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勤
摘要:听课如同读书,评课如同分析一篇文章,只是听课比读书更为复杂,因为课堂是立体的、灵动的。一堂课要听的方面很多,但主要是关注三方面的事情:关注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方法是否合理适当,关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引导是否准确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扎实有效。这三个方面也对应了讲课人在备课时的三备:备教法、备教材、备学生。
关键词:听课读书评课析文
听课如同读书,听的目的不同、态度不同,效果也大不相同。如果仅仅是为了消遣时间,读书不必太认真,也不用记笔记,浏览式地看一遍就行,看后也不必掩卷深思。如果看后还要写出书评或读书笔记,那就大不一样了,不但要认真阅读,字斟句酌;还要不断思考,分析文章的结构。找出文章的特点;甚至还要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意图等。
听课也是如此。如果仅仅是凑凑热闹,听课不必太认真,也不用记笔记,有意思就听听,没意思就闭目养神,反正课后也不用点评和写听课笔记。但如果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或课后进行点评和写出课例分析,那就不一样了。不但要认真听、认真记,还要熟悉教材,查看教案,观察学生,一刻也不敢马虎,唯恐漏下一个环节,对上课老师评价不全面。说实话,认真听课不比讲课轻松,整堂课始终处于听、看、记、思的忙碌状态。特别是听课后马上现场评课,没有专门的整理听课笔记的时间,那就更加紧张了。
与读书相比,听课更为复杂,因为书本是平面的,课堂是立体的:书本是静止的,课堂是灵动的。所以评价一节课比分析一篇文章更难。评课不但反映了评课者听课的认真态度,也反映了评课者的教育理论功底,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程度。
一堂课要听的方面很多。但主要是关注三方面的事情:关注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方法是否合理适当、关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引导是否准确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扎实有效。这三个方面也对应了讲课人在备课时的三备:备教法、备教材、备学生。
一、关注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方法是否合理适当
听课的紧张首先就在于要记录课堂的每个环节及所用时间。随着讲课老师的一声“上课”,听课者就要像田径场上的计时员一样迅速看一下表,记下上课开始的时间,同时这也是第一个教学环节的起始时间。听课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理清课堂的结构。分清课堂的教学环节。如果有条件,最好在上课前拿到讲课人的教案,根据教案上的教学环节记录教学的时间。如果没有教案。听课人就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来给课堂分段,就如同我们在读书时给文章分段一样,首先分为几个大的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又分几个教学步骤,每个环节都要记录起止时间。
听课者可能担心自己的课堂分段与讲课者的教案不完全一样,这没有关系,就如同读书,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分段也不完全一样。听课者要锻炼自己给课堂分段的能力,寻找课堂分段的规律。课堂教学虽然千变万化,但基本的环节是相似的,如:复习旧知、导人新课、明确目标、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都是沿着:复习——导入——新授——巩固——拓展——小结——作业的思路进行。不同的是,在导入新课时有的开门见山,有的创设情景;在讲授新课时有的先学后教,有的先教后学:在课堂练习时有的边讲边练,有的讲完后练;在组织形式上有的让学生独立练习,有的让学生分组练习(合作学习)。
听课者在记录教学环节时一定要详细记录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整堂课所用的时间,这样在评课时就能做到出言有据。效果好的课一般都是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学时间掌握适当。有的课前松后紧,有的课前紧后松,甚至有的课拖堂,都是时间运用不合理的表现。如果在评课时只是笼统地说这节课“前松后紧”,讲课人还是不清楚在哪个环节浪费了时间,如果评课人把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摆出来再加以点评,讲课人就清楚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
听课时不仅要记录教学的环节和时间,还要记录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也就是说,要清楚某个时段师生分别在干什么,教师用的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效果如何。在评课时不要只讲这节课哪里不好,还要讲为什么不好,应该怎么办。一定要给讲课人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如果只是一味批评,讲课人往往不服气,也达不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二、关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引导是否准确到位
现在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都比较高,好多小学教师都是本科学历。有人认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教学方法问题。其实不然,我在听课时首先关注的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到位。这个“到位”主要是指教师是否了解课程标准,是否了解编者的意图和作者的意图,能否站在整个学段、整册书和一个单元的高度来把握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只有教师自己“到位”,才能引导学生“到位”。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听课者最好在课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如果课前没有条件研究教材,在听课时也要想办法拿到课本,在听课的过程中迅速熟悉教学内容。我在听课时不但要熟悉本篇课文或本节教材,还要迅速浏览一个单元或一册课本的内容,在听课本上画出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只有了解整本书和整个单元的内容,才能知道编者的意图和本节课在整个单元或整册书中的地位,本节课的知识与前后部分的相互联系。
过去教材的编写一般是线性结构,新课标下的教材编写一般是模块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就是一个主题,所以我主张每节课的开始要“单元导人”而不是一般的“导入新课”。所谓“单元导入”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编者的“单元导读”,要把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要求告诉学生。我一般用“知识树”的形式来呈现。
如我在听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搭石》一课时,在评课时不仅分析了这篇课文的结构,并且画出了整个单元的知识树。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古今中外的人间真情”,围绕这一主题,编者分别编选了古今中外不同文体的6篇文章来表达这一主题。
同一主题,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又出现了。篇目不同,但编者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都是选编了古今中外不同文体的文章来表达一个主题——人间真情。我在评课时把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的同一主题作了比较,让教师能够看出新课标下教材的编排特点:
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时不仅要看到表面的含义,还要探讨深层的含义,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如我在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课时。大部分老师都是依据教材停留在判断事物的三种情况:一定、不可能、可能。整堂课反复做游戏,给人的感觉不到位。我提出:学生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一定”的。什么样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可能”的。经我指点,一位数学老师在讲课时设计了如下的知识树:
这棵知识树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对事物的判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定”的,一种是“不确定”的。这是第一
个层次。能够“确定”的事物又分为“一定”和“不可能”,“不确定”的事物是“可能”的,这是第二个层次。一般的老师也就讲到这个层次。还要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探讨:当某种事物“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它的发生是“一定”的;当某种事物“不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判断“不可能”;当某种事物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它的存在和发生就是“可能”的。在这里难度并没有增加,但使学生的逻辑思路更加清晰了。
所以我们在听课时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艺术,更要看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和对学生的引导是否到位。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扎实有效
现在有些课看起来很热闹,却未必扎实。评价一节课的指标有很多,但其中一个核心的指标就是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所谓“人人清”。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当堂所学。这件事说起来不难。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现实中却并非易事。老师在上课时都是按照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设计一节课,在课堂上关注的最多的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虽然许多老师在课堂结束前也有“达标测试”。但未必能落实到每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教育公平的最起码要求,但全国的城乡中小学都存在“差生”,“差生”就是掉队的表现。出现“差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没有关注到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没有在课堂上及时清理学习的障碍。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同一学校中学生的差距大于同一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同一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大于不同区域教育的差距。教育起点的公平并不能代替教育过程的公平,而教育过程的公平直接影响到教育结果的公平。所以要把在课堂中每个学生是否学得扎实作为评价一堂课的核心指标。
另外,国家的课程标准是每个学段对学生的最低要求,这个最低要求就是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底线。如果每堂课学生都能达到这些基本要求。夯实基础,班内就不会出现差生。我在听课时经常产生一种冲动:下课后马上把学生留下来进行测试,看是否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然而怕给上课老师难堪而没有去做。在这方面江苏省洋思中学提出的“堂堂清”很好。他们做得也很扎实:每堂课最后一个环节都是小考试。学生不能讨论,不能看书,要在规定的时间独立完成,老师当堂检查。也有的地方实行2人小组相互检查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检查者和被检查者,避免出现课堂上的“看客”。对于没有及时巩固的学生老师要采取措施,或由老师补课,或让别的学生给他补课,一定要落到实处。
在课堂上的“人人清”并不意味着阻碍好学生的发展。根据新课标“保底不封顶”的原则。在对基本知识做到“人人清”的基础上。好学生要继续发展。可通过选做题的形式让有潜力的学生继续前进。老师在评价时要分层评价,对于一般的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会了就是满分。就是好学生,让后进生也有成就感。但对于优等学生要加分鼓励。
另外,听课者还要善于发现一堂课的亮点和不足。一般说来,每节课都有自己的亮点,虽然不一定是原创,但在此情此景下用得好就是一个亮点,有时候一节课有几个亮点就能把课激活。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听课者不但要善于发现这些亮点。还要找到这些亮点的依据。如有的老师把乒乓球比赛的记分办法用到课堂上来。通过竞赛的形式鼓励各组学习,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有的老师让每个小组有一块小黑板,各组学生能够及时把本组讨论的结果写到小黑板上在全班展示,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比如有的低年级老师在板书时让学生口念笔画手模仿,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有的老师在数学课上及时把解题的步骤和规律编成歌谣让学生唱诵。这些做法都很好,虽然不一定都是教师的原创,但只要用好了就是亮点。
对于一些老师的不足也要及时提出。比如教师基本功方面的问题,知识性的问题,课堂效率低的问题,都要及时提出,才能帮助教师真正提高。当然在给讲课人提出不足时还要指出改进的办法,不然只是一味批评没有改进的建议,讲课人也往往不服气。评课人不但要说“什么不行”,还要说“怎么才行”,这才是正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