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的“普适性”与“针对性”

2009-07-17 03:49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普适性文本同学

张 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大班化教学的现状、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恰当的教学方式,找到一个可以支撑起“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学理念的支点,这是语文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花大力气去关注、重视和探索的。关注教学中的普适性与针对性,是实现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是开展教学的起点,是选择教学内容的参照点,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学生固有的认识水平即学习起点与新水平之间存在障碍,需要老师为他们架起一座跨越障碍的桥梁。学生的个体有差异,学习障碍不同,教师需要架设不同的桥梁,选择不同的教学对策和教学内容。五六十个有着各种差异的学生,在相同的时空下,聆听同一个老师的课,客观上很难保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教师的职责应是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除了注意普适性之外,还得关注个体性,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主体,致力于个体”。课前,教师应调查学生的原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预测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这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从学生普遍存在的真实问题出发,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前提;找到一个普适性的切入点、铺设一座普适性的桥梁,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并辅以有针对性的指导,是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

二、立足课堂、立足文本、关注全体,注重课堂教学的普适性

课堂上关注学生普遍性存在且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关注全体学生的最好方法。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掂量该问题的难易度和普适度,如果是学生普遍性的问题,则务必在课堂上解决且是重点解决。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生成众多的教学资源,面对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而必须独具慧眼,捕捉并即时纳入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或由全体同学讨论解决,或是课外与学生一起研究解决,这样,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如果是极个别同学提出的过难或过易的问题,我们就该放到课外去解决。例如,在学习《失街亭》一文时,文本中有诸葛亮的“皆你之过也”“此亮之罪也”的感叹,那么,“究竟是谁的过失”这个问题,是每一位同学的疑问,带有普遍性,且同学们可能都有一定的想法但理由不一定全面,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重点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思维感受,让同学们的思维互相碰撞从而完善他们各自的看法。而“同是立军令状,关羽华容道放曹操,马谡失守街亭,为何前者被赦,后者被杀”这个问题虽也不失为一个好问题,但由于很多学生没有看过《三国演义》,对有关内容全然不知,如果在课堂上讨论这个问题,也许会有个别同学能侃侃而谈,但极大部分同学只会坐视旁听,无法参与进来。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只是针对个别同学而设计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放到课外,给学生较长的时间,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深入探讨,让部分同学获得更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三、超越文本、关注课外、关注个体,重视教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美国当代教育理论家古德莱德坚决主张必须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按照适合他们能力发展的步伐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大部分老师也都能实现从囿于文本到超越文本[1],从窄、浅到广、深的飞跃,使文本的潜在价值得到充分、深刻的挖掘,以一问题的解决激发出对另外问题的思考,甚至还引发学生带着疑问离开教室。那么文本的潜在价值挖掘到何种深度,超越文本到何种广度?学生不是同质同类,学习的原认知水平不整齐划一,能力也分彼此[2],因此,除了要根据课堂上大部分同学的程度来确定之外,还需兼顾学生的个体需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多元解读。例如,在教学《道士塔》时,笔者设计如下三个问题:“王道士发现文物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能帮王道士想出不被后人诟病的办法吗?”“我眼里的王道士。”这三个问题是呈梯型层级的,第一问是对文中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一般同学都会,第二问是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甚至辩论的,在同学们的互相讨论、补充、批驳后形成观点的,第三问是作为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的。这样,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考虑到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在课外辅导、学法指导和作业布置等诸多环节中,我们同样既应重视学生的共性,还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法指导方面,肯定学生偏爱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对这种学习方法相匹配的指导策略,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情感的提升更快更多更好;针对个别学生学习方法中的弊端,应予以纠正并设法加以弥补,使学生更加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有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还可以注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使多种教育形成合力,正确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自学、互学、合作学习。在布置作业方面,我们需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做到作业有别,有针对性地为少数学生设计特别的课外学习任务,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发展,潜能得到最大的挖掘。

四、兼顾教学的普适性和针对性,是对教师责任心和教学智慧的一种挑战

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往往容易拘泥于经验。但是,昨天的学生不等于今天的学生,昨天学生的问题不等于今天学生的问题,生活在变,学生在变,教学理念在变,我们不能用“不变应万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教学理念,势必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兼顾教学的普适性和针对性,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智慧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首先,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理念,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应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相对来说,教材是静态的,而学生是动态的,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障碍、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要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最近区域,需要教师富有更强的责任心,投入更多的精力。第二,教师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和多元化解读,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教师自己必须不囿于教参提供的现成答案,应实现从对教参的诠释到融入自我、读活作品的飞跃,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具备很强的解读文本的能力。第三,课堂的开放,就势必造成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课堂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多元性、汉语言文字本身的模糊性以及课堂上教学情境的动态性,是对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决定了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凭预设来应对课堂,而应对可能发生的课堂情境多作一些假设和预警式的构想,在课堂上更要具备灵动和聪慧之气。唯其如此,面对学生的多元解读,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情境,教师才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才能从容地机敏地将问题引向认识和理解的宽广处和纵深处,才能从容地回应不断变化着的学生,迎战不断变化着的课堂。

不管教学理念如何先进,不管教学内容如何丰富,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上,而教学效果又不仅仅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些基础知识,更要看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要看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考虑到我们的高中教学具有普及性和大众化的特点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独特眼光和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我们反对以往“一切以教材为中心”的不当做法,但也切不可矫枉过正,一味只强调个性化教学而忽视了大众化普适性的要求。兼顾教学的普适性和针对性,是让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庆昌.对话应成为现代教学生活的基本方式[J].语文教学通讯,2006,(1).

[2]沈剑平,袁文辉,谢东海.儿童个体差异正被有意无意忽略[N].中国教育报,2007-7-26.

(张红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元济高级中学314300)

猜你喜欢
普适性文本同学
一种普适性的加权热带气旋风场重构方法
一种普适性LED屏智能参数配置系统设计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音乐教学中的普适性审美特征阐释
小人物笔记与普适性关怀——评匡瓢的中短篇小说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