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作文在高考语文中占有重要分值,有人形容为“半壁江山”。可以说,作文写作的好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高考语文成绩的优劣。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写作,尽管每年都有高分作文出现,但我们也不容回避中学生高考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认为,目前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存在六种不良现象。这六种不良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任其蔓延,必将对中学生作文健康写作带来极大的危害性。
一、“模块化”现象
“模块化”现象是当前中学生作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倾向。所谓高中作文的“模块化”现象,是指运用相似的语言、相似的材料、采用相似的行文方式,表现相似的主旨,透露出相似的情感基调,在横向上表现出“千人一面”,在纵向上无限复制的作文现象。[1]
透过近几年高考作文阅卷,我们发现不少考生写作文时,尤其在写议论文时,普遍呈现出一种“模块化”倾向,不论是什么题目,一律列举近几年来被大量重复引用的材料,如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历史人物或引用已经被引用得烂熟的名言警句。恰当巧妙的列举和引用确实能为作文增色不少,但如果千千万万的考生都列举和引用同样的人物事例、名言警句,这些材料就失去了新鲜感,看多了难免让人觉得乏味、沉闷。特别是不少考生,在引用材料时,根本不加分析,径直截取。思维方向、感知方式雷同,甚至表达方式和感觉也雷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枯燥空洞,味同嚼蜡。“模块化”现象的萌生与当前一些中学作文教学有很大关系,一些中学语文老师为了追求短期目标和应对高考作文,往往费尽心思地总结出一套套作文固定写作模式,还美其名曰“高分经验”,如作文的结构一定要完整,要按部就班,最理想的作文模式就是“凤头、猪肚、豹尾”。有的教师甚至专门依据不同体裁的题目设计了一套“起、承、转、合”的新八股思路模式。这种模式化的训练和备考方法,实际上却促使学生形成了固定的写作思路,养成了写作定势思维,不但助长了学生作文写作的模仿风和抄袭风,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与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相悖离,最终导致了空洞无物的文风盛行。近几年来,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往往不经意地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致造成学生作文思维的公式化,语言的模式化,以及思想的板结化,进而助长了学生的现代“八股”文风。模块化作文“一切为了高考”,只注重眼前效应,不注重长期效果,忽视了学生真正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虚假化”现象
近些年来,高考作文的“虚假化”现象愈演愈烈,大有蔓延之势。高考作文的“虚假化”现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材料的虚假、情感的虚假和写作行为的虚假。在高考作文中,有些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缺乏深刻的体验和思考,表现出一种漠然,穷于应付,缺乏兴趣,不知道写什么,囊中无物,常常是“为文造情”。他们不是从现实的人生体验出发,而是从别人的范文中寻找相关资料,编织大话、套话、假话、人云亦云。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不少考生写到亲情的文章时,提起爷爷奶奶父母病重或去世,数量之多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文章的真实性。中学生作文中的真心话、真性情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伪化的情感。千篇一律的模仿或者矫情,甚至有意识地迎合高考阅卷老师心理伪成熟,这些都有悖于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有一些学生真可谓考场“造假高手”,神不知鬼不觉,因为造假水平高,不留痕迹,甚至还登上了高考“满分作文”的宝座。一直以来,在中学生平时的考试作文和日常训练中,有许多学生养成了考前背诵作文范例,考场移花接木,拼凑抄袭的“好习惯”,或抄袭复制;或胡编乱造;或生搬硬套;或“为赋新词强说愁”……作文虚假化现象愈演愈烈。
文贵真,情贵切。作文要求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说真话,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高考作文“虚假化”倾向与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相悖离,对于中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培养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伪个性化”现象
在大力提倡“个性化作文”的今天,有的学生误解了“个性化”作文的真正内涵,以为个性化作文可以不讲规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任何约束。他们本欲标新立异,追求个性,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伪个性”。有的学生以为思想偏激,“言前人所未言”,大胆怀疑和批判一切即为个性;有的学生以为大胆奇特的构思、荒诞华美的语言即为个性;有的学生以为在作文中夹写一些常用的英语词汇、“江湖”流行语、网络语言即为个性。在他们看来,个性化作文就是“另类”,就是与众不同。为了追求个性,他们往往会在作文写作中以一种反叛压抑个性的极端形式出现,以颠覆的心理去寻求自我为中心的“骄愤”行为。其实,这并不是健康的个性,而是一种病态的“伪个性”。有一篇学生作文为西门庆翻案,西门庆成了商品经济的弄潮儿,是当时时代的先锋,武松、武大郎反而成了罪人,这真是令人瞠目结舌。面对满篇的“龙头老大”“掌门人”“死党”“我顶”“7456(气死我了)”“菜鸟”等不伦不类的语言,我们对于这样的“个性化”作文实在不敢恭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伪个性化”作文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个性化作文背道而驰,是对个性化作文的极大反动,对中学生作文写作具有很大的误导性。
四、“美文化”现象
近年来,高考作文的美文化倾向屡禁不止。一些“美文”,为文造情,堆砌华丽词语,编织工整句式,串连古诗文名句,排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李清照等文化名人,但唯缺实质性内容。高考作文出现的华而不实之风,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语言华丽、文采飞扬确能为作文写作增添不少光环。但过分倚重文采,而弱化思想内容,难免会走上形式主义的泥淖。高考作文“美文化”现象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每年高考过后,一些语言优美、风格华丽的高考满分作文便充斥于多家媒体。某些考生盲目一味地模仿这类文章,错误地认为只要考场作文能写出漂亮的文字,就能拿表达方面的高分。一些语文老师在作文备考时过于强调“文采”,导致很多考生在作文中变着花样使用各种比喻、排比、引用和夸张等手法,花哨的形式掩饰着内容的苍白,华丽的辞藻遮盖着认识的肤浅,完全违背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经过一些阅卷老师的夸饰性点评而出版的“满分秘诀”之类书籍不断蔓延社会,流入课堂,对学生同样具有误导作用。有些教师也急功近利,教学中刻意总结出“优秀作文”的写作模式,不少同学则争相模仿,剪辑拼接,并以风花雪月、茶香酒趣等来虚化所谓浪漫超然的情调。一些学生在平时就大量摘抄“美文化”的文章,反复记忆背诵,希望在高考中能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考作文“美文化”倾向,直接冲击着作文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可以说是贻害无穷。[2]
五、“成人化”现象
所谓“成人化”,是指中学生在身心发展处于尚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在作文中既体会着自己的社会角色,又极力体现教师、教材和社会规范所赋予他们的社会语言,却丢掉了真实的生活个性语言。借用书面语言表达一些超越他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的情感和思想。中学生作文的“成人化”倾向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行文完全是一种成人化的思维方式,成人化的话语模式,成人化的思想感情。在作文的整体结构上,出现早熟的“文体意识”;在情感的品质上,故意拔高或强化个人情感;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生硬、做作,少年匠气。在语言表达上,仿成人的话语模式,大量使用复杂的句型、句式;在言语表达的内容上,缺乏语言本应有的灵活和个性,语义空泛、虚假,既不切合文中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特征,也不符合中学生写作的一般思维特征。[3]在如今的作文中,我们并不鲜见这样的现象:或表现了作者对世事的愤愤不平,牢骚满腹,看谁也不顺眼;或只求宣泄的快意而口无遮拦,出语粗俗;或因为过度自怜而流露出一种与阳光少年格格不入的“忧伤寂寞”;或编制出一些故作高深的哲理箴言,显得特别少年老成……诚如鲁迅所批评过的,他们“所感觉的范围颇为狭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大世界”,甚至故意用一些晦涩的语言去附会一些貌似严肃的哲学命题,并以此显出与众不同的与年轻人不符的成熟。
“成人化”是中学生作文写作的顽症,它在使作文教学公式化的同时,也泯灭了中学生个性情感的真抒发,忽视了中学生作文写作主体性的一面;它不仅违背了作文作为生命意识的感性显现的本质,也阻碍了中学生全面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这个方面说,“成人化”的作文活动与作文本质、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成人化的写作其实质是中学生个性精神的缺失,是中学生真实生命情感的歪曲和异化。
六、“无我化”现象
所谓“无我化”现象即作文没有个体、没有灵魂,通篇看不到作者自我的存在。当我们翻阅一篇篇高考作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众多的作文,在营造文章内容的时空时,总是从他人的生活中截取材料,而舍弃现成的自我的生活材料,形成写作对象的“无我化”。缺乏写作主体的感受、体验、感情、主见、个性,几乎可以说是我国当前不少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这样的几乎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文章,也许通顺,也许稳妥,但是干瘪、平庸、单调、枯燥,没有朝气,只有暮气,不是百花齐放,而是万马齐喑:“我”确实不见了。在那些“无我”的作文中,我们大多看不到作者自己的影子,看到的仅仅是孤立于作者之外的人物及其他们的活动,特别是历史人物的活动。那些文章,把他人当作了文章写作的对象,忽略了自我的存在。如此的文章,极易导致高考作文现实性的缺失,割断历史与现实、自我与生活的关系,因而影响作文的分数。[4]
高中生在作文过程中既是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活动,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从立意取材到谋篇定体,从选用表达方式到遣词造语,无不渗透着创造的特性;同时,这种精神劳动又是高中生个人的思想意识、审美情感的物质化过程,具有他人不可替代性。强调“我”的存在,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个体的“我”,而是烙上生活色彩的“真我”。高考作文对象“无我化”现象的出现,极易滋生出高考作文的诸多不足,衍生出作文写作上的一些不良文风,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现象。
中学生作文写作中出现的上述“模块化”“虚假化”“伪个性化”“美文化”“成人化”“无我化”等六种不良现象对其健康写作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性。鉴于此,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在今后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加以正确指导,积极引导学生走出作文写作的误区,促使中学作文教学向科学化的发展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1]高西栋.近年来高考作文的模块化现象[J].学语文,2007,(2).
[2]靳贺良.高中作文教学改革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7,(10).
[3]邰霞.留驻童真 放飞生命[J].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查询系统[EB/OL].http://202.119.108.211/lunwen.
[4]祝杭斌.高考作文写作的三个回归[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6).
(朱花玲 河南省长葛市葛天高级中学46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