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敏
阅读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搜集写作的素材,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写作技巧,培养想象力,提高语言水平,正如古人所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读写结合,指导学生学会表达,是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
语文教师都注意到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比较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但教师虽然能够引导着学生从阅读中悟到一定的习作方法,课堂上归纳总结得“热热闹闹”,但是下笔成文时却依然“涛声依旧”,读写不能有效地结合,习得的习作方法不能够有效的内化吸收,不能灵活的“为我所用”,学生仍然不会表达或习作水平提高不大。
为此,我通过反复研读《语文新课标》,把视角集中在了以下要求上: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语文新课标》总目标)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达,内容具体,感情真实。(4—6年级阶段目标)
根据以上两个目标精神,我提炼出了抓典型、写通顺、有顺序、写具体、写生动等几项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写作的训练点,并且依据《新课程实施建议》“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的要求,确立了重抓住取材、过渡、顺序、具体、生动等环节,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努力搭建写作津梁,读写互动,读中导写,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范例指导中学会写作。
一、“选典型”方法指导
“选典型”是作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和技巧。可对于初学写作的四年级学生来说,不要说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就是理解起来都还有一定难度。于是我就结合课文《鸟的天堂》这样进行指导:
教学环节一:什么是“选典型”
1、指名读“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这一句。
2、师问:树上的鸟儿只有这两种形状吗?是不是只有这“花的、黑的”两种颜色呢?
3、生答:不是。
4、师追问:那为什么作者只写两种呢?只写一种行吗?读读看。
5、引导学生回答:如果只写一种感觉没这么多。而罗列两种读起来就感觉还有很多很多。
6、师:为什么明明只写了两种。读起来却感觉很多呢?
7、引导理解:是因为作者用这两种来作代表了,代表还有很多很多。
8、师总结介绍:像这种选代表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选典型”,那么你知道什么叫做“典型”呢?“典型”就是有代表性的,如操场上参加大课间活动的人很多,达1000多人,你不可能在作文里一一介绍,只能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写,这就是“选典型”。“选典型”是我们平时写作文时经常用到的一种写作方法。
教学环节二:如何“选典型”
1、齐读“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这一段。
2、师问:树上的鸟儿千千万万,种类繁多。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要派画眉来当典型呢?
3、引导讨论,师归纳板书:①它的动作特别引人注目。从“飞出来”、“又飞进”等词语可看出来。②它的神态与众不同,“兴奋地唱着”。③它的叫声有代表性。从“它的歌声真好听”这一句可以看出。既然它有这么多方面具有代表性,所以选它来做代表是最合适的了。
4、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如: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要选一个运动员代表发言,总不可能选一个体育成绩很差的人来当代表。写作文要“选典型”跟这个理是一样的。
这样一指导,学生对这个写作知识就明白理解了,也就会实践运用了,水到渠成,目的达到了,效果也就出来了。
二、“过渡”方法指导
小学三年级以前,习作要求比较低,一般以写一段话为主,写明白一个意思即可,所以一般不需要过渡句。而到了四年级,要求连段成篇了,一般一个意思为一段,一个意思与另一个意思之间需要分段,段与段之间需要过渡连接。这个跨度比较大,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为了让学生尽快地掌握过渡的方法,我是这样指导的:
(一)打比方引入。
同学们,我们的手指能自如地弯曲靠的是什么?(生答:关节)是的,那如果没有这些关节试想会怎么样?还能自如灵活伸缩吗?(不能)那要弯曲怎么办?只有硬掰,结果可想而知,不是断就是伤。
同样的道理,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一个意思与另一个意思之间要自然连接起来,也要给它安上一个灵活的关节。这个“关节”我们把它叫做过渡句。过渡句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使上下文的意思自然连接起来。
(二)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过渡句。
1、出示句子并读一读:“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读后启发思考:“那些叶子”指哪些叶子?是刚长出了的叶子还是长大了的叶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学生找出依据,即前一句过渡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3、再读再感悟:请把这句话去掉读一读,感觉怎么样?行不行?(让学生自己感悟得出:去掉不好,意思不连贯也不明确。)
(三)总结巩固,学以致用。
1、这句话在文中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没有它上下文就不连贯,读起来也不自然,像这样在文中起连接过渡作用的句子,就是过渡句,它好比我们人体的关节一样重要。
2、找一找:如果你留心一下,这样的句子很多,请同学们到本文或其他课文中去找一找,辨一辨。
3、练一练:《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叶”和“脚”这两部分之间作者是怎样连接的?你能写上一句更明显的过渡句吗?(提示:可以模仿《赵州桥》中的过渡句的写法。)
4、交流汇报。如:爬山虎不但叶子好看,而且脚更引人注目!
三、写作顺序之“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指导
我认为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截然分开。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所以我从来不单独上作文课,却又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写作指导,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合适的学习机会,读写结合,点滴渗透。我总是在阅读教学中随机穿插作文教学,这样结合具体事例,学生易于理解,也易于接受。如:作文要有顺序,这是人所皆知的写作常识,但真正操作起来也并非易事。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当有一位学生提出“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的叶子——最后写爬山虎的脚”,我趁机归纳:“也就是说作者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这个顺序来写的。”接着,我连忙结合前一天布置的随记《一月小结》进行讲评:“同学们,其实这篇习作,我们也可以用作者这种写作顺序来写。请同学们打开思路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生说,师板书归纳。)
1、学习和生活;
2、优点和缺点;
3、所做和所感;
4、自己和全班;
5、自己班和别人班;
6、学校表现和家里表现;
7、上课、作业和岗位;
稍一启发,学生个个思维活跃,一下子说了十多种顺序,有从两个方面写的,也有从三个方面写的。
然后,我又顺势指导:顺序有了,典型有了,还要像作者一样确定一个重点,你们看作者叶圣陶爷爷在选出来的三个代表(即三个方面)中,他派“脚”这个代表作重点发言,其余两个(叶、生长地)作补充发言。(我这样一比方,学生兴趣更浓了。)那么,你也能从上面这些不同分类的代表中,选一个代表作重点发言吗?经讨论,学生很快就确定了各自的重点代表。如:“生活和学习”这两个方面,学生立刻就能确定重点应写“学习”方面。按以上的流程指导下来,比纯粹的作文指导效果肯定要好很多。具体效果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范例引路,形象易懂;
2、读写结合,避免枯燥乏味纯理论指导,也便于从比较中发现问题;
3、趣味讲解,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这样学生对深奥的、枯燥的写作知识有了形象的理解,生动的记忆,也必定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记得牢,用得出,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四、“写具体”的方法指导
关于写具体,学生往往简单地理解为字数多。所以习作时为写具体而凑字数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实我们都知道“具体”与“字数”并不完全等同,有的区区十几个字照样能把一层意思写具体,有的洋洋洒洒成百上千字也没说清楚一件事,甚至还罗嗦来重复去。为纠正这一现象,也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写具体,我特地联系课文进行了指导。
(一)打比方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拍过或被拍过照片,有经验的摄影师不仅会指导你摆出各种各样的姿态,还善于选择不同的角度(多角度)拍摄,如同样拍你,可以从正面、侧面、背面、45度、90度等不同的角度取景拍摄,但主体没变。这样拍出来的照片丰富多彩,形态万千,不单调,有看头。写作文也同拍照片的道理是一样的,同一个主体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去记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具体全面,而且内容充实。
(二)举例说明。加深理解。
今天老师仍以《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为例,如作者为把爬山虎的“叶”写具体,分别从“颜色”、“形态”这两个角度进行描述,其中写“形态”这部分作者又从动态和静态这两个方面来记叙。这样一来,作者也就把“爬山虎的叶”写具体了。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当然,同样写“叶”,你还能从哪些角度去写具体呢?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果然不一会儿功夫,同学们就说出了很多写具体的不同角度。有的说可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去写;有的说可以从正面、反面去写;有的说可以从阳光下的叶、雨中的叶去写……
(四),J、结收获,激发信心。
同学们,明白了什么是写具体,掌握了写具体的方法,相信大家以后不会为写不具体而犯愁了,也不会为凑字数而凑字数了。只要多想想,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你也一定能把作文写具体。
五、运用修辞手法“写生动”
今年刚刚接触新教材。对教材体系、难易、要求都不是很了解。根据第一单元测试卷来看,关于“修辞”的知识点考得比较多,如写比喻句、拟人句等,于是结合课文我这样进行了指导:
(一)由卷子上的题目引入。
l、出示:“桑树是春蚕的奶娘,桑叶是春蚕的乳汁。”把桑树比作(),把桑叶比作()。
2、变换句式说话练习:用()来比()。
3、出示:“爬山虎的嫩叶和细茎向上伸展。”改为拟人句()。
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区分比喻和拟人。
第一组:
①爬山虎的嫩叶和细茎像脚一样向上伸展。(比喻)
2山虎的嫩叶和细茎像脚一样向上爬。(拟人)
③爬山虎的脚向上爬。(拟人)
第二组:
①春风像母亲的手。(比喻)
②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拟人)
5、从课文中找比喻、拟人句,进一步区分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拟人?
(二)形象讲解,让学生明白“修辞”的意义。
1、师:比喻、拟人等方法我们给它一个总名称叫“修辞手法”,就像“水果”这个名称一样。
2、讲解修辞的作用和意义。
修辞就是修饰、打扮的意思,就像我们人出门前要精心打扮一番,使之更得体,更漂亮。你是作文的美容师,你在让句子出门跟读者见面之前也要给它精心打扮一下,才能让它出门见客。
请看老师这里有两句话,你比比看打扮前跟打扮后谁漂亮?谁生动?老师是用什么来装饰打扮它的?
打扮前:一说你的缺点,你就立刻推责任并狡辩。
打扮后:当批评的雨点下来的时候,你怎么总是来不及打伞呢?
3、回到课文,再找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打扮句子的?(找、说,加深理解。)
以上是我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真切的做法和体验。在这一做法和体验中,我特别强化了“文本意识”,突出了读写互动的实践指导,重视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的贯彻与落实,因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本意识的回归,并非去走脱离实际、轻视实践的老路,更不是要把学生困在书本上,而是在强调文本意识的基础上,更好的去理解把握文本,比较充分地挖掘文本资源。进而实现对文本阅读的超越,从而架起通向成功作文的津梁。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回归文本、挖掘文本资源的时候,要随机引导学生成功利用文本中积累到的生活经验、领悟到的生活意蕴来观照现实生活,形成自身对现实生活的意见、看法、观念。创造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既要善于把学生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进文本,又要善于把高于现实的文本生活引进现实,进而实现文本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对流,促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接受文本,并最终作用于自己的作文实践之中,以实现作文个性鲜明、生动形象、感情真挚、中心突出、结构严谨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