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流变中的人物嬗变

2009-07-24 08:51万海洋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历史感社会责任

关键词:历史感 历史流变 社会责任

摘 要:刘心武的长篇小说《钟鼓楼》,描绘了北京市民社会特定的风情、习俗世态。作品洋溢着浓厚的历史感,体现着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钟鼓楼作为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的见证而永存。它在同期的一大批长篇小说中卓然屹立,以其深邃的历史感,逼真的现实感和匠心独具的民族特色,引人入胜。

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刘心武以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用独特的视角来描绘具有特定风情、习俗世态的北京市民社会的图景,堪称是一部洋溢着浓郁京味的现代“清明上河图”式的小说。仔细读来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浓厚的历史感,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的特定社会责任感与历史意识。

以艺术构思彰显历史

从《钟鼓楼》的整体构思来看,刘心武是想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民族和社会,试图通过“芸芸众生”平凡的生活来反映正在流动着的中国社会,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感和命运感,启迪读者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和认识纷繁芜杂、日夜流动的世界。作品在扉页献辞中写到“谨将此作呈献给在流逝的时间中已经和即将产生历史感的人们”。小说题目“钟鼓楼”就是历史的象征,时间在默默地流逝,社会历史和个人命运在流逝中构成,钟鼓楼则是永存的见证。

刘心武曾经宣称,他试图通过《钟鼓楼》为读者勾画出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历史流变脉络。因此他选择“面状时间”的叙事体态,为读者投射出一条所谓典型化的生活线索,为读者提供展览式的观照,力图展现更具原始特色的社会场景。

《钟鼓楼》以北京市钟楼、鼓楼附近的一座传统的四合院为着眼点,描写了四合院内九户人家以及与他们相关的四十多个人物。人物主要是工人、农民、售货员、修鞋匠、医生、工程师、京剧演员、年轻翻译等等中下层的“芸芸众生”,小说围绕一场婚宴展开,时间则是限定在短短一天中的十二个小时。从整个作品的基本构架来看,《钟鼓楼》确实如作者反复强调的那样,写的是一个生活的“横剖面”。

文学作品的历史感,一般指作品本身反映了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透过它,可以显示出一定的历史面貌、历史流变及历史坐标。或者是指作品中的内容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因素,能使人想起历史及其流变和坐标,对钟楼、鼓楼及四合院等古老建筑的象征性描写,及作品中的人物路喜纯“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认识,末尾一节对不同时空观的阐述对比等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借人物形象表达历史

《钟鼓楼》有一个典型的外在结构模式,小说以钟鼓楼附近的一个典型的四合院作为书中人物活动的主要空间,以渐次流逝的时辰作为小说的章目,同时描写院内九户北京人的喜怒哀乐、恋爱嫁娶等事件。小说中四合院的方位、格局和布置,都得到了最详尽的描写与最生动的刻画。《钟鼓楼》着墨较多的人物有十五个左右,基本上构成了一个“生态群落”,而作者历史感的表达是借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

薛师傅曾经为了生计去当喇嘛,当时全家庆贺,周围的邻居们也只有羡慕与嫉妒,这种无奈的谋生手段在当时的社会并不受歧视。但几十年后,他的后裔却对这种行为很不理解。解放后薛师傅当上售票员,工作兢兢业业,心满意足,但他毕竟是从过去的历史时代走过来的,对现代年轻人的心理和做派不接受,体现了在历史前进的潮流中保守的一面。这些老市民经过社会改造虽然都是靠劳动谋生,代表着从困苦时代走出来的老市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嬗变,但在思想观念上却与时代有巨大的差异。

荀磊、张秀藻、冯婉姝这一代人的生存状态也充满坎坷:“出来就挨饿,上学就停课,出门就插队,回了城没工作。”建国后,党的几次失误恰好发生在他们个人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在历史面前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与无力。荀磊是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不管社会如何乱,他总是能认真听讲,从最贫瘠的知识土壤中贪婪地吮吸着所能获得的每一点每一滴营养。作者透过荀磊的成长过程展示出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现实。姚向东出生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经历了太多巨大的、频密的、戏剧性的历史大转折而摇摇晃晃地成长着,他的身上体现着很多历史的东西。上幼儿园时要高呼“打倒叛徒内奸大工贼”,上小学时要“歌颂刘少奇爷爷的丰功伟绩”,再大一点时要明白“迈社会主义步,走资本主义路”。社会的变化太快,观念也是不断更新。原来他们认为谈论“爱情”和“金钱”是羞耻的观念,而如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类型的所谓爱情;政策鼓励带头致富,金钱的作用越来越大,对许多传统观念形成巨大冲击。所有的这些变化让他难以招架,他一步步地在时代的转折中尽失自尊心,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他急需一个指路人,但老师们只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最实际的追求目标。姚向东逐渐偏离了人生的正常轨道,以他为代表的这一类人的成长过程是痛苦的,历史给予他们心理上太多的打击和重压。作者在反思历史,反思这个不断变革的时代,呼吁人们要引导孩子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飞速变化的社会。

知识在历史流变中是永远杀不死的,这个力量有时也许是零散的,不起眼的,无形的……由于创作时间的问题,荀磊、张秀藻、冯婉姝这一代人是作者寄寓希望的一代,他们能意识到一种超乎个人生命、情感和事业之上的无形而坚实的东西,那便是历史。他们珍视历史感所以在流逝的时间中承担着责任,他们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一种把人类历史和个人命运交融在一起的神圣感觉。作者把希望放在了荀磊这一代青年身上,他们基于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和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已经承担了创造和开拓新的历史的使命。如果他们在摆脱历史带给当代人的各种社会和心理的,物质和精神的,表层和深层的影响后,能够吸引团结姚向东这代人,让现代化的启蒙渗到他们的头脑中,而不是单凭信念孤军作战,那么历史车轮将会在他们这一代中获得加速运转的动力。

以人物命运体现历史

作品的历史感还体现在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嬗变。最具典型的便是慕樱,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她的婚姻爱情观前后迥然不同。在革命理想主义高涨的年代,残疾军人成了英雄,慕樱或许只是因为单纯的崇敬便与残疾军人步入了婚姻殿堂。历史的潮流把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拧在了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便呈现了出来。慕樱去学校继续学习,她开始脱离单调的家庭生活,精心地打扮自己去参加舞会。她读了《红字》、《青春之歌》后心灵有所触动,开始反思自己的婚姻,慢慢地觉得往昔的荒唐,区分不清崇拜和恋爱的区别。于是她下定决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背叛了英雄和时代精神,走向了葛尊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她又不满葛尊志把自己局限于家庭这个小圈子里,于是又放弃了为她牺牲了一切的葛尊志,勇敢地追求自己所谓的精神恋爱。她认为离婚率与再婚率的上升,同居关系公开化,不但不是世风日下的表现,而是思想解放的结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革新,人们也将产生沉重的历史感。

新娘潘秀娅对于所面临的这个世界和流逝的人生有一种高于本能而低于哲理的“浅思维”,这种浅思维其实就是历史感。在选新郎的过程中她不自觉地动用了这种浅思维,在置办结婚用具时,这种浅思维表现得更加突出。双人床一定要弹簧软垫两边上人的那种,大立柜一定要三开的,沙发一定得是葛丝沙发布全包的,连脸盆架也一定得是带高挑毛巾架和双皂盒的。因为潘秀娅从心里希望自己的婚姻要紧跟历史潮流,这个时代有的她都要有。潘秀娅在不自觉地追求着历史潮流,不想落后于别人。作者讲述潘秀娅即将得到的瑞士雷达小金表时追溯了钟表的历史。先从钟鼓楼报时写起,接着写海奶奶的一架紫檀木外壳的老式挂钟,在“文革”里的破四旧活动中保存了下来,早就停摆不走了,但海奶奶却认为不用它打点儿,她也知道到了什么时辰。她的余年已用不着计时器作精确的度量,她所需要的仅是那计时器所唤起的无尽的回忆。海奶奶是从清朝历史走过来的,虽然现在处于新时代,但她整天通过回忆旧时的风光来满足自己病态的虚荣心。作者由当下的时间存在扩展到历史的纵向流变。

作者刘心武在谈《钟鼓楼》的创作意图时说“我的用意是力图使读者体会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命运感”。他以宏观的,历史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和历史。通过在历史的生成流变过程中人物的嬗变反映正在流动的中国社会,造成深厚的历史感和命运感,以启迪读者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和认识自己的人生道路,认识纷繁杂乱,日夜流动的社会。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万海洋,菏泽学院中文系教师,文学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熊俊钧.从《钟鼓楼》看刘心武小说创作在艺术上的某些不足[J].中国文学研究.1987:(2).

[2] 唐跃.时间的艺术——兼析《钟鼓楼》时间的艺术处理[J].文艺理论研究.1986:(2).

[3] 章仲.编后试析《钟鼓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4] 林大中.变革与反思——评《钟鼓楼》[J].当代.1985:(2).

[5] 邹平.一部具有社会学价值的当代小说—读刘心武的小说《钟鼓楼》[J].当代作家评论.1986:(2).

[6] 陈坪.钟鼓楼下的邃想——《钟鼓楼》思想内容初探[J].鸡西大学学报.2004:(6).

猜你喜欢
历史感社会责任
如何将艺术史讲出历史感
早期《三国》插图:熊清波本《三国全传》的插图问题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