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英
追求课堂中的精彩,期盼成功的教学。这是每位教师都在努力的方向。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更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不断生成课堂精彩,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要想让精彩走进语文课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前要精心设计,课上要相机而教。教学中,教师只有在课前潜心钻研、准备充分,课堂上才能胸有成竹、挥洒自如。我曾上过一节公开课《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备课时我没有按常规的方法去准备,而是在充分研读了课文之后,从“地球是我们的母亲”这一线索人手设计教学,围绕地球对人类的无私贡献进行拓展,揭示人类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的危害。在课堂上,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情感从对地球母亲的感恩过渡到对人类破坏行为的气愤。这时,我问他们:“看到人类对地球母亲无节制的开采与破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纷纷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要人类停止战争”,“不再进行核试验”,“清理白色垃圾”,“要绿化防止水土流失”,“不再乱砍乱伐”等。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了保护地球母亲的强烈愿望。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我始料未及的。面对学生的高涨情绪,我也受到了感染,所以随机加了一个没有预设的环节:“同学们,谁能用一个关联词语把课题和我们应该做的事连接起来?”这是我随课堂的生成而产生的一个问题,事先并不知道学生会答得怎样。可有的学生在稍加思考之后,马上站起来回答:“只要保护《只有一个地球》,就会有生存环境”,“不但爱护《只有一个地球》,而且要爱护宇宙”。他们的回答虽然有些牵强。但说明了他们正在积极地思考。后来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我立刻长出了一口气说:“把掌声送给这位热爱地球母亲的同学!”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在这掌声中为自己的课堂生成圆满地画了一个句号。这个情节使我认识到。课堂教学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教师可不拘泥于课前设计,随机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文本解读要深入。我曾经有幸听过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一节课一《秋天的怀念》。课堂之上,她和学生一起品文析旬,解读课文。在她行云流水的解读中,学生跟随她一起走近了那个秋天,走近了作者。她和学生一起饱含深情地体验着作者的思绪,进而对生命的意义有了一系列的考问:“怎样才算好好活着?”“应该怎样活着?,'我记得有一个小男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略带哽咽地说:“我爸爸天天说没意思,他挣的钱也不少,也没什么烦心事,可他就是不珍惜。”男孩说话的时候,情绪相当激动,声音也有些颤抖。我想这个效果虽然源于窦老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但也是她没有预想到的。记得当时窦老师愣了一下,然后轻轻地拍了拍男孩的肩膀,深情地说:“噢,那你回去把今天的课说给爸爸听,告诉他要好好地活。”小男孩使劲点了点头。这时全班学生都沉浸在“怎样活”的思考之中,听课教师也都为窦老师的教学艺术及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所折服。因为她对教材的把握已经远远超越了教参,走出了课文本身,升华到了对生命的感悟。可见,要想课堂更精彩,教师一定要深入解读文本。
第三,教师要有深厚的人文功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不具备深厚的人文功底,就会因为缺少一双发现的慧眼而对教材的精彩视而不见,对学生的生成视而不见。
曾经读过著名教师王崧舟执教的《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设计。王老师独具慧眼,把诸葛亮的“三笑”定为课文探究的主线。从诸葛亮的笑人手,把重点放在体会他上观天文、下知人意的智慧上。使学生也随着教师的巧妙设计而进行探究,整个课堂生成不断,教学过程颇具特色。这也是教师有深厚的人文功底做铺垫,才会产生的课堂中的精彩。
另外,我还曾听过特级教师虞大明的一节课一《刷子李》。这篇课文是作家冯骥才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语言幽默传神,极具特色。同时,故事一波三折,人物形象富有传奇色彩,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虞老师以品析为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文本之奇:首先,品人物之奇绝。教师由课题人手,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归纳。其次,品语言之奇美。在此过程中,虞老师抓住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让学生反复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和韵味,从细微处感受刷子李的神奇,不断生成新的精彩。再次,品情节之奇妙。虞老师让学生自读课文,走人文本,体会情节的奇妙。特别课程结束时虞老师出示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上联:天衣无缝刷子见功底,下联:黑衣无瑕绝活写传奇,横批:俗世奇人。这幅对联更是可见虞老师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字功底。
在课堂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要想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就要给学生给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让他们放飞自己的思想,自由翱翔在语文的广袤天空之上。
(责任编辑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