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组数据看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物质文化背景

2009-07-21 05:18裴小倩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物质文化中国建议

裴小倩

【摘要】通过对几组数据的分析发现,学前教育成为准公共产品、学前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堪忧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等构成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物质文化背景。从这种现实背景出发,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应强调政府对教育公平的责任担当,强调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重新审视教育质量,充分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中国;学前教育改革;物质文化;现实背景;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2-0009-05

文化是教育的生态背景之一。教育的价值取向、目的、内容和方式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不存在一种最好的能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我国学前教育改革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置身其中的、赖以存在的又是必须直面的地域文化进行分析与思考,可以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一般认为,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与精神文化相比,物质文化具有外显性、客观性、可观察性等特点。因此,笔者选取了几组能反映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物质文化背景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学前教育机构数、幼儿入园率、师幼比例、学前教育资源分配和师资队伍构成等,以便看清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现实背景,在此基础上思考改革的前进方向。

一、对几组数据的分析

1学前教育机构数

《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3)提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07年。我国学前教育的社会化办学倾向日益明显。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的相关数据显示,教育部门、集体办学前教育机构占全国学前教育机构总数的36%。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已超过全国学前教育机构总数的60%。这一数据说明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社会力量的大举进入加速了学前教育的市场化趋势。

2幼儿入园率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2007)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共有幼儿园(所)12.9万所。在园幼儿2348.83万人,3~6岁幼儿入园率为44.6%。《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2008)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在园幼儿2474.96万人,3~6岁幼儿入园率为47.3%。

表1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幼儿园平均在园幼儿数在180人左右,班级幼儿人数在30人左右。农村幼儿园的在园幼儿数和班级幼儿人数普遍少于城市和县镇幼儿园。

表2数据显示,在各类幼儿园中,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平均在园幼儿数在430人左右。而集体办和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则相对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前教育公共资源大多集中在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中。与民办幼儿园相比,因为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普遍软、硬件设施更好,对家长更有吸引力,更容易争取到生源。

3师幼比例

如表3所示,城市幼儿园师幼比最高,县镇次之。农村最低,三者差别显著。这说明师幼比例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学前教育师资严重不足。

如表4所示,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的师幼比是1:35(教师包括园长、专任教师和保育员等)或1:49(仅指专任教师),而集体和民办幼儿园的师幼比相对要高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在招收人数上要远远多于集体和民办幼儿园。尽管集体和民办幼儿园数量很多,但由于受市场竞争的影响,生源不足,所以师幼比较高。

4学前教育资源

如表5所示,幼儿人均享有学前教育资源较少。城市要好于县镇和农村。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5师资队伍

如表6所示,我国学前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总体不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全国学前教育教师总数的8.9%。远远低于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水平。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相对更低。另外,接受过正规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教师只占全国学前教育教师总数的53.8%。可见,我国学前教育教师总体学历不高,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资水平城乡差距大。

二、改革的物质文化背景

上述几组数据揭示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由物质层面决定的现实地域文化特点。

1学前教育成为准公共产品

上文数据显示,根据国家相关的宏观政策,我国学前教育正在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公办幼儿园转制或者鼓励开办民办幼儿园等措施,已经将公共学前教育机构推向市场,使得民办幼儿园在近几年内发展迅速,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公办幼儿园,业已占据了超过60%的学前教育份额。这意味着我国的学前教育已经从公共产品变成为准公共产品。[2]

然而,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督和扶持政策,单纯依靠市场优胜劣汰,使得大量民办幼儿园生存艰难,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一方面,民办幼儿园的规模比较小,平均每所幼儿园在园幼儿数仅为112人,而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平均每所幼儿园在园幼儿数达到430人;另一方面,民办幼儿园“教师年轻,学历低,多数为中专毕业,教学经验较为缺乏,大多数是一年一聘的方式,甚至还有随来随走的方式”。由于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无法满足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期望,自然无法吸引家长,因此民办幼儿园的生源严重不足,在园幼儿只占全国在园幼儿总数的37%。

2学前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

“我国是一个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国家,教育经费只占世界经费总量的1%,但却用于占世界20%的教育对象。在这个公共教育经费中,只有1.3%被用于学前教育。”目前我国虽然已有幼儿园(所)12.9万所,但因为人口基数庞大,幼儿入园率其实不高,2008年幼儿入园率只有47.3%。虽然入园率较低,但在园幼儿数依然不少,园均招收幼儿人数达到了180人左右。学前教育资源投入不足造成了幼儿人均享有的学前教育资源非常少。在学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同时,现有资源在各种办学主体、各个区域的分配极不平衡,具体表现为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之间政府资源支持的失衡、城乡分配不均衡等。

3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令人担忧

农村地区人口众多,幼儿基数较大,农村幼儿园的数量虽然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47.5%,但与城镇、农村人口的比例相比较,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幼儿的需要。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极度缺乏,包括幼儿人均享有资源少,教师学历水平低,师幼比低等,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造成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的原因很多。一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造成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导致对学前

教育投入不足。二是因为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缺少国家政策支持。与义务教育相比,学前教育收费较高。因此,对劳动力富余、就业率较低的农村地区来说,学前教育是“比较奢侈”的事情。三是农村地区教师的收入低,人数少,流动性大。限制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四是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村家庭为幼儿提供的文化资源少,导致农村幼儿处于教育弱势地位。

4学前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

学前教育改革虽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目前在全国90多万学前教育教师中,接受过正规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仅占53.8%。目前我国对学前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通过职业中学、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本科师范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进行。然而,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文化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较少,师范生的知识面不够宽,比较偏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实践课时不足。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在很多地方没有被纳入各级政府实施的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之中。所以说,要求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幼儿园教师“从事教学反思工作”“领悟和提升教学理念”“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是有难度的。

三、对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学前教育成为准公共产品、学前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令人担忧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的现状,笔者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1强调政府对教育公平的责任担当

学前教育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深受追求效率的市场逻辑的影响。政府通过公办幼儿园转制等手段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学前教育,这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使学前教育从公共产品变成了准公共产品,也导致了公共财政流向了少数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造成本应由全部幼儿均享的公共教育资源被少数幼儿享用。笔者认为,要实现教育公平,首先要强调政府的责任担当。

政府责任首先体现在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并使其合理化。我国学前教育可以挖掘社会民间资本潜力,但为确保教育公平,不能削减政府在财政经费上的投入。为了提高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益。政府应建立合理的幼儿教育投资和管理体制。在指导各类示范性幼儿园办园的同时,政府应大力扶持并资助城乡各类社会力量办园,并应根据儿童的基本权利和公共教育资源平等原则,建立对民办幼儿园、农村幼儿园的指导、扶持、教师培训与资助制度。

其次。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市场运营的宏观调控与管理监督。一方面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有效规范学前教育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术力量,鼓励研究者通过政策分析与咨询等方式帮助政府科学决策,以保证教育公平。

2强调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

对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儿童进行补偿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对最少受惠者给予补偿,通过进行弱势补偿来消除教育上的不公平。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开展相关实践。

在我国,学前教育阶段处于发展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城市薄弱幼儿园的儿童、偏僻农村地区儿童、贫困地区儿童、部分女童、特殊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和留守儿童等。为保证这些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政府一方面应将有限的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弱势群体儿童倾斜,“首先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尽最大努力缩小不同背景儿童接受早期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应加强教育立法,建立弱势群体儿童教育的监督网络。在市场化运营过程中,政府可以制定鼓励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弱势群体儿童的教育项目。

3重新审视教育质量

我国很多地方采用的是源于西方的技术性指标对托幼机构进行教育质量评价。虽然它对监督和管理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对处于不同境地的托幼机构采用统一的、标准的“去背景化”的评估标准和办法进行质量评价,事实上有失公平。因此,在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评价中更应该注重多元与公平,即允许不同处境的托幼机构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所有学前教育机构都应有权利申请被评价认证;质量评价应该被作为引导托幼机构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是作为等级评定的唯一依据;质量评价不应过多关注硬件的标准化,而应强调教师专业化成长、教育质量提高的过程;质量评价对教育过程的关注应考虑不同地区幼儿的特点和地域背景。等等。

4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提高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核心因素。针对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尚处于较低水平的现状,一方面要完善学前教育教师职前培养课程,提高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机制,为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创造条件:同时还要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放置在与他人合作、互动的动态生态系统中。帮助教师通过专家引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等获得专业发展。此外,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从业机制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这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质性意义。

猜你喜欢
物质文化中国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初探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班级文化建设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