍人毋择献鹄(天鹅)于齐侯。毋择行道失之,徒献空笼。见齐侯曰:“寡使臣毋择献鹄,(1)道饥渴,臣出而饮食之。鹄飞冲天,遂不复反。(2)念思非无钱以买鹄也,恶有为其君使,轻易其币(礼物)者乎?念思非不能拔剑刎颈,腐肉暴骨于中野也,为吾君贵鹄而贱士也;念思非不敢走陈蔡之间也,恶绝两君之使。故不敢爱身逃死,唯主君斧质之诛。”齐侯大悦,曰:“寡人今者得兹言三,贤于鹄远矣。寡人有都郊地百里,愿献于大夫为汤沐邑。”
(选自《说苑•奉使》)
10.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1)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2)乃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本期参考答案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原题展示
1.(1)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2)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2.(1)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2)(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
3.(1)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2)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4.(1)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2)无视小民百姓的忧伤,却博取身边近臣的高兴,那么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强化训练
1.(1)杨偕认为,朝廷连年征战,国家的实力一天天弱小,应该暂时答应元昊的要求,慢慢谋划消灭他的办法。(2)杨偕官职是皇上的侍从官,不想着为国家讨伐敌人,却帮助元昊实现不称臣的无理要求,罪过应当处死,皇上您不忍心杀他,请求您让他到外地做官,不适宜把他留在京城。
2.(1)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2)人们(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多,动词,赞美;知,识别,了解)
3.(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亲,前者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亲人”,后者译为“亲人”;子,前者也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子女”,后者译为子女)(2)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鳏,老而无妻之人;寡,老而无夫的人)
4.(1)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规”,在句中的意思是“规划”“考虑”“打算”等)(2)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5.(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王、霸都用作动词,分别译作称王、称霸;足,意动用法,以……为满足;莫若之,倒装句)(2)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显出了忧愁的神色。(其,表推测语气;几,将近,接近;是以,倒装句)
6.(1)对于英明的皇上,可以用道理说服他,而向他求情却是很困难的。(2)(明帝)审查以后,认为这些人做官都很称职。
7.(1)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2)军士都说愿意隶属于大树将军,光武帝因此十分推重他。
8.(1)这不是先生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2)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9.(1)半路上天鹅又饿又渴,我放它出来让它喝点水吃点东西。(2)我心想不是没有钱再买一只天鹅,只是觉得哪有作为国君的使者,却看轻他的礼品的呢?
10.(1)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2)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部知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