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主思想”实现有效教育

2009-07-20 03:32肖秉林
江苏教育 2009年22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交流评价

肖秉林

新课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我们认为,只要坚持“学为主体,导为主线。能为主旨”的教学思想,积极实践以导人、导疑、导研、导练、导评为内容的“中学导学制”五环节教学模式。就能实现“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提增教学质量。

一、学为主体

所谓学为主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应是活动的主宰;二是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一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应该为“学”服务。只有正确理解“学为主体”的本质并付诸行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才会以生为本,以学论教,因材施教,以教导学:才会把帮助学生端正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放在首位;才能像导演一样,指导学生演出一幕幕生动的“戏剧”来。

要做到“学为主体”。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就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新课程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为教学目标,体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反映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彰显了“学为主体”的地位。因此,在制定课时目标时,就不能完全受教材内容、考试内容、教辅资料的束缚和支配,应更多地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导向和教学方式。要在认真理解、分析、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知识基础差异和对学习新知识的情感、兴趣、动机等,使教学活动能够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以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来设定目标要求,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在作业设计上,教者应量体裁衣,即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学力设计出深浅相宜的分层内容,指导学生分层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吃饱,又吃得“津津有味”,都能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是变教学为导学。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只有把师生双方的角色和作用结合起来才能构成教学整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加的,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思维的空间,在“精”字上动脑筋,在“导”字上下功夫,把主要力量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上。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转到“学”,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才能使学生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

要变教为导。教师还要解决好“解”与“放”的问题。所谓“解”,就是帮助学生释解学习上的难点和疑点,即做好“解惑”工作。所谓“放”,一是教师放下架子,勇于和学生平等,科学安排师生互动环节,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二是放下心来。敢于对学生放手。安排“放”的预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学生逐步由“扶”到“放”,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实现由“教”向“不教”的转变。

三是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学习

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它会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因此,教师应重视学习评价这一环节,废止教师一锤定音式的单一评价的做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1)答案有弹性,不能限制太死,只要合理就应肯定。(2)不仅评价活动结果,更要评价参与活动的过程。尤其是对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及表现出来的良好个性品质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更能发挥评价的教育与激励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3)变学生评价的客体为评价的主体。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活动情况及结果不仅仅是教师去评,还可以让学生自评或互评。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使观点渐趋完善,认识不断深化。这样,不仅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的能力。课堂上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必然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轻松。

二、导为主线

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对旧课程“知识与技能”一维目标的扬弃和发展。教学应将这“三维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依赖于教师课堂教学中变“教”为“导”。因此,可构建如下“五环节”课堂教学“导学制”模式,以充分发挥“教为学服务”的作用。

一是导入。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精彩的导入,通过直观渲染、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自主学习等方法,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设疑激趣,使之情绪高涨,产生对知识的兴趣和认知、探究的好奇心。因此,成功的教学、精彩的课堂总是十分重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迅速“入境”。

二是导疑。要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首要的是使之学会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导出的疑问可以是根据教材的特点预设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预习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可以是学生主动质疑的问题。导疑的方式有多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质疑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式的强推,也不是学生无聊幼稚式的作秀,它是运用比较、怀疑、想象、求异创新等方式启发学生从低效质疑步人高效质疑。另一种是引导学生释疑。如果学生质疑的问题可以运用已有知识或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浅层运用即可解决,那么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互相释疑,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如果质疑的问题是涉及该堂课学习重点、难点的“主问题”,那么,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共同进入“导研”的环节进行探索。

三是导研。引导学生研习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方式可以是自主探索。也可以是通过小组合作研究,还可以是师生互动探究。其过程是教师带着学生由宏观到微观、由粗浅到深入、由现象到本质进行探究,并能由此及彼地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踊跃表达,善于抓住问题发展的关键,以师导促生学,以师导引生研,在疑问中研究,在研究中交流,在交流中释疑,在释疑中归纳,在归纳中领悟,力求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四是导练。课堂导练是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反馈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导练的形式可以是讲练结合,如先讲后练、先练后评、讲练交替等;也可以是条块结合,每块均由“讲解”“练习”“小结”构成:还可以是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穿插微型训练等。

五是导评。课堂评价的形式可以是课堂评点、练习

评价、学习评价、课堂小结等。可以采取教师点评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点评、互评。以评价促提升,以评价促成长。评价既要注重客观性,又要突出激励性。

三、能为主旨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而首先在于教给学生怎样学习、怎样发展自己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该只教学生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旨。

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平等、张扬个性、富有创新精神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只要学生能自己做的,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人是有个性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自主思考、自我评价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探索创新空间,使学生对教学过程产生好感和兴趣。同时。还要经常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教辅、结论、答案或教师的讲解,能主动思考质疑。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让他们自主地去挖掘教材,产生种种疑点,鼓励学生有疑即质。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尝试质疑的机会,适当地予以点拨和纠正,使学生从“不敢”到“敢”,从“不会”到“会”。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由于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有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很有价值的,但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并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选取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展开来进行研讨和交流,引导学生就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较含糊或有不同看法的地方进行质疑。这样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中处处有问题可提,从而养成自觉质疑的良好习惯。质疑是前提,释疑是关键。释疑中。教师不应越俎代庖,而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认知水平,积极引导学生启发思维,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在思辨中解决问题。

三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往往是个体行为,但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合作。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然后去讨论、研究,最后把每人所得材料汇合在一起,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小组间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也可巧妙点拨,使同学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与交流,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视角,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意识。

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为起点,以学生认知心理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新授课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索问题的丰富素材和信息。在复习课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性的活动中梳理巩固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增长知识。在学法指导上。倡导独立思考与运用交流相结合,创造性地整合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好“质疑——猜测——探究——交流——验证”这一过程。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大胆探索,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从教育过程中的领导者、操纵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坚持“三主思想”,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交流评价
如此交流,太暖!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