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了改革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张。这表明中国已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危机爆发的深层根源,并在积极探求如何避免类似灾难的再次发生。
G20“预热”阶段,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重启多哈回合谈判、全球协同刺激经济、重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汇率问题等焦点议题浮出水面。表面上看议题多多,但实际上都指向一点——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起因是美国刺激经济方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而美国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政策,不外乎是为了弥补贸易赤字、刺激经济复苏。但在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前提下,美国必然输出美元,输入商品和劳务,贸易赤字无法避免。
重建国际金融体系问题,正是由于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美国以外任何国家的总储蓄增加,必然对应美元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者美元计值的资产增加。全球持有泛滥的美元或美元资产的危险不言而喻。这次危机是从美国次贷开端,未来也许还会有别的美元资产威胁全球金融安全。
此外,汇率问题和全球协同刺激经济问题,说到底就是全球实施低利率、货币贬值、财政赤字。双赤字使美元永远存在贬值压力。问题是,对美国来说,全球很多货币实质上仍与美元挂钩,美元贬值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调节经济的目的。
此次危机正是以上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其本质就是美国经济增长与全球经济增长无法协调共存,也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美国只有靠输出美元,长期贸易赤字,才能保证全球货币需求,而长期下去必然带来美元信任危机,美元或美元资产贬值;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曾经历银行体系崩溃,区域和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不断爆发。继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协议之后,世界货币体系又一次重大变革正在酝酿。中国等新兴国家正是看到了这个趋势,才提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议。客观地说,这一动议不仅符合中国利益,更符合全世界利益,同样符合美国利益。
打破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长期看有利于中国。一是人民币将不必再面对各方施加的汇率调整压力。人民币一视同仁按照市场供求对所有货币定价,是真正的市场化汇率。二是中国不会再大量持有美国国债,而是分散化投资到各种资产上,安全性大大提高。但从短期看,如果美元不再担任主要储备货币,中国面临的损失将远超收益。原因是短期美元必然大幅贬值,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将严重缩水,人民币也将大幅升值。中国提出这一建议,更多的是基于全球共同利益的表达。
对于全世界来说,创设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将是新金融时代的开端。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美国不能再依靠印制美元换取商品和劳务。部分国家低消费、高储蓄来支持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模式将被打破。全球其他国家也不必再大量储备美元应对投机资本的冲击。另一方面,各国货币政策将更为独立。一国降息、财政赤字、货币贬值将是其个体行为,不能再通过影响其他国家币值的渠道影响货币政策。一国货币的贬值升值也不再能左右大宗商品价格,从而输出通胀和通缩。全球投资环境将更为安全,许多贸易障碍得到破除。
对于美国自身,从长期来看同样会从中受益。首先,“特里芬难题”将得到解决。其次,由于很多货币与美元挂钩,目前美国的汇率政策实际是失效的,而唯一起作用的利率政策在经济衰退之际也面临流动性陷阱的威胁。美元不放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就难以实现。此外,美国的高杠杆化也将彻底改变。这将大大降低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将更为健康。(摘自2009年3月30日《中国证券报》评论员文章)□