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教学不能只讲直观

2009-07-24 08:51陈新福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圆柱体半径圆柱

陈新福

在教学六年级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中,安排有这样一道习题:有一个长方体木料,长是40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30厘米。将这块长方体切割成一个最大的圆柱,求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结果很多的学生无从下手,感到比较困难。于是,我决定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形成解决该问题的思考方法与策略。

教学思路形成后,我马上用萝卜削了3个长方体,分别对这3个长方体削成圆柱体后的三种情况一一进行演示图示如下:

从操作可知:

图1中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10厘米,体积计算算式是:3.14*102*30

图2中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15厘米,体积计算算式是:3.14x152x20

图3中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10厘米,体积计算算式是:3.14x102*40

最后得出图2中所削成的圆柱体的体积最大。

事隔一周,中途没有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的练习,我们对全班55人进行了类似题目的测试,题目是:有一个长方体木料,长是50厘米。宽是40厘米,高是30厘米,将这个长方体切割成一个最大的圆柱,求这个最大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测试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本以为通过直观操作演示,学生对该习题的解决方法、策略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初步估计学生再次解决该类题目的成功率会在90%左右,结果却出乎我的预料,成功率只有50%左右,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对教学的反思及学生错题的分析,我们认为整个教学存在以下缺失。

一、教具直观与函象直观(脑图)有效结合不够

回忆前面进行的教学,我们发现教师是通过三个教具的直观演示;获得每个圆柱体的计算条件。然后进行列式。这样的环节设计,学生确实已经理解了这道题目,但是不具备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没有对实物进行有效思考,“进入”大脑。我们认为以上三种情况可以这样处理:图1通过实物操作,图2、图3则先不出现实物: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个长方体还可以怎么摆,怎样削能使它成为圆柱体?思考后请你把自己的想法画个草图。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对比教具,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草图,修改芋图;通过“一想、二画、三对照、四修改”,促使学生将外在之物内化到头脑里,让学生把长方体放到头脑中进行“切割”形成“脑图。”

二、在整体感知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有序思考“线韵条件”促进学生建立“脑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学生是否形成“脑图”是学习的关键所在,而有效建立“脑图”则需要有序思考。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点、面对长方体摆放图的思考不具有直接的指示性,而从“线”人手,思考“谁是长方体的高?”,则能使我们的思考做到有序、有效。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b、c,我们从“谁是高”来思考就能清楚地知道有三种情况:

第一幅图的高是a,那么底面的两条边就是b与c;

第二幅图的高是b。那么底面的两条边就是a与c;

第三幅图的高是c,那么底面的两条边就是a与b。

当“高”这个条件确定后,接着就可以从底面的长与宽这两个条件入手,以宽的长度的一半作为半径来列式计算。

三、开展错式与图的对比分析,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通过学生再次练习的错误列式统计,我们发现学生的错误主要是“脑图”没有很好地建立;另外,由于没有对图的充分认识,也就没有认清切割后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与高的对应关系,这也是解题出错的重要因素。以再测试的题目为例,我们将学生的错误列式与图对照分析如下:

以此,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当圆柱体的“高”确定后,圆柱“底面半径”的确定就成为解题的关键所在,“底面半径”就是底面长与宽这两个数据中较小数据的一半。

通过一道几何计算河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我们认为:直观操作必须要与学生头脑中的“脑图”建立相结合。思维展开时可以把“体”转化成“体”当中的“线”作为思考对象,这样将使我们的思考更有序,表达更清晰。解题结束后,还应该将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解答与图作明确的对照分析,做好“两个对应”:即计算公式与数值条件的对应。数值选择与图的对应,切实突破学习中的难点,促进学生更为主动,有效地学习数学。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圆柱体半径圆柱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锥曲线“角度式”焦半径公式的应用
人工“向日葵”材料问世
坡角多大,圆柱体在水平面滚得最远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
圆的切线学习“一卡通”
四种方法确定圆心和半径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时应分清的几个概念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