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艳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南明兴亡的史实为依据,谱写了那个时代的一曲悲歌。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妓女艺人,都在历史的漩涡中徘徊沉浮,个体的生命价值都因历史变迁而不得实现,都以价值的消陨而告终。
章培恒、骆玉明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在对《桃花扇》的总结中写到:“在强调个人对群体的依附性的历史状态下,某种群体价值的丧失便直接导致个人价值的丧失,这造成了人生的不自由和巨大痛苦。”
一.爱情理想的幻灭
《桃花扇》旨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所以,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以血溅诗扇、裂扇入道结束。爱情,本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人生价值实现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身份贵贱,无论地位高低,任何人都有追求爱情、享有爱情的权利。但是,侯、李的爱情因明王朝的灭亡而告终。
李香君自幼被卖入妓院,在烟花场所的媚香楼里,长到十六岁,出落得花容月貌,精通音律,色艺双绝,为“秦淮八艳”之一。在她那个行当里,本应有着锦绣前程。经过杨龙友的牵线搭桥,李香君与侯方域结成连理。如果说《访翠》《眠香》,侯方域是被香君的美貌吸引,那么,《却奁》一出,侯方域是被香君的忠奸之辩所震慑。“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一语惊醒梦中人,使侯方域畏惧几分,也敬佩几分。一幕“脱裙衫”“布荆人”,使得二人的感情进一步升华,同时也为日后的分离埋下了伏笔。
本来,侯李二人可以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快乐生活,做一对恩爱夫妻。但是,在动荡的年代,在个人依附于明王朝兴亡的生存状态下,每个人都不能脱离尘世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必须同马阮权奸斗争,才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下去。在《辞院》一出,当马、阮以私通左良玉的罪名要捉拿侯方域时,侯眷恋燕尔新婚,不舍得出走时,李香君严词批评了他:“官人以豪杰自命,为何学儿女子态”。历来学者都因此赞赏李香君的明事理、识大体。但是,这些并不是李香君内心深处的渴望。她也感叹:“欢娱事,欢娱事,两心自忖;生离苦,生离苦,且将恨忍,结成眉峰一寸”,“离合悲欢分一瞬,后会期无凭准”。
复社文人侯方域又何尝不是如此。他爱香君,也渴望与她长相厮守。面对分离,他也愁苦连连:“双亲在,双亲在,信音未准;烽烟起,梓桑半损。欲归,归途难问”;“吹散俺西风太紧,傍一刻无人肯”。有人认为,侯方域在才子佳人的柔情蜜意中沉沦了,忘了国家大事。可是,作为一个人,首先是一个生命的个体,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我们不能否定他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封建社会,以宗法制为基础,庞大的家族机制使每个人不得不依附家族群体而存在,家国同构的体制,使每个人必须为名誉以及利益付出代价,以牺牲个人的价值来实现社会价值。侯、李分别之后,历经波折,在栖霞山上,二人才偶然相遇,双方都为之一震。在张瑶星“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义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的怒斥声中,二人归道。
尽管二人入道,但是,他们所向往的桃花源已经在裂扇的一霎那被彻底撕碎了。他们的爱情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他们并不是不渴望爱情,而是在家国都不复存在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无法实现爱情的梦想与誓言。具有永恒意义的爱情一旦与家国兴亡联系在一起,必然要受到它的影响。
爱情的悲剧由此产生。
二.英雄命运的坎坷
在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上,都有有关英雄的记载与颂歌。但是,选择了英雄就选择了悲剧的一生。这并不是说英雄的选择是错误的,而是说,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冲突时,英雄不得不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来牺牲个人的利益,以个人生命价值的放弃来实现社会价值。
对于左良玉和史可法来说,他们的生存价值是与明王朝联系在一起的,而在明清易代的事实无法接受的情况下,他们产生了一种人生失去依托的感觉。英雄陨落了。
《桃花扇》中的左良玉,忠心许国,却横造猜忌,死于内讧之中;史可法身为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一身系国家安危,本应大有作为,却被排挤去江北,率三千弱兵困守一座孤城,落得个自沉大江。
左、史二人,均是明朝的大将,他们有镇守边关,维护国家稳定的义务和责任;在外敌入侵之际,他们都有击退敌军,保卫国家的忠心与勇气,他们都有能力在沙场上一展风采,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是,在那个权奸当道的年代,一腔热血都被视作了粪土,甚至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马士英、阮大铖并不担心清兵的入侵,害怕的却是左良玉的举兵讨伐,他们“宁可叩北兵之马,不可试南贼之刀”。清兵到了,他们可以毫无气节地下跪投降,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视民族大义于不顾。左良玉想报国,却遭猜忌;想除奸,却被暗算。左良玉坚持了民族大义,却被现实无情地打击了。在马、阮倒行逆施的年代,正义无处声张,忠勇无处释放,个人的价值无法实现。
尽管大将史可法有“戮力奔命”、“报国仇早复神京”的志向,但是,国力衰微,马、阮掌权的动乱年代,“皇天列圣,高呼不省。阑珊残局,剩俺支撑,奈人心俱瓦崩”,“协力少良朋,同心无弟兄”,“都想逃走,漫不关情”。英雄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哭得俺一腔血,作泪零”。
三千子弟,死守扬州,力尽粮绝,外援不至:“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生,不能力支残局;死,于事无补,只得将一腔热血付于天地,只是“万事付空烟”。
在那个时代,英雄有志难伸,有恨难平。英雄的个人价值在当时的那个社会现实中,无法实现。于是只得以生命的消逝来作为对现实的无力反抗。个人价值的无法实现永远是人生的一大悲哀。
《桃花扇》是一曲英雄的悲歌。
三.个人身份的突转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动荡的年代,每个人除了保持自己原有的身份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历史的发展承担起更多的义务与责任。
在明王朝风雨飘摇的现实中,苏昆生,柳敬亭的艺人身份也被战乱无情地改变了,奔走于兵营之间,运筹于帷幄之中,最终却也只得隐居荒山古寺中,以砍柴钓鱼为乐。
柳敬亭,本是一个说书艺人,人品高绝,胸襟洒脱。但在明王朝危难之时,他投书左营,阻其东下就食,为左良玉传送檄文,讨伐马阮权奸。作者孔尚任将柳敬亭高超的说书技艺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肯定了他的“忠义”之举。
但是,柳敬亭本可以凭借着“说书”的一技之长,浪迹江湖,愉悦听众,自谋生路。他可以过着无牵无挂,逍遥自在的生活。但是,在历史变迁中,他又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任务。他的角色,已经突转为“受命于危难之间”的民间英雄,在盛衰成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历史赋予他的重担。
柳敬亭矢志不做魏阉余孽阮大铖的门客,不受利益诱惑,明辨是非;在战乱动荡中奔走效命,面对跋扈武将的虎狼军威,不卑不亢;他针对左良玉“饥兵鼓噪,连俺也做不得主”的错误论调,演了一出颇具讽刺意味的喜剧,讲明“心若做的主呵,也不教手下乱动”的道理。他还见义勇为,不怕牺牲:“这条老命什么稀罕,只要办的元帅事来”。此时的柳敬亭,在读者以及观众的心目中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说书艺人,而是一个有着一腔热血的义士,一个胆略不凡的策士。侯方域所谓的“说书乃其余技耳”得以证实。
这样的身份突转并不是柳敬亭想走的路。只是在历史变迁面前,在明王朝兴亡之际,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人不可能脱离历史而存在,在历史变迁中,个人的身份、地位乃至价值实现都必须因此而改变。在历史变迁中,人是如此的无奈和渺小,也是人生的一大悲哀。
李贞丽、卞玉京连妓女的低下身份也维持不了;张瑶星,连服侍崇祯皇帝的微小愿望也实现不了。明王朝灭亡了,他们也都失去了所依附的文化群体,群体价值的丧失导致了个人价值的难以实现。他们把历史巨变解释为一场空幻,遁入“空门”,但这一切解释都是无力的,正如余秋雨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文中所说的:“桃花扇底送南朝;这样的朝廷就让它去吧,长叹一声,气节、操守、抗争、奔走,全部成了荒诞和自嘲。”
总结:
在明清易代之际,许多人的生存价值是和明王朝的存在联系在一起的,而明朝灭亡的巨变使他们有一种人生失去依托的感觉。《桃花扇》以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表现了对人的命运、人的生存价值的关怀。个体生存的价值已失去了他所依附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于是,上演了一部“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悲剧,这也正是《桃花扇》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参考文献:
[1]庄汉新 邵明波《中国十大经典悲剧故事集》 学苑出版社 1993年9月版
[2]宋柏年 《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
[3]徐振贵著 《孔尚任评传》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1年3月版
[4]张长海 叶福海 《中国戏剧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4月版
黄艳,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级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