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如明
去年寒假前,邻居的女儿因为意外跌伤了尾骨,不能动弹,寒假作业都没能够很好地完成。她大部分时间是在床上读书。家人为此深深担忧,不能在假期里去辅导班补习,还能够保住班上前十名的位置吗?然而,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新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孩子排全年级第二名。邻居感慨万端:过去每个假期都安排孩子去上补习班,可成绩总是上不去,这次孩子自己在家呆了一个假期,按照自己的喜好、兴趣,读了一些书,却收获了许多感悟、理解、提升,收到了实效,成绩反而上去了。
这件事绝不是一个特殊的例子。邻居家中的“意外”让我们不得不审视关于孩子假期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自我调节心理平衡”的本能。饿了,需要吃饭;困了,需要睡觉;兴奋到一定程度,需要抑制。孩子们在以“认知训练”为主的学校生活中,学习了一周、一个学期,需要“不再考虑接受新知识”的巩固期,需要一段时间去实现顿悟和理解。
休息,就是不去补习班、不做大量作业、什么也不做吗?不是,休息是多种多样的,“换个脑筋”同样是休息。在这方面,外国家长为孩子们假期提供的“休息”方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们让孩子制订读书计划,做有益的游戏,锻炼身体,接触大自然和社会,从事各种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中国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用自己的女儿做了尝试,他介绍说:“我就让我的女儿走了一条自由轻松的成长之路,很少让她参加什么兴趣班,也不必去争什么名次,18岁以前她走过了全国13个省,还到日本参加过两个暑假的民宿活动。结果她考上了复旦大学,刚毕业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在一家著名的媒体当记者,因为她的独立能力很强。”
让孩子利用假期参加他们感兴趣的社会活动,“换换脑筋”,这也是“休息”。而他们在接触大自然、身心得到锻炼和陶冶的过程中,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得到了书本上得不到的情感体验,获得了课堂上不能够得到的锻炼机会。当然这些活动不应是教师、家长为他们硬性安排的,而是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自己选择的。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责任只是为他们选择更多有积极价值的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