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辉 付春艳
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一种纯洁而高尚的思想感情与道德素质。因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思想感情。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呢?面对这一议题,许多人会说,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等。笔者认为,这样说固然是正确的,但还没有抓住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其他相关工作都应当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并为之服务。这是由使命感这种特殊情感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特殊影响所决定的。
一、民族使命感的重要意义
人们在现实生活和思想意识中,常常将使命与命令联系起来,其实,使命与命令虽然有相近的词义,但人们对它们的态度与情感却是不同的。对于命令人们是被动接受,往往怀有抵触情绪,缺少主动性:而使命则多是人们主动承担的重大的责任或义务。使命感是人在一定社会、一定时代,对国家与民族所赋予使命的一种主动感知和认同,是个人主动形成的道德情感。所以我们可以把民族使命感理解为个人对国家与民族赋予的重大责任与义务的主动认知与承担。一个人是否具有民族使命感,对其思想成长与人生作为,对其爱国主义精神与行为的产生是有着巨大影响的。
首先,只有具有民族使命感,人才会形成强烈的责任感与义务感,才会有积极主动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行为。
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中是普遍具有的。基于人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人都会对外部侵略与压迫持反感乃至反抗的态度。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普通民众即使思想闭塞愚昧,但也强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某些占山为王的土匪、杀人越货的强盗也痛恨日本侵略者。但是大多数普通民众并没有积极主动地抵抗侵略,而是在革命者的号召、组织、领导下,才能有所行动,这是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民族使命感。民族使命感的缺乏,使他们对眼前的世事持一种等待观望态度,抱着一种“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的心理,这使得他们具体的爱国行为是被动的、非自觉的。在那个时代,具有民族使命感的人则显然不同,他们把反抗侵略、拯救民族危亡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以一种舍我其谁的态度投入到救亡图存的斗争中去,从而成为民族独立与解放事业的中流砥柱。聂耳正是受自身民族使命感的驱使,才创作出了《义勇军进行曲》,发出唤醒民族斗志的先声。钱学森正是受民族使命感的驱使,才会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是否具有民族使命感,对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行为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只有具有民族使命感,人才会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态度去承担责任与义务。
其次,只有具有民族使命感,人才会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成就辉煌的事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依据自己的理想目标对人生进行设计与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民族使命感的人与一心只为自己利益着想的人有着显著的不同。具有民族使命感的人将国家、民族利益与自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他们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设计时,其眼光是开阔的,其建立的理想目标是宏大的。由于他们的人生起点高,目标远大,因此他们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或者在工作中取得辉煌的成就。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人生理想,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侯德榜以创立民族品牌为目标,成为一代有影响力的实业家。具有民族使命感,可以使人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等,可以便人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促使人顽强奋斗,百折不挠,从而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古代学者张载所说的“学者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表明的就是这个道理。承担责任,能激发人的潜力;具有民族使命感的人,通常勇于承担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大任,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中流砥柱。
二、培养策略
民族使命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民族使命感的培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那么,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如何围绕这一核心,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责任与义务,培养他们正确的责任感。
由于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因此人们的思想中也有相当多的封建残余意识,许多人出于封建小农意识的狭隘自私心理,对责任与义务进行了曲解。例如:在对义务教育的认识上,有些人认为就是上学不花钱,“别人教我们的孩子是义务”,而不是认为支持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又如: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很少有人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而是思考“这事怨谁”,这明显是在推卸责任。因此,要使学生在将来能够积极主动地爱国,具有民族使命感,就应该培养他们正确的责任意识,使其正确认识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2,正确引导学生的功利意识,使之摆正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往往决定着人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弱。能正确认识并摆布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人,会表现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保护、实现国家、民族利益为前提来实现个人利益,因而他们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并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勇于承担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正确行为。因此,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前提之一是正确引导学生的功利意识,使其摆正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兼济天下”之心。
民族使命感常常表现为一种“兼济天下”的心理或心态。而这种心理或心态往往源于人的爱心、同情心和怜悯之心。许多具有民族使命感的人,往往是对社会中不幸的个体产生关爱、同情和怜悯,进而产生改善社会现状的愿望,自觉地承担起历史或时代赋予的使命。反之,一个对他人没有任何爱心、同情心和怜悯之心的人是达不到这种思想境界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还要使学生具有爱心,并引导他们的爱心向“兼济天下”的方向发展。
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感情,其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爱国主义心态和行为,而不是仅仅具有被动的、从众的爱国观念。因此,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就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