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杰
有一个事关学校发展的问题是校长不能回避的:我们应当做什么样的教育?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面对的是普普通通的孩子,身处平平常常的学校,共事者是一般般的团队。
小学校的遗憾似乎是天然存在的:
一种情况是,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做得超强的样子,不得不在墙壁上、书卷里出现许多别出心裁、志存高远的句子,智慧啦、卓越啦、第一啦、走向世界啦……虽然我们知道精英分子并非就孕育其中、蕴藏其中、涌现其中。
另一种情况是(经常与前者并存):我们的底气不足,把教育做得异常虚弱,不得不做一些弄虚作假的事情。我们违心的时候,也担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尤其在展示的时候。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把教育做得特别肥大。肥大就是什么都做,好像一个控制不住自己的胖子什么都吃,结果行动力越来越弱。
我们根本就不想要言过其实的、虚情假意的、浮肿泡沫的小学教育。
心理学家温尼克特在论述儿童内化于心的母亲时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概念,着重与“完美的母亲”相区别。他证明:“完美的母亲”其实是一种不自信和焦虑。最终是不能达成的;而“足够好的母亲”既足够的好,也有部分的遗憾,因而养育出最健康的儿童。这对小学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我们要做足够好的教育。
所谓足够好,一是要让教育中的人包括学生和老师有实实在在的进步,二是要让这些教育中的人有真真切切的好的感受。尤其当某些遗憾尚不具备回避的可能的时候,容忍、宽容、坚持都是必需的。
如何来做足够好的教育呢?
做文化的。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误区。是将单向性的知识技能的传递等同于双向性甚至多向性的文化传递。需要还原的一个定义是:学校不单是选择文化,同时也是包容文化,不单是传递文化,同时也是创生文化的场所,孩童的精神只有在独特优质文化的土壤中才能良好发育。多元的文化可以生成许多相融的价值标准,让其中的人去认同。
做当下的。钟启泉有言:“教师即课程。”这是把教师当作教育资源本身。但是,这是不够的。在平民子弟占多数,或者外来民工子弟占相当比例的学校,或者无论什么样的生源构成,都需要我们树立“学生即资源”的观念。是的,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现有的办学体制下,难免会有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彼此用苛刻的眼光注视对方的时候,都在感叹教育资源是如此不够公平。倘若不是用学业成绩的和智力的标准,不是用令人眼红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标准来衡量独特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是用类属于特定人群的文化学标准来参照我们所做的教育,既注重合乎国家课程标准的共同性发展,又注重合乎当下教育资源的差异性发展,一切皆资源,情况不会有改观吗?
做小学的。小学教育不仅在内容上是小学的,在方式上更是小学的。小学教育归属于童年,童年是单纯、斑斓、梦想、鲜亮的。不要用初中的、高中的甚至大学的教育方式取代、贬抑小学教育。比如,小学生一定更多地先动情再入理,一定更充分地表现为从开始的人际依附到逐渐地自主独立。
做感受的。针对奢谈“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倾向,叶澜近年来呼吁教育者要从教育过程的内部寻找教育得以存在、延续的内规律。针对偏执于所谓理性探究教育的倾向,我们呼吁更多地关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身在其中的感受和体验。在学校里,哪些事情及其做法会让其中的人越来越不舒服?哪些事情及其做法会让其中的人越来越舒服?如果学生和老师做了自己价值认同的事,做了自己愿望趋向的事。做了自己能力显现的事,这是不是足够好?
叶圣陶先生曾把教育比作农业以区别于工业。农业的特质是什么呢?是精耕细作。可是。教育毕竟是以人的方式在做人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时刻精细,时刻因人而异。所以,教育既是精耕细作的农业,更是独一无二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