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普遍重视,本县生命化教育活动也是如火如荼,而其书香校园建设更是活动的承载主体,投入增大,声势日显,生命化教育在有序的推进中得到健康而稳步的发展。不过,综观整个生命化教育的所有活动,笔者发现,整个活动过程中,重视文学教育功能的气氛十分浓厚,而对历史教育似乎不是那么十分关注。
其实,历史教育是最好的国情教育与灌输,历史是民族的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良知,即歌词中所吟咏的“中国心”;熟知历史,是中华民族保持凝聚力、保持认同感无可替代的、最为深刻的源头活水。所以,一定要重视历史教育,要从小就在国民心中植入民族的根,像吉鸿昌那样时刻不忘记“我是中国人”。
历史课程资源是最深刻的国情教育资源。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指导中国革命的政党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之中,其中就有历史知识。因为,不了解中国的昨天与前天,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的今天和今天的中国。毛泽东同志熟谙历史,所以他深知中国国情,正确地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方针政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翻身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那么,如何把历史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当前轰轰烈烈的生命化教育活动之中去呢?笔者认为,重点是在提高我们对历史教育的认识。
首先,要让活动的主体(领导、教师、学生)明白,历史教育是包括思想教育在内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良好载体。现在的青年学生,不愿听老人们的忆苦思甜式的思想教育方式,也很难相信那段苦难的历史事实,他们最热衷的就是目前网络、影视等现代化信息中了解到的西方富庶的物质条件和大都市的气息,并对此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向往之心。究其根源,其实也不能完全埋怨和责怪他们。因为我们在历史与国情教育方面,对他们进行灌输严重不足,甚至极少进行教育,即使开设了历史这门课程,也只是应付考试,很少受到重视,更没有从民族精神的纵深处与现实意义比较联系,学生也就更加无从作纵向比较,他们对中国历史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略等于一张白纸。反观中国近代史上卓有成就的仁人志士,无不是深得历史之益处。如章太炎先生,就将爱国主义比作庄稼,而历史教育则是对其进行浇水施肥。他说:“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实质上,章老先生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历史教育是弘扬民族主义精神与国情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平台。
其次,历史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还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大中专院校,它都是最为朴素的最具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亦即国情教育。它能诉诸民族的集体回忆,它能像春雨一样无声地滋润着青年一代,将中华民族凝聚成永不言败的万里长城,它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并进而让国民自觉地承担复兴中华民族的重责。
最后,只是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由于受到升学率、评价机制等的种种限制,现阶段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不受重视,小学基本没有系统的历史教材,更无专业的历史教师;初中实行开卷考试以后,普遍认为它的存在仅仅就只是中考的需要,应付考试而已;而高中毕业以后,如果没有特别特别的要求,几乎无人再去“触电”历史。
鉴于此,我们呼吁:历史教育就是国情教育。国情关乎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关注国情,关注历史教育吧!
谢果成,教师,现居湖南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