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萍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包含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武术、体操等艺术因素,通过人体这个工具来表情达意、艺术地再现生活。
现阶段舞蹈教育的困惑
只注重短期训练效果,缺乏对创新意识和创编能力的长期培养。在当前的舞蹈教学中,无论是基本功还是舞蹈组合,教师多注重的是短期训练效果,如短时间(一个月)就要学会下竖叉,接着又要练习下大腰等;考试时仅以双腿是否平贴地面、掌根是否触地等实际训练效果来打分,软度好的得分便高;在学舞蹈组合时,以模拟训练为主,以动作到位、节奏准确、有表情地完成作品为目标。按照这样程序式的教学方式进行下来,学生虽然学会了基本功的各种训练方法并掌握了很多舞蹈组合,但在创新意识和创编能力方面却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和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只会跳不会编,只能形似不能神往了。所以舞蹈艺术如果忽视了作品分析及内在情感的调动,必然会造成只会舞不会演,表现力大打折扣的现象。
注重具体动作的辅导,不重视对学生内在情感的挖掘。一是在教学方法上不重视对内在情感的调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动作的辅导往往花费大量精力。为了使其规范,教师往往会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之达到“标准状态”,而在对作品分析和学生内在情感调动方面则不太下工夫,所以出现了只会舞不会演,动作很标准,节奏很准确,但舞蹈表现力却相对较差的现象。我曾看过一位学生跳独舞《蝶儿》,软度、技巧都很好,动作也非常舒展,但总是打动不了人,感染不了观众,因为她缺少了内在情感的调动,有其形而无其神。当问到其在表现什么、表达何种情感时,她很茫然:“老师没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作品分析及内在情感的调动,必然会造成只会舞不会演,表现力大打折扣的现象。二是教师本身缺乏一定的文学素养,没有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综观整个舞蹈的发展,舞蹈艺术从来就包括有深刻的文学性,作为文学形式的诗词,已经成为舞蹈艺术的一种内涵。舞蹈的文学性主要指舞蹈的诗韵、意境。一部好作品,往往具有诗的特质。所以,教师本身的文学素养直接影响着对舞蹈作品的把握和理解能力,理解深刻可以给学生更深层次的引导,理解不深刻则不能引导学生去更好地理解作品,最终还是影响到作品的表现力。例如,在舞蹈《黄土黄》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黄土人忘情舞动秧歌的背景中,一位汉子双膝跪地,痴狂抚摸亲吻着膝下的黄土,表达了这片土地的生生不息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刻骨铭心的深沉的爱。这也是作品的点睛之笔、最感人之处。如果教师不能把这种情感理解透彻,又怎能细致入微地启发引导学生呢?这样在学生表演作品时肯定出不来动人心魄的效果。所以教师对作品的把握和理解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注重对学生技能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对德育方面的引导。“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专业课老师更注重的是“教书”,偏重对学生技能技巧等专业知识方面的传授,而对思想品质方面的引导几乎没有进行。舞蹈课也不例外,从活动到把杆训练,从中间练习到组合的学习,都是以达到训练效果为目的,没有在教学中贯穿德育方面的引导,没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所以造成了学生肢体软开度提高了,但思想道德认识却踏步不前的现象。
对创新性节目缺乏鼓励性政策。在很多文艺汇演比赛中,主办方往往关注节目的效果,至于它是自己创编的还是抄袭别人的不予问津;对创新性节目也没有鼓励性政策,所以造成了大家宁肯去扒带子(抄袭优秀舞蹈作品)也不愿费力去创编的现象。因为创新的节目效果未必会超过扒带子的效果,还要承担观众不认可的风险,何必费力不讨好呢?所以很多舞蹈老师采用了“扒带子”的保险方法来应对各类比赛,一些公开发布的优秀舞蹈作品便成了舞蹈教师捕捉的目标。
现阶段舞蹈教育的优化策略
提高文学素养,加强对学生内在情感的调动。一是教师应加强文学修养,提高对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舞蹈教育在丰富文化艺术情感,开发人类知识潜能,增强创造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方面与其他教育学科相比,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优势。远在人类的原始时期,舞蹈与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舞蹈取材于文学作品的更是不乏其例,中外很多著名的大型舞剧作品,大多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如大型民族舞剧《红楼梦》,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伤逝》、《祝福》等,国外的《巴黎圣母院》、《唐吉诃德》等也是如此。这就要求舞蹈老师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涉猎大量文学作品,增强文学素养。这样在给学生分析作品时,会讲得入木三分,容易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如舞蹈作品《秋海棠》,以一个饱经沧桑的艺人“秋海棠”的曲折动人故事为线索,表现了一位老艺人对戏曲艺术的钟爱追求和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此作品突出了一个“情”字,如果没有看过这部文学作品,就不会深刻理解为什么当主人公抚摸到自己脸上被破相的伤疤时,会情感突变,义愤填膺,进而随着音乐的高涨而疯狂舞动,那么在给学生讲解时,不能介绍整个作品的起伏,又怎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角色内心世界的变化呢?所以,教师加强文学修养,提高对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是调动学生内在情感的首要条件。二是采用“潜台词”教学法,提高表演能力。舞蹈是以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工具来进行传情达意的,如果没有了内心情感的调动,便只剩下苍白的动作组合了。所以给每个动作设定一句“潜台词”会使动作马上生动鲜活起来。在学习东北秧歌中的“蝴蝶花”时,(第一拍双手胸前交叉绕花,第二拍下划至身体两侧绕花)可以采用两组相对而做,互相比花的形式。具体操作是:第一拍,第一、三、五队同学向左扭身胸前绕花,第二、四、六队同学向右扭身胸前绕花,刚好可以对视,此时的“潜台词”是:谁的花大?同学们侧点头部,面带微笑,睁大眼睛,像在询问对方。第二拍,所有同学向相反方向扭转身,双手下划至体侧绕花,又面对新的沟通伙伴,做动作时像在兴奋地告诉对方:我的花大。这样一加潜台词,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有了欢快喜悦的表情,动作马上有了灵性。
多引导、多实践,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编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多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及时去发现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意间流露出来的创新性动作,及时进行展示并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引导同学们要敢于突破。长期引导,会逐步培养起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儿童舞蹈《采蘑菇的小姑娘》时,有一个十字步配双摆手的动作,表达小姑娘高兴快乐的心情。在练习过程中,我忽然发现一位同学酣畅淋漓地舞动时,双摆手无意间加上了绕腕的动作,仅仅一个绕腕,使舞蹈形
象显得更加稚气、可爱了。我当即让她展示给大家看,通过对比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并抓住时机,适时地引导:舞蹈不是单纯地模仿,而是全身心投入的有感而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蹈风格,自然的才是最美的。要敢于打破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真诚投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鼓励大家敢于尝试。及时发现、及时引导,长期坚持,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会逐步得到提高。二是要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舞蹈教育学,就其根本意义说,它来源于舞蹈教育实践。失去了实际经验,舞蹈教育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除了从思想认识方面积极引导外,多实践才是培养创编能力的根本途径。它不仅是舞蹈专业工作者的事业和追求,也是广大舞蹈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活动的根本途径。老师应坚持多引导学生做一些创编方面的练习,这些练习不需要太大的主题,从最简单人手,逐步渗透到所学内容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创编能力将得到不断提升。例如,在课前活动中,我曾设定以“跳绳”为主题,自由创编动作的练习。同学们有的设计成单脚跳,有的设计成双脚跳,有的正跳,有的反跳,有的行进跳,有的转圈跳,还有的把绳柄握在一只手中,让绳子像小马鞭一样在头顶挥舞起来……再加上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不一会儿便出现了很多动作素材,将这些素材有序组合,一段“跳绳”操便迅速排成了。同学们跳着自己编的操,兴趣盎然,既达到了活动的目的,又培养了创编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掌握动作变化规律后,可以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组合创编。例如在学藏族舞蹈时,让学生创编一段藏族风格的舞蹈组合;在尝蒙古族舞蹈时,创编一段蒙古族风格的舞蹈组合,当藏、蒙古、维、汉等不同风格的舞蹈学完时,学生已具备了会创编不同风格民族舞的基本能力。所以,多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会跳不会编的现状。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德育工作的渗透。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专业的技能技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在于通过舞蹈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培养品德高尚、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舞蹈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在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认识也逐步得到提升,教师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对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如在课前活动中可采用两人配合的训练方法,通过互相帮助引导学生要团结协作、真诚付出;在软开度训练中,通过激励引导学生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能吃苦的精神;在舞蹈组合的学习中,通过榜样引导学生看到他人长处,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在互相观摩的环节中,通过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在违反课堂规定而进行的“惩罚”中(注:惩罚办法为同学们共同制定),引导学生要诚信做人,说话算数;在欣赏或排练节目中,通过作品分析,进行真、善、美的熏陶;例如在欣赏双人舞《同行》时,除技能技巧的讲解外,更应该在表达主题上进行引导,对不离不弃的战友情,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的美好品质进行宣扬,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净化,从而在思想上得到提高。
对创新性作品,各主管单位应推出鼓励性政策。为了实现舞蹈教育的真正繁荣,各主管单位应出台对创新性作品的鼓励性政策,这样既可以减少节目“撞车”现象,又有利于作品的推陈出新。如自己创编作品应加多少分,抄袭作品不能高于多少分等。一当大家都感到抄袭作品并不能带来什么益处时,就会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创编新作品。现在央视的声乐、舞蹈大赛已开始使用这种加分政策,鼓励演唱、演出新作品。于是舞台上不再只是白书湘的“白天鹅”、陈爱莲的“鱼美人”和杨丽萍的“雀之灵”,而是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新人新作。然而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相关的鼓励性政策,舞蹈教育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繁荣。相信只要出台相关的鼓励性政策,新创作节目一定会逐渐增多,节目撞车、节目雷同等现象一定会逐渐减少,舞蹈教育也会真正蓬勃发展起来。
结语
舞蹈艺术在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虽然还有一些弊端,但只要舞蹈工作者不断提高文学素养,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多引导多实践,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编能力的培养,加强德育工作在教学各环节中的渗透,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培养出的舞者一定可以既会跳又会编,既会舞又会演,思想品质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再加上相关鼓励性政策的出台,我们的舞蹈事业一定会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