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您好!
我是渝西地区一个镇的副镇长,分管山、水、林、田、路,简而言之就是分管农业。
从当干部的那一天起,我就发誓要努力工作,造福百姓。可近年来,我和同事们总感觉有力使不上,时常充满困惑:虽然我们工作很努力,但群众似乎不领情,说我们是“隔靴搔痒,下点毛毛雨,撒点面面药,解决不了问题”。
先说发展产业吧。发展产业,一旦出了问题,乡镇干部可是“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
在这方面,我有着深刻的教训。
几年前,我县成立了一家花椒加工厂,县里发文要求各乡镇大力发展花椒。镇里也发现市场上花椒很走俏,于是大力要求扩大花椒种植面积。
作为分管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导,我当然要全力推广。磨破了嘴皮,才动员亲戚朋友率先种下花椒。见有人带头,乡亲们半信半疑地问我:“我们种出来了,要是卖不出去咋办?”我呵呵一笑:“怕什么,县里有花椒加工厂,你种好多收好多,还有保护价。”
在我的鼓动下,村民们纷纷栽种起花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眼看丰收在即,市场行情却变了脸,花椒价格一跌再跌。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县里的花椒加工厂竟破产了。乡亲们揣着好花椒却没处卖,钱没赚到,还亏了一砣。群众骂我们瞎折腾,上级领导也责怪我们为什么不事先摸清市场。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现在,我轻易不敢去发动村民搞什么产业结构调整了。在乡镇干部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做事越多,矛盾越多,出的纰漏也就越多,挨领导批评、挨群众骂的几率也就越大。”所以,现在很多乡镇干部都不愿主动找事做。
再说说技术吧。现在大多数农民都有打工经历,他们见多识广,有知识,懂技术,早已不是原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了,好多事情比我们都懂。
前不久,我镇一些村民反映庄稼发生了病虫害,希望镇上派技术人员帮他们杀虫。接到电话,我立即带领9名农技干部下乡,可一到地里,全愣住了:地里全是一些新品种,我们听都没有听说过,个个只好干瞪眼。见我们这样,一位村民摇着头说:“唉,连名字都叫不上,还杀个铲铲的虫哟。”听到村民的责骂,我们羞愧难当,低头无语。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我们乡镇干部明显落伍了,一些干部说:“除了一张嘴,其他啥都不会,要技术无技术,要下力没力气。”自己都这样说,也难怪老百姓骂娘。
最后,再说说政策吧。现代社会,信息发达。政策,农民晓得;法律,农民不比干部掌握得少。以前当个乡镇干部特荣耀,什么政策呀、信息呀,全握在手中。开个会什么的,群众积极性很高,在大喇叭上通知一声就行了。可现在不行了,大喇叭根本不管用。
今年初,为传达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组织了一次村民大会。干部们挨家挨户去通知,才稀稀松松来了几十个人。
正式开会了,当我念文件时,下面村民就议论开了:“一号文件,我们在电视和报纸上早就学习了,你就不用念了,浪费时间”,“你就直接讲一号文件对我们农民有啥子好处就行了……”村民一起哄,弄得我差点下不了台。
一心為民,为啥群众不领情?作为一个乡镇干部,帮助群众发家致富是份内事,可群众不来劲,我左思右想却想不出原因。
一位苦闷的乡镇干部 田春
2009年5月10日
(图: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