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敏
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其变化速度有时快于我们的计划和接受速度,现在的中学生正是如此。作为90后,他们个性极度张扬,言论高度自由,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会“遭遇”意外,语文教师经常抱怨学生麻木、冷漠、调皮。语文课上得越来越平淡无趣,学生们在语文课上要么浑沌走思,要么反调不断。这真是语文老师的尴尬。
其实,这是我们语文老师被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思想禁锢所致。我们把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压制了他们的活力,乃至学习的兴趣。若我们能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学习的真正主人,而我们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若我们能给学生一个畅谈思想的机会,也许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有所不同。
当我们以一颗包容之心去看待学生的这些似乎“格格不入”的“反调”,你会发现其实这正是学生作为一个主动的、活泼的、具有创造性的鲜活的人,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只要教师善于抓住了课堂上的这些 “意外”,营造氛围,激活课堂,给学生一次展现真实想法的机会,也许会有美丽的语文课堂呈现在师生面前。
记得某天我计划讲《背影》,面对这样一篇感人至深、文质兼美的经典杰作,我觉得非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不可,一定要让学生与作品进行一次亲密接触,经历一次心灵对话,让学生在感动中去发现、去探究、去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
上课之初,我展示课题《背影》后,便放了朗读带,要求学生边听边闭目静思,在大脑中再现父亲的背影。我相信那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父爱一定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学生。
朗读完毕,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吗?请谈谈你的感受?当我正胸有成竹地等待一个个发自肺腑的答案时,突然听到有一个学生在底下轻声说:“土老冒!”我有点恼,好象学生越来越麻木冷漠了。“真假,变化无常”又一个声音附和道。此时,有的学生已经嗤嗤发笑, “有点雷”一个学生竟用上了网络语言,终于引爆了全班的笑神经。学生们一边笑着,一边等着我的下一步行动。
我当时特别失望,学生们面对大家的美文,怎能这个反应?难道真的只有那些俊男美女的所谓偶像,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正当我不知所措时,《语文课程标准》上的这句话浮现脑海:“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啊,说不定这真是学生的多元反应。犹豫片刻后,我索性依着学生的认识态度,顺势引导:
那好,咱们就来说说:“土老帽”、“太假”、“太雷”这些话题吧!
师:父亲土,土在什么方面?文章假,情节雷,在什么地方?
生:这位父亲又老又胖,穿的还是青布棉袍,形象太土了。
师:假如你是作者,你会让这样一个父亲来送你上车吗?
生:当然不会,太丢面了。
生:父亲不仅外表丑,而且做事还很小气。还跟脚夫划价,斤斤计较,这个人太不招人喜欢了。
师:为什么说这位父亲变化无常呢?
生:他开始拜托一位熟识的茶房陪作者同去,后来又怕别人办不妥,就亲自去送,这当然是变化无常了。
师:文章假,情节雷,在哪些地方?
生:我觉得这个情节太假太雷了。作者已经二十来岁了,而且已经结婚了,居然还让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来送行,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不仅让老父亲来送行,而且还眼看着自己的老父亲艰难地攀爬月台去买橘子,这是多么地无情冷酷呀。
师:看来你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那么,我们就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探究这个情节吧,谁来读读这个故事的背景?
生:本文记叙了作者1917年的一段父子往事。当时,作者正在北京大学读书,他的花费已是父亲的不小负担。再加上后来父亲赋闲,祖母去世,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赶回扬州奔丧的作者看到了家中已今非昔比,一派萧条景象。《背影》记载的就是他俩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父亲为了养家糊口而远走他乡,作者为了读书寻求出路而去北京,父子俩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方向不同而同样颠沛流离的艰难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这对父子。因此,作为父亲,他想方设法地想为孩子做点什么,哪怕是去买几个橘子。
生:我现在觉得,父亲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穿过铁道,吃力地攀爬站台的栏杆,去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并不土,而让我们体会到了一颗默默奉献的爱子之心,感觉这个形象太真实、太伟大了。
生:我现在才知道,那位老父亲一会拜托茶房送儿子,一会又亲自去送,这完全是出于对儿子的爱呀。而且,他自己穿着布棉袍,却给儿子置办了紫毛大衣,这是倾其所有地关爱儿子呀。
师:是啊,天底下的父母都像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全身心地爱着自己的孩子。无论孩子是聪明亦或是愚笨,无论自己是富有亦或是赤贫。父母对孩子的爱永不改变,而且永无期限。希望同学们都能理解父母,回报父母。
生:虽然家庭已遭受了种种不幸,但父亲从来都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重负,独自默默支撑着这个举步维艰的家庭,即使作者已长大成人,父亲仍还“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师:这些都是人性中的最美。无论时代怎样变化,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永恒的,尽管爱的方式千差万别,也许是嘘寒问暖,也许是冷面叱咄,但内涵是一致的。也许我们有时感受不深甚至感受不到,更甚至一时会误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但他们都会一如既往地为子女默默奉献。这就是“临行密密缝”的母爱,这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父爱。
在不知不觉中,这堂课的教学任务、相关重点都得到了分析、讨论和落实。而最重要的是,这里面所包含的那种感悟是建立在学生自发的、充满兴趣的质疑中完成的。
我真切地感受到: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是多么重要。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没想到,老师“宽容”了一个“意外”,竟有如此美妙的语文课堂呈现。
还有一次,记得是讲《云南的歌会》。我正在领着学生感悟“山路漫歌”中自然环境的美,忽然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跑题了,写得再美也应删掉。
面对这个意外,我镇定地在课文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起了桥,让学生讨论该不该删掉。
有的说,不能删,因为戴胜鸟也在唱歌,这段是在写人、鸟都在唱歌。
有的说,不能删,正因为这里的景色美,所以赶马女孩声音虽然发哑带沙,但还是觉得美妙动听,这是天人合一的原生态唱法,所以我们才感受到了美。
还有的说,这是在写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赶马女孩触目是山花烂漫,侧耳是鸟鸣悠悠,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当然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
师: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它就是要对原生环境自然还原。他曾说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在课堂上,这个意外让学生与老师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达成了思想的碰撞,灵魂的沟通,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和谐。原来,语文课堂就应如此精彩。
看来,面对语文课堂上的意外,教师一定要善于敏锐地捕捉。因为这是具有生命力的意外,是学生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奇思妙想,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面对语文课堂上的意外,教师只要有创造性的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保护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我们的课堂就会出现未曾预约的精彩。请相信:意外,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