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学生评价的问题与反思

2009-07-17 03:49山娅兰秦建文易灿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考试分数新课程考试

山娅兰 秦建文 易灿辉

一、学生评价的课程背景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评价机制,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教师以及整个课程的长远发展。而对学习主体——学生的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尤其显得重要。

“我国的教育及教育评价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建立的,带有浓厚的高度集中的特点,教育评价是制约和规范教育管理对象的必要手段。这种‘行政性评价的主体显然是教育行政部门,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任何体现。”[1]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现象的影响,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学校和教师迫于中考、高考的压力,仍然更多地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显得单一。另外,学生评价的重心仍然更多地关注于结果,注重的是甄别和选拔的功能。鉴于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程)提出了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2]

二、语文新课程学生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本研究在云南省曲靖市已经完成一轮课改和正在进行第一轮课改的9个市、区、县的中学进行调查研究。发出问卷3000份,其中教师500份,家长500份,学生20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115份,其中教师301份,学生1529份,家长285份。在调查中,经过归纳和整理,语文新课程学生评价的问题主要如下:

1.新课程相关评价理论得到普遍赞同,但在实践中还有待落实、完善

本次调查的所有学校均已全面开展了新课程改革,开展两年及两年以上的占了65.8%。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赞成新课程中课程评价的相关理论,大多数教师对评价目的、评价功能、评价主体等的理解都能与新课程理念达成一致。有60.8%的教师同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69.8%的教师同意“评价应该包含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几种功能”;74.6%的教师同意“评价的主体应该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个层面”。同时,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新的学生评价体系中质性评价方法是持肯定态度的。有73.8%的家长和69.7%的学生认可“成长记录袋”这一新型的评价方式;有74.8%的学生对目前语文考试的功能是持肯定态度的。不过,从真正实施的情况来看,只有9.6%的教师认为语文新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的新的评价体系已经形成,还有34.9%的教师认为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还与从前一样,没有变化,其他教师认为正在形成或不清楚。这一数据说明,新课程虽然引导教师们掌握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但这些理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到真正体现,家长以及社会如何理解并配合好学校给予学生更全面客观的评价,还需要一个更好的大环境,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

2.学生及家长对学生评价理念缺乏深入了解

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和家长普遍对语文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多。虽然在宏观上学生和家长的看法与新课程的理念多是相符的,但对其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则知之甚少。一方面,许多家长对目前的语文考试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在“您认为现在的语文考试方式”一题中,有20.3%和50.2%的家长认为“需要全面改革”和“需要做部分调整”,只有15.6%的家长认为“很好”,还有13.9%的家长认为“说不清楚”。这说明大多数家长对目前的考试方式是存在看法的。但另一方面,考试为什么要改,要改什么,家长们则不甚了解。在“新课程改革后,考试的问题主要在于什么(可多选)”一题中,282位家长中选择“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信度”和“不清楚”的分别有125、125、138、246位。可见,就目前而言,学生和家长对语文新课程的了解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对新课程的一些理解往往依靠直觉和个人经验,很少了解其真正的内涵。

3.“分数”仍然是学生评价体系中的首要因素,多元评价理念尚未形成,终结性评价仍是评价的重心

新课程强调评价要“从过分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因为质性评价能弥补量化评价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缺点,以一种更为开放的眼光来更全面、更清晰地对学生的综合表现作出评价。“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3]

要改革评价,首先要改革考试。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智能理论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评价一直以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这就使得“分数”成为了教师、学生和家长追求的最高目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4]。在本次调查中,有61.1%的学生认为老师区分“优生”和“差生”的标准只是考试。家长心中对孩子最重要的评价也是考试分数,在“您认为哪类评价对您的孩子最重要(可多选)”一题中,参与调查的251位家长选择考试分数的人是最多的,而教师与学校的票数则位居末位。选择率的高低是如此排列的:考试分数(197)、家长自身(182)、社会(174)、孩子自己(159)、孩子的朋友和同学(155)、教师和学校(69)。其实,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家长也十分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情感价值观。在“您认为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一题中,有14.6%的家长选择了“提高孩子的分数、成绩”,而83.6%的家长选择了“孩子的全面、终身发展”,为前一项的近六倍。(另有1.1%和0.7%的家长选择了“无所谓”和“不清楚”)但在目前这种较单一的选拔制度下,家长又不得不把关注点放到考试分数上来。纸笔测试反映出的考试分数,很大程度上还是教师和家长评价学生的最重要的因素。

三、语文新课程学生评价问题的反思

1.语文课程评价方法、评价内容需进一步学科化

语文课与其他课程有明显的不同,它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民族性。语文不仅是学习工具,也应是生活工具。语言素质、文学修养、人文精神这些语文课上应该学到的东西,却被目前近似封闭式的语文教学和评价体系所禁锢。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课文是被“肢解”了的,品评文章的思维方式是统一的,写出来的文章是“八股”式的。这正是因为目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只有分数,而分数又来自于与标准答案相比正确率的高低。所以,语文学科应有的人文性、创新能力都被严重地忽视。因此,语文课的评价,不应只是一味地追求标准化的“定量”,还要考虑定性;不能只采用笔试就判断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是要积极鼓励口试等新方式的加入。

2.加强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社会,这些方面对学生做出的评价都是单边的,学习主体学生却常常被挡在评价大门之外。本次调查显示,家长们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评价比孩子们对自身的评价更重要。这其实还是一种“家长本位”的思想在作祟,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学习体验。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评价独立性不断增高的时期,可是整个评价体系中却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单边”的,具有明显“他评”性的评价方式更多地是压抑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建立起“双边”的,“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3.加强质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量化”的标准性、统一性在很长时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评价学生的最科学、最严谨的一把尺子,这也直接催生了“分数才是硬道理”的应试教育。当然,如果我们可以利用好考试,在考试方式上积极引导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那这根指挥棒就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可是,由于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客观化”“标准答案”这一过分重视定量分析的现象,使教师始终要以考试为标准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多中学生在长达1500课时的语文课堂里却未能学到良好的读写能力。身处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固然知道此中缘由,但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这就出现了“公开课”“示范课”成了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表演秀”,实际教学中又不得不走回老路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的质性评价方法应该在今后的评价体系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打破惟纸笔测试的传统方法。教师们应该尽量写好每一次评语,利用好成长纪录袋等质性评价方法,同时要充分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的各种资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把定性的方法运用到形成性评价中,并最终形成有利于进行下一次评价的终结性评价,这样,学生才是发展中的学生,教学也才是发展中的教学。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曲靖市初中语文新课改实施三年来课改成效的实证研究(11510870)

注释:

[1]沈玉顺.课堂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http://www.moe.edu.cn.2001-06-08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山娅兰 秦建文 易灿辉 云南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655011)

猜你喜欢
考试分数新课程考试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考试分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交白卷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
考的不好没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