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
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吸收文章的精髓。并且把阅读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强调首先对文章进行宏观把握,掌握其整体特点,而后由此出发,深入分析对象各部分的特点,并将这两方面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思考。当然,这里的整体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它们之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整体与部分互相印证,从而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阅读对象的各个方面。把对微观的深入理解纳入阅读对象整体的坐标系上,这也体现了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决定整体的哲学思想。这也是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精神。
一、整体性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总目标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熏陶其对祖国语言文字、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此外,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整体性阅读教学也有明确的要求,就是:“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整体性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迅速、全面、准确地摄取所需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为其终极目标,并且有助于学生整体意识与大局观念的形成。它主要是针对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分析式”教学的种种弊端提出来的一种阅读教学策略。这种“分析式”的阅读教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传统的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用。可以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自说自话甚至自问自答的现象屡见不鲜。(2)教学过程中主观肢解教材。这也是“分析式”阅读教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的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将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强硬地灌输给学生。(3)教学方法模式化。很多阅读教学不论文体如何,都以“中心思想——段落层次——写作特点”这一模式来指导教学。有的教师备课不是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而是死背、照搬教学参考资料。还有的教师不注意在自己的文化底蕴上、文学修养上、知识积累上下功夫,而是去背那些文章写法、写作知识、阅读技法之类的东西。
显然,这样的阅读教学背离了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要知道,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依靠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形成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言材料和语感都是具有整体性的特征的。语言材料,显而易见指的是具体的阅读对象,也就是阅读材料。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文章中的每一个层次是一个整体,以至每个段落中每个语句也都是一个整体。这些语言内容材料只有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充分地将其中蕴含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果割裂开来分析,就真的成了“断章取义”。当然,语感也是不能被具体地分析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当触及具体的语言对象时,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将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等融入其中,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象。这种具有模糊性、意象性特征的语言模式与那些可以具体分析的语言知识最大的不同就是具有整体性的特征。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则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它的整体性特征更是毋庸置疑的。
因而,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提出是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二、整体性阅读教学的作用
整体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它有着显著的优越性。
(一)整体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加强对语文知识基础的教学
按照整体的观念来看,语文阅读基础知识是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这个基础知识体系,就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学生则是通过对每一篇具体课文、单元以至书本的阅读学习来获得这一体系的某一方面的知识的。传统的教学则缺乏整体的观念,缺乏对阅读基础理论的整体性认识,所教学的知识往往是零星散乱的,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教学一篇文章时,通常只分析这篇文章的特殊性,而忽视了其中所包含的一般性规律,不能用联系的观点使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只是就课文讲课文而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犯下了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的错误。然而,整体性阅读教学则能从整体上把握阅读知识体系,着力于构建学生的知识系统,使学生逐步了解一篇文章的特殊性,进而把握阅读教学中蕴含的一般性规律,从而使得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整体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认识思路
就阅读过程的认识特点来看,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认识由部分到整体。而整体性阅读教学恰恰相反,它则强调对文章的认知由整体到部分,主张宏观认识占主导地位,微观分析要在宏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微观分析进一步深化宏观认识,从而推动认识向更深刻更精细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分析一篇文章的主旨时,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经常是逐句逐段地研究,先由句到层,再由层到段,最后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这实在不能不说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做法。
(三)整体性阅读教学还有利于驾驭教材,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
从整体观念来看,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是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的,并且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目标系统。只有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从而克服确定教学目标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至于凭个人的好恶和感觉去教学。这样,才有利于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阅读认识体系。传统的阅读教学正是缺乏这种整体把握,孤立地进行单篇课文的教学,课文与课文、单元与单元甚至册与册之间不能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使得教学只是机械地讲完了一篇又一篇,讲完了一个单元又一个单元,讲完了一册书又一册书。
三、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即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特点,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再以整体印象为依据和出发点,分析理解文章的各个局部,直至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最后将这些局部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文章更新更深的理解。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三步完成。
首先,对文章进行浅层阅读。即大略浏览全文,明确思维指向。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应该是“诵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教学的开始,要求学生对文章作迅速的扫描,着眼于整体,不拘泥于局部,迅速把握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包括注释)以及文章的过渡语等内容,掌握作者、出处、体例以及文章的基本观点,粗略地感知文章的大意。从而促使学生将“眼前文章”和大脑中的“经验思维”有机联系起来,明确思维指向,避免发生方向性的失误。以《泪珠与珍珠》为例,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学生概括出文中写了哪几种泪,并注意这几件事之间的内在关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而不是程式化地介绍作者、背景、分段分层、归纳大意。这样,在对文章进行讲读之前,学生对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和思路,自己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之后,对文章的阅读进一步深化。通过第一步的初读,学生对文章形成的认识和理解是十分有限的。要准确答题,还需进一步理清思路,基本把握文章的主旨。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第二次阅读。即要求学生通过对原文做全面、详细地阅读,迅速利用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观点句概括出每段的大致内容,并由此及彼,基本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从而促使学生将“眼前文章”和“经验思维”有机融合,进一步明确思维的方向,为具体题目的解答奠定基础。例如,在《泪珠与珍珠》这篇文章中,“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它不但起着贯穿全文的作用,而且将文中的几种泪按时间的顺序联系了起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抓住了这条主线,就会发现这篇散文不但形不散,而且神也不散。虽然本阶段的阅读,相对于鉴赏阅读来讲,仍然是粗略的,但相对于答题来讲,则是相关重要的。但由于本阶段的阅读表面上仍然游离于具体题目之外,似乎是多余的,所以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初期训练时,可能很难得到学生的理解与配合。事实上,本阶段的阅读是整体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是确保学生准确答题的基础。因为,任何对原文所做的正确分析和判断,都必须基于对原文主旨的正确把握。若此前就接触试题,思维则极易受到题目干扰因素的牵制,从而失去准确性。
最后,对文章进行研读。在上述两步阅读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看文后思考题。若前面所思考的内容正好和题目一致,则可作进一步提炼后直接作答;若只具有相关性,就应该引导学生以前面的认识为基础,以问题为线索,再次研读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分析、提炼,做出正确的选择。依旧拿《泪珠与珍珠》为例。对文章中几种泪之间的联系我们在第二步中已经分析出来了,那么文中的泪珠与珍珠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作者为什么要把泪珠比喻成珍珠呢?这就涉及到了文章的主旨这一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所见、所知、所思的反映,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部文章内容表达出来的中心意思、基本观点或感情倾向。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在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观全文,发散思维,运用联想与想象,从泪珠与珍珠的外在与内在相似性等方面思考上面的问题,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之后再把泪珠的珍贵上升到一个精神高度:当泪珠浸透着人间的真、善、美时,它就是珍珠。这既体现了思维的创新,又使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爱的教育。
以上三个步骤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循着这一基本模式灵活地应用于阅读实践中,可以促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当然,这是一个要持之以恒才能逐渐看到效果的过程。
四、如何运用整体性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质量
针对目前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运用整体性阅读教学,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是令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奋战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们深思的问题。在这里,笔者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遵循整体性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遵循其整体性原则,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要运用整体原理去组织语文教学。方法论上的整体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而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语文教学中,正需要运用这种原理去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在阅读时,无论是句、段、篇都应该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去处理问题,这样才能既理解字面含义,又能洞察深层含义;既能看到上下文呼应的语言结构,又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潜在含义;既能了解文章各局部的含义,又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对整篇文章达到较高层次的理解。而整体性原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篇章的整体性原则。如在阅读一篇科技文章时,应遵循如下模式,即从七个方面驾驭整篇文章:标题;作者;资料数据;基本内容;事实;文章的特点、争议和批评意见;文章的新思想及应用的可能性。这七个方面像一张提货单一样,可照单索取,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性及疏忽遗漏。阅读时,可把主要精力放在有用信息上,从而大大减少处理无用信息时的时间,并使信息条理化,以便于理解和吸收。
2.句、段的整体性原则。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然而组成文章的各个段落,以至于组成段落的每一个语句也都是一个整体。阅读时,如果段落不太长要一口气读完,这样不仅速度快,而且大脑对所读材料可以形成大体的概念性印象,有利于抓住所需要的信息,帮助理解。
在教学中坚持整体性原则,其具体操作可以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的安排上做整体的把握。在教学内容上,首先,教师要对整个中学的语文教材有较透彻的了解,了解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编著的原理。此外,还须了解教材的基本篇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把教学大纲吃透,从整体俯瞰自己所任的年级的课程。其次,要对教材作局部的整体把握。这种局部的整体把握可分三步走:一是本学期的整体教学计划,拟定教学进程、教学的总方向、教学的目标等等。二是一个单元的教学整体安排,必须分析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单元要求,并将它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三是一个课时的教学整体安排,突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力求“一课一得”。这样,也就基本上抓住了整个教学内容的脉络,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气呵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步骤上,也需从整体去把握,根据内容的详略、难易去安排教时、教具、程序,如果没有整体的考虑,势必造成教学程序的混乱,或者像“盲人摸象”那样,只执一端,造成错误的导向,影响学生的接受。
(二)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有人指出:教师的分析不是解剖刀而是X光。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我们不要用琐碎的分析和贴标签式的方法将课文肢解。在教学中我们设计问题应有利于整体印象的形成,对于部分的分析不能脱离整体,而整体感知要注意突出细节特征。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常问学生:“你喜欢哪一段、哪一句或哪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这种问题的提问,一定要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文章整体和语境提出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探寻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要。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谈朱自清《背影》一文的解读时所言:“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那就等于白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写作意图的体现,也就是文章的整体意义。阅读文章首先是感知主要的东西,得出总的结论,暂时忽略一般内容、次要方面。教师在指导教学时,应该从如下几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摄取文章的总体印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总揽文章的结构布局;初步感知文章的神韵。至于掌握整体感知的技巧,在针对一篇具体的文章的时候,可以先从题目作者来猜测文章内容的倾向;之后抓住文章的开篇结尾,揣摩文章的脉络;再就是找文章的衔接语言,包括过渡词、过渡句、归结句等。
(三)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整体把握,就是人脑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朗读全文、归纳全文要点、理清行文思路、简析人物形象、总结学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等,这些都是整体把握的具体做法。在这里,笔者想谈谈从结构分析入手来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有的学生读书是蜻蜓点水式或囫囵吞枣式的,写作时就事论事,文思不通。究其原因,其中重要一条是他们不善于从整体结构入手,不懂得从结构分析的基础出发。教师在指导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了解各段文字大致内容,并且考察各自然段之间是怎样联结或组合的,也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并列还是承接,是总分还是层进等。之后划分意义段,考察意义段在文章内容表述和结构安排上处于什么地位,即属于主体展开部分,还是开篇引题部分,或是结尾总括部分,或是过渡照应,还是某部分中的起始、中心或小结等。再深入领会全篇课文怎样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来组织材料、表达中心的。最后,根据上述的把握,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中心思想的确定与表达。
综上所述,坚持运用整体的观念进行阅读教学,不但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浏览文章的速度、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大意的速度与准确度等,从而提高阅读效率之外,还能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与大局观念。整体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独特的教学方式,是有待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相信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会不断地开拓与深入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李山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5]周小兵.怎样阅读——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高学成.整体阅读三步法浅探[J].安徽教育,1996,(4).
[7]程红兵.整体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J].中学语文教学,1999,(4).
[8]蒋文军.加强整体阅读,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能力[EB/OL].中华语文网.
[9]石从国.语文课堂整体阅读教学法初探[EB/OL].语文报刊网.
(张丽河北省昌黎县第六中学06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