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汉君
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成为“空中楼阁”;而实体经济也会因为缺乏金融业的服务而使发展受阻。
金融发展应立足于为
实体经济服务
世界上大多数金融中心的成长轨迹,昭示着金融中心必然伴随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壮大。
金融中心大多是因贸易和制造业等实体产业的发展而生,即所谓经济推动型或自然形成型的金融中心。一个国家、地区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形成金融需求的不断扩大,进而自然地成为金融中心。主要功能型国际金融中心大多属于这个模式,如伦敦和纽约。历史地看,金融中心与“世界工厂”存在一种融合依赖的关系,身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国家就有可能成为金融中心。在制造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生产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越来越大,需要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源,此时,企业的自有资本已无法满足所需,只能从外部筹集资金,或者向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和股票,这都将促进本国银行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以及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上海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独特优势是其所依托的广阔的经济腹地。
长三角发达的区域经济体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就上海本地而言,近些年上海主要推进成套设备、石化等先进制造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大多是资金密集型的,需要金融业的强有力支撑,对金融服务具有强劲的需求。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长三角两省一市的GDP规模占全国的22%,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占到24%,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到36%,是全国比较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从更大范围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定位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服务于长江流域经济腹地乃至全国的经济体系,这就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提供了更富潜力的金融服务需求。这些金融服务需求都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金融业的坚实基础。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金融业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应立足于为实体经济服务。
从根本而言,金融业就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即将社会储蓄转化为生产性的社会投资,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在这个基本功能、基本业务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才衍生出风险管理等业务。金融衍生业务或者说创新业务不能脱离传统的基本业务。如果是为金融而发展金融,就必然走向金融体系的自我服务,继而是自我膨胀,直至爆发危机。此次金融风暴后的全球金融业正显示出回归传统功能的趋势,即金融业主要是为创造财富的实体经济服务。因此,从上海的优势条件和金融业发展水平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业发展应立足于为实体经济服务。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突破方向
一是加快推进人民币结算中心建设,为贸易经济发展服务。
上海建设人民币结算中心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其一,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汇率波动风险日益加大,推动以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就可以为贸易商规避汇率风险,这是对贸易发展的有效服务和有力支持。其二,随着人民币结算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结算规模的不断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通过扩大人民币结算而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是使上海金融中心国际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之一。
二是加快证券市场创新发展,为制造业、贸易等实体经济提供有效的直接融资服务。
其一,建设多层次的股票市场,并建立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转板机制,以更有效地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其二,不仅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场内市场,还要建设一个有效的场外市场,即非上市公司股权的柜台交易市场(OTC市场),以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其三,丰富债券交易品种,除了现有国债、金融债交易外,还要发展地方市政债、企业(公司)债券、资产支持债券等债券交易品种,为各类主体拓展融资渠道。其四,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以及债券柜台交易的互联互通,建设一个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其五,积极创造条件,根据国家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总体部署,逐步推进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推动上海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三是加快发展商品期货市场,为制造业、农业和贸易发展服务。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资源类产品、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给许多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商品期货市场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从目前情况看,上海的期货市场发展,要做精做强现有期货品种,并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为制造业、贸易和农业企业提供有效的套期保值服务和价格信号服务。
四是加快金融业务创新,为制造业企业以及大量的服务业企业、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供更有效的融资服务。
其一,拓展融资租赁市场,直接为上海大力发展的成套设备制造、造船等重点产业服务。其二,推动贷款方式创新,包括供应链金融、证券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服务。其三,大力发展风险投资(VC)和股权投资(PE),为研发创新、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摘自2009年4月7日《文汇报》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