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点拨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2009-07-17 03:49王从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赏析文言文教学

王从华 李 龙

作为母语学科的“语文”是一门综合培养言语素质,即理性地、艺术地运用母语的课程,它要求学习者通过系统的学习,经过举三反一的过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言文教学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一目标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单列,突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并指出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是历史眼光和现代意识的统一。

蔡澄清先生提出的“点拨教学法”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为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开展文言文赏读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中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1]点拨教学法的核心是引导学生自学、自己解决疑难问题,点拨的时机是学生遇到了知识的障碍和思维的障碍,点拨的作用是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课堂教学中鉴赏性点拨的实施过程是:(1)精读重要句段;(2)深入探究课文的内容特点和艺术特色;(3)欣赏技巧和语言艺术。[2]

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是一个读者的情感和作品中作者的情感相会的过程,一般要经历感知、理解、欣赏、评价和再创造等几个阶段,整个过程随时都会遇到知识的障碍和思维的障碍。文言文既是高中语文课程阅读与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点最多的部分。其中既包涵了大量的语言文字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又蕴藏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审美感悟和思想智慧。在高中阶段,文言文的知识教学是基础,审美体验是提高,文化人格涵养是终极目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让学生自主灵活地掌握文字、文学和文化知识,而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审美教学、鉴赏教学方面,引导学生审美人格的完善和人生境界的提升。点拨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总体策略是自读先导,点拨提高。所谓自读先导,就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一般问题,如常用文言字词句的理解、课文的翻译等。所谓点拨提高,就是语文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运用课堂教学智慧,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拨疑难,排障碍,促使学生学会欣赏美点,提高审美情趣,涵养审美人格。

一、在引导诵读中点拨,赏析作品语言美

文言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大量地诵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朱熹)。熟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大量文言词句,习得文言语感,也是赏析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是传统经典篇目,也是作为骈体文的典范选入教材的。骈体文是从“骈俪之词,对偶之法”发展而来的,兴于魏晋,盛于六朝,至唐初,余风尤炽。后虽经古文运动的冲击,但至明清之世,仍流行于案牍酬唱之所。学习本文,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鉴赏骈文精品的独特之美,体验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如领读、轮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然后简略介绍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语言美。骈体文的对偶与声韵的相关知识有:(1)对偶句式多为四字句和六字句,其基本结构有五种:四四句,六六句,四四四四句,四六四六句,六四六四句。这几种句式不仅形式整齐,而且读起来音韵和谐,“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刘勰《文心雕龙·章句》)。(2)骈体文的平仄,与近体诗相同:一句之中,平仄交替;对句之中,平仄相反。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上述句式并标明平仄,再反复诵读体会其声韵之美和辞彩之丽。

二、在精读重要句段中点拨,赏析作者情韵美

文言文中的经典句段凝聚了作者的情感体验、人生境界和审美情趣,教师须精心预设,巧设抓手,引导学生细致品析,反复咀嚼,悟其旨趣,得其妙处。如在学习《归去来兮辞》时,通过参与式活动“品文识志”,通过研习名句巧设问题,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潇洒自由的情思美。1.把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小组长,主持小组讨论;小组长再指定本组的记录员、观察员、发言人。2.各小组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的问题,把讨论的结果写在大白纸上。问题一:(1)归去来兮!(2)已矣乎!(3)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4)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以上四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这四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感叹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思归田园,对官场的失望)问题二:(1)田园将芜胡不归?(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3)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以上四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这四句在语气上有何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增强抒情意味)问题三:(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3)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以上三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这三句在上下句表意上有何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上下句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人生态度)问题四:(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以上三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这三句话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渲染烘托,充分表达作者内心的愉悦)问题五:(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以上两句在句式结构方面有何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倒装句,有强调意味)问题六:(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上两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句中的“松”“菊”“云”“鸟”有没有特别的含义?如果有,你能看出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现作者傲岸高洁的操守和归隐田园的心愿)3.各小组发言人展示讨论成果。4.师生共同评价,深化对作者语言美、情感美的领悟。

三、在把握行文思路中点拨,赏析作品形象美

文言文作品中塑造了大量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忠君爱国的苏武、至诚至孝的李密、旷达洒脱的苏轼、忍辱负重的司马迁等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经典的艺术形象。怎样来欣赏这些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呢?我们认为,在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行文思路中进行点拨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一篇文章的思路,不仅是作者行文的脉络,也是读者赏读的钥匙。如《触龙说赵太后》的行文及劝谏思路堪称一绝。触龙是赵国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也是一个心理专家。他敢于在其他大臣劝说失败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劝说顽固的赵太后。他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能体会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溺爱的偏执。触龙面对发誓“有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并且听说他来“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知道此时再谈劝“长安君为质”的话题,只能是自讨苦吃,且达不到救国的目的。于是触龙先避开锋芒,先用“示弱法”,拉拉家常,谈谈健康,让对方感受到在大臣们一片反对声中,我很理解你,担心你的身体,太后理所当然“色稍解”;然后再用“投石问路”法,谈为小儿子走后门的事,让太后感觉到两位做父母的老人心是相通的,是知己,自然就心理警戒全部解除,露出笑容,“笑曰:‘丈夫亦怜爱其少子乎”,谈话的融洽氛围已然形成;趁此机会,用“激将法”说她爱燕后超过了爱长安君,逼她吐露溺爱长安君的心事,顺理成章地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运用欲擒故纵法肯定她为燕后“计久长”的初衷及正确性;然后又用赵王和诸侯的子孙为例,暗示太后的溺爱对长安君并没有好处,最终打动了太后。本文的情节一波三折,摇曳多姿,从太后“盛气揖之”——“色稍解”——“笑曰”——“诺”的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作者行文思路之巧妙。触龙的形象也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清晰、丰满、高大起来。他之所以劝说成功,除了他正确的立论,为国家利益的真诚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超出常人的智慧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点拨明白了这些,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领悟,人物形象的鉴赏,就如顺水行船,迎刃而解。

四、在拓展延伸中点拨,赏析传统文化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语文教师既要深钻教材,也要跳出教材,合理选用和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对课文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几篇课文的单元组合模式难以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语文教师需大胆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比较具体地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如苏轼的《赤壁赋》创作于一场大的人生灾难之后,然而人生的苦难和艰辛不仅没有击倒这个旷世奇才,反而使他获得了一次完整意义的脱胎换骨。这就是文化的魅力。苏东坡在精习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道思想,并把三者结合起来。佛道思想使他思考问题时比较圆融通达,常能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来解脱人生的忧患和苦恼;同时,原有的儒家思想又能使他坚持理想,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苏子充实、完满、练达、活跃忠贞的人物形象时,适时引入儒佛道三家学说的思想精髓的点拨,必然会让学生对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叹为观止。正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写的:“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这种成熟源自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2]蔡澄清.蔡澄清语文点拨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陈国林,蒋念祖.《滕王阁序》备教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8,(7-8).

(王从华,李龙 甘肃 兰州交通大学东方中学730070)

猜你喜欢
赏析文言文教学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