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应做到三化

2009-07-24 08:51魏晓斌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后记作文教师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现象相当普遍,其原因固然与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足有关,但关键还是教师作文教学的方法不当。作文指导草率随意,写作成文放任自流,作文评改简单包办,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怕写作文。同时写作也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批改又把老师压得喘不过气来。如何走出作文教学的尴尬境地呢?

一.作文指导应做到扩大化

如何进行作文指导是语文教师颇感头痛的问题。现在的语文课堂,作文指导上的一些问题还严重存在。如有的教师仅对作文题目解释三言两语,忽视作文类型和训练重点指导;有的教师则不厌其烦,指导详尽细致,甚至连结构、中心、材料都给学生定出框架,还要读一二篇范文给学生参考。这些做法导致学生的写作思路拓不开,训练重点把握不了,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写作兴味索然,套套搬搬完成任务,“挤”了两三年“牙膏”,仍写不出像样的作文。

教师指导得法才能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扩大化”的作文指导,以命题(或范围)让学生有话可说,适合于学生发挥写作能力为前提,延长指导时间,扩大指导空间,让学生在写作前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感受,领悟和准备,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轻松快速地写好作文。

1.配合阅读课,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指导。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让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去,才能发挥阅读对写作的作用。首先,应着眼单元整体,明确读写目标。教师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把握单元教学中阅读和写作之间的的内在联系,单元教学之初就要让学生明确单元的读、写目标和要求,作文训练的类型(甚至题目)也应同时向学生公布。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及时挖掘课文中对写作训练有用的成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如类型上的一致或相关,审题立意上的相通,技法上的借鉴等。再次,要指导学生边阅读边积累,从课文中构筑“材料仓库”,从一个方面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

2.增设欣赏课,在欣赏中进行作文指导。勤奋而广泛的阅读和接触社会生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平时单元教学中,尝试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加上课堂“欣赏”这一环节,即:在每个阅读单元教学结束之后,都精选与阅读和写作训练密切相关的课外读物或影视材料,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欣赏,或带学生走出课堂,参观,调查,欣赏大自然和社会生活。通过欣赏,学生不但巩固,消化了在阅读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更主要的是为即将进行的写作训练作好了准备,使知识转化成了能力。

3.利用语文活动,在活动中进行作文指导。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经常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加强课外练笔。为此,笔者结合“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在教学中开设了街头纠错、情景对话、辩论比赛等语文活动课,并指导学生开展课前演讲和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另外,要求学生经常留意生活,写观察日记。为了使活动紧密配合作文教学,每次活动都有意识地针对课堂作文适时启发、诱导,使作文训练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努力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思路开阔了,有了“下锅之米”,写好作文就有了基础。

经过以上努力,学生将不再为作文发愁。作文课上,教师再针对文题略作些归纳性指导,学生就能轻松地下笔行文。

二.写作成文要做到快速化

快速作文不是个新话题,但操作起来似乎不那么容易。作为教师,先要端正思想认识——快速,是可以实现的。一是课程标准有规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的写作目标是“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说明快速作文不是高要求。二是有学生写作实践作证明。许多进行过快速作文实验的教师都发现,初中学生能达成课标规定的目标。平时考试,一般的学生也是在40分钟内完成作文的。问题是,平时作文,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没有专注,“课堂上随便翻翻,课后花两天看看,催交时抄抄搬搬”,加上指导不够得法,写作效率一直提不高。

有了正确的认识后,教师要做些实际性工作。

首先,为快速作文铺好路。可以运用上述“扩大化”的指导方法使学生在写作前作好心理、材料、技法上的准备。这还不够,还要将快速作文的方法,如审题、立意、构思、开头、中间、结尾等技巧,集中注意力、提高速度等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当学生灵活掌握这些方法后,审题、立意、构思、行文的速度会大大加快。写作课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结合老师的指导,打好了腹稿,有的还写了草稿。

其次,利用竞争机制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要求学生必须在40分钟内完成规定字数的作文(包括写提纲),先写好的先交。教师在每本作文上记下时间和字数,便于学生日后比较(横向与本次作文的其他同学比,纵向与自己以前的作文比),并将写得快的前5名公布在黑板上,当堂表扬。学生作文时,教师巡回指导,随时点拨,了解全班作文情况。学生好胜心强,谁也不甘落后,课堂成了写作的赛场。此时,他们的大脑神经格外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思路畅通,写起作文来能发挥最佳水平。

坚持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快速作文,三年下来,绝大多数学生能在40分钟内写出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后没有了写作的负担。同时,取消大、小作,周周快速作文(片断练习可安排进日记),学生写作量增加了一倍多,却会觉得比较轻松。

三.作文评改要做到学生化

魏书生老师曾把两个班的作文比做两座大山,他的做法是发动学生“搬山”。周周写作文,如果由教师一人来精批细改几乎已不可能。况且,那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基本上是无效劳动。其实,由学生评改作文,不但是一种合作探究、互相学习的过程,更是一条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途径。

第一步,集体评议。教师在逐渐收交作文的过程中,迅速浏览全班作文,选出优劣典型作文2—4篇以备评改。评改开始,教师先提出评改重点,再由学生上台朗读教师选定的作文,组织全班逐一评议。评议过程中,教师出语要精,注意启发,诱导。最后教师针对全班作文情况作简短小结,让学生分清优劣,掌握评改的标准和尺度,明白此次作文该怎样评改。当堂评议由于迅速及时,学生的兴趣正浓,发言积极,又发挥了集体的作用,收效必然不少。

第二步,个人批改。评议结束后,教师针对评改重点,提出批改要求,指导学生批改。批改方式有互批互改、交叉批改、互评自改、自批自改等。其中用得较多的是交叉批改和互评自改。因为交叉批改能使学生次次读到不同质量的作文,富有新鲜感和启发性,且难得出现人情分;而互评自改又便于学生合作商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沟通感情。在批改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释难答疑,鼓励学生反复商讨,形成共识。这样批改,学生有“法”可依,兴趣浓厚,阅得认真,既评了同学的作文,锻炼了阅读能力,又从同学作文中学到了长处,为修改评析自己的作文打下了基础,批改的质量也比较高。

第三步,写出后记。批改之后,学生一定会有所启发,有所领悟,或者对评改还有不同的看法或疑问,或者想改写某些段落甚至重新构思作文,这些都作为后记写在作文本上。同时要求认真修改批改者指出的问题。后记长短不限,形式自由,重要的是要写出真实感受。写后记既直接增加了训练的层次,又在总结中明确了得失,还是一条信息反馈的好渠道,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重视评改。

第四步,综合复评。作文本再次收上来后,由教师查阅并登记写作、批改、后记情况,给每篇作文判定一个分数,对优缺点明显的作文下一个简单的评语,解答后记中提出的问题,判定作者与批改者有争论的问题的正误。有关情况在下次写作前公布。公布时,要表扬写作、批改、写后记做得好的,对存在的问题要客观指出。最后教师将优秀作文公布在“习作选优栏”内供大家学习,并择优向报刊杂志推荐。这一环节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得失,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要收到批改的实效,教师在指导上一定要花一番功夫,并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出批改要点,统一批改符号和记分方法,要求必须要有眉批、尾批、记分和签名,并具体指导学生批改。学生把握了要领和方法,自然能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

扩大指导空间,快速写作成文,学生当堂评改,增写作文后记,展示优秀习作,这些措施不但减轻了师生负担,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成功欲,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和思维能力的全方位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能作文”且“不待老师改”,语文综合素质也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魏晓斌,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猜你喜欢
后记作文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凝聚与铺张——孙绍振教授《以丑、呆为美》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记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后记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